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偶:从历史到现代,偶戏舞台的发展

木偶:从历史到现代,偶戏舞台的发展

【摘要】:偶戏的传统舞台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小变大、由戏棚至剧场的发展历程。唐代诗歌记录下来的木老人的表演,大概是由单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因为至今还没有看到在这些诗文中关于偶戏舞台装置的描述。诸多的舞台装置是偶戏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因各地偶戏的发展并不一致而至今在各地有不同的使用。

偶戏的传统舞台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小变大、由戏棚至剧场的发展历程。唐代诗歌记录下来的木老人的表演,大概是由单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因为至今还没有看到在这些诗文中关于偶戏舞台装置的描述。而在宋代文献对于水傀儡的演出记载中,则提到了“傀儡棚”,大致是水傀儡演出时,要在一艘小船的上面搭一个小彩楼,下面设三个小门。这种形制像傀儡棚一样,面水而建。这种类如三个门的装置,大概类似戏曲舞台上“出将”“入相”及正中屏风吧。傀儡棚作为偶戏是必须有的,在宋代诗人的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在宋人《傀儡婴戏图》中,细腻地描绘了由侧方的椅子和八根竹竿共同搭建的偶戏舞台,虽然未必是如实描绘,但也反映了宋代傀儡棚的大体面貌。

明代李攀龙在《八声甘州·咏傀儡》一词中,提到了“恰彩绳高挂,锦棚斜设,剧戏当场”。看来在戏棚中演出偶戏,在宋明以来就已经成为常态。当然,不同规格、不同场所的演出也不尽相同。如明代《重订赵氏孤儿记》附录的傀儡戏演出版画中,就是由一人在主人酒桌前,临时提演,不需要戏棚;而在《三才图会》中记载的偶戏演出版画中,则有专门制作的高棚用于偶戏的演出,德国科隆博物馆收藏的明代《西厢记》版画也展现了这种特殊的偶戏舞台。

提线木偶戏台

布袋木偶戏台

随着偶戏表演能力的不断加强、戏剧人物的不断增多,偶人由一人操纵逐渐发展成多人操纵,其戏棚也就有了单人棚、二人棚、三人棚等多种形制;甚至不少地方偶戏,如海南偶戏,有了七人棚、十一人棚的形制。这些戏棚大多临时搭建,随时搭,也可以随时拆,简便实用,便于行动。在清代泉州元妙观中,还专门制作了可以搬动保存的傀儡棚、正音戏台和梨园小棚,这种戏台至今在民间偶戏演出中可以见到。山西清代戏台中,也保留了偶戏戏台建筑。因为山西偶戏班大多能够偶戏、皮影同时演出,形成了白天木偶、晚上皮影的演出形式,因此在孝义县保存的偶戏台,就成为非常少见的皮影、木偶共享戏台。而在当代,偶戏作为一门独立的戏剧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演出场所也打破了随地作场、临时搭棚的传统,拥有了独立的剧场;或者用改装好的偶戏表演设备,直接放在剧场中进行表演。诸多的舞台装置是偶戏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因各地偶戏的发展并不一致而至今在各地有不同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