木偶戏表演最早出现于香港的木偶戏已无从考证。经过3年的筹备,在1973年正式成立了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演员有李昌、郑秀堂、麦丽芬、陈洪宇等。麦少棠主持的“汉华年”除在香港演出外,还到中国澳门、英国、德国等地区和国家参加当地举行的木偶节和艺术节的演出。......
2023-08-16
山西地区流传着“驴驮箱子,人抬杆子,两种形式”的说法,形象地道出了山西传统木偶戏演出的特色:民间艺人外出演出时,戏箱和舞台要靠驴驮或人抬;又因戏班大多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皮影戏,故称“两种形式”。清末至民国年间,山西木偶戏十分活跃,以浮山、孝义等地最为兴盛。
浮山木偶戏主要以杖头木偶为主,木偶形象粗犷,乡土气息浓厚。木偶戏艺人往往一人多艺,操纵、演唱配合密切。木偶在舞台上挥刀动枪、抖袍提袖、卸帽脱衣、盘腿打坐、摇头、跪、跳等,全凭艺人操纵。此地民间木偶剧团众多,演出技艺精湛,吸收了蒲剧和迷胡戏的音乐唱腔。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迷胡戏唱腔丰富,可表达多种情绪,这两种戏剧唱腔的结合使木偶戏音乐更为悦耳动听。
浮山木偶戏
孝义的木偶戏也属于杖头木偶戏,制作精巧,形象生动,表演细腻,内容丰富。其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多年来孝义木偶以其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而闻名国内外,素有“三晋奇葩”之美称。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
据考,孝义的木偶戏于宋代时期传入。早先,木偶、皮影各成班社,孝义木偶戏用孝义秧歌干板腔调,以后用皮腔调,中路梆子兴起后采用中梆子腔调,即晋剧声腔。上演的剧目也以移植晋剧剧目为主,如《三度梅》《忠报国》《明公断》《三击掌》《走山》《九件衣》《斩黄袍》等。
因上演木偶戏夜间照明设备差,无法演出,而皮影班社只能在夜间演出,白天只能坐等,于是木偶、皮影两班社逐渐联合演出,白天上演木偶戏,夜间上演皮影戏。两班社慢慢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出。
由于灯影班便于在山村乡里演出,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大家都乐于请灯影班演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早年群众曾戏称之为“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
明清两代,孝义的木偶艺术有了发展,民间艺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木偶人脸谱,眼睛能转动,嘴巴能开合,表演传神,形象逼真。木偶戏班有如春笋破土,竞相兴起,艺人辈出。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文联招收孝义的一些老艺人组成皮影木偶宣传队,活跃在边区为抗日军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孝义的木偶艺术获得了新生,大放光彩。1956年,孝义组建了“孝义木偶艺术团”,白天演出木偶戏,晚上演出皮影戏。1958年,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老艺人那鹏飞等大胆进行改革,用碗碗腔演唱木偶戏,很受群众欢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孝义的木偶戏更加丰富多彩。《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通天河》等大型木偶戏曾一度久演不衰。这一时期孝义的木偶制作,造型更加优美,彩绘更加精致,神态更加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木偶戏《三打白骨精》
1989年,由孝义木偶艺术团组成山西木偶皮影艺术团,应邀赴英国演出木偶戏《走山》《天蓬戏嫦娥》《欢庆锣鼓》等,连续演出14场,场场满座,喝彩之声不绝。199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孝义市木偶艺术团演出的30集大型木偶系列儿童电视剧《英雄出少年》一亮相,就引起国内外各电视台的极大关注。孝义市文化馆的大型广场木偶舞蹈《胜溪春潮》,于2004年9月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演出,荣获金奖。
如今孝义除有孝义市木偶艺术团之外,还有孝义木偶艺术展演团、必独村的武海棠演出团等。
有关木偶的文章
木偶戏表演最早出现于香港的木偶戏已无从考证。经过3年的筹备,在1973年正式成立了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演员有李昌、郑秀堂、麦丽芬、陈洪宇等。麦少棠主持的“汉华年”除在香港演出外,还到中国澳门、英国、德国等地区和国家参加当地举行的木偶节和艺术节的演出。......
2023-08-16
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2023-08-16
像唐、宋、元代一样,明代许多诗词中也有关于木偶戏的内容。这一天传统上会有一些民间文娱活动,明代春社有木偶戏演出。这种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演出,使木偶戏在乡村广为流布。另外,在明代史志、笔记中也会记载木偶戏。明代末期,木偶戏艺人不但可以在祭祀时、节庆日演出,也可走村串户常年演出,有的富豪大户在自家园林组织的演出中也有木偶戏。……......
2023-08-16
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甘肃以永登木偶较为著名,当地人把木偶称为“肘猴子”。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不少光彩。永登木偶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保护,并得以挖掘、整理。木偶表演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
2023-08-16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甘肃地处西北偏远地方,但清代木偶戏演出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清代木偶戏流播地域之广。传统布袋戏《武松打虎》清代乾嘉年间,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在民间获得很大的发展。这样,既满足了中下层人民的需求,又促进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班社的壮大。总之,清代,特别是清代中晚期,全国各地民间几乎都有了木偶戏的班社,这些民间木偶戏班社大都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各种表演技巧、特技日趋丰富。......
2023-08-16
或许正源于这种非常便利的舞台形式和便于操纵的杖头木偶,杖头木偶戏也成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类偶戏形式。随着杖头木偶戏班规模的增大,民间演出杖头木偶也会使用形制较小的人戏舞台。杖头木偶戏表演湖南杖头木偶的传统舞台比较讲究,通常用三十六根竹、木质地的棍搭成八尺宽、九尺高、七尺深的台架。......
2023-08-16
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木偶剧团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