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偶表演基本功:精彩成果!

木偶表演基本功:精彩成果!

【摘要】:基本功是木偶戏演员操纵木偶的基本技巧,是木偶戏演员创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木偶戏演员必备的条件。这二者是举偶的基本要求,是表演各种身段的基础。甩发、抖须、耍翎、摇翅等功夫,皆出自举偶,故举偶实为杖头木偶戏表演技巧之基础。由于木偶戏表演艺术特点所致,其步法更为夸张。木偶的水袖功夫木偶戏表演戏曲演员走台步,必须保持一定的重心,否则非摔跤不可。

基本功是木偶演员操纵木偶的基本技巧,是木偶戏演员创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木偶戏演员必备的条件。木偶戏舞台上所表现的人物和动物,都必须通过操纵技巧去实现。木偶戏演员对于某个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体会,必须用符合这种思想感情的形体动作体现出来,而要完美地达到体现的目的,演员就需要掌握过硬的基本功,所以,基本功在木偶戏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

木偶戏演员掌握基本功,是一段艰苦磨炼的过程,学会每一个基本动作,都需要演员付出较大的劳动代价,过去的学徒,学上三年五载,主要是练基本动作,熟练以后才逐渐担任角色。如杖头木偶戏的“举偶”,要达到平、稳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演员长期苦练的结果,然而,必须达到平稳,才能做出摇头、甩发、耍翎、摆翅等各种动作。功夫愈深,动作则愈纯熟,熟能生巧,就能更加灵活生动地表现人物,否则,不论讲得多么漂亮,也只是一句空话。

木偶戏的品种较多,有杖头、布袋、提线木偶戏等,它们各有一套完整的基本功,表现人物的目的虽是一致,但各自要求不同,有靠手举的,有直接用手指活动的,有提着的,也有两手平端着操纵杆的。一般一位演员只掌握一种技巧,但也有掌握几种技巧的。

①杖头木偶戏基本功及要领

杖头木偶戏,一般是演员右手举偶,左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谓之“掌鉴子”,身和头稍向左倾斜,头上仰看着木偶,依据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走着不同的步伐,做出不同的身段和动作,加上说唱和音乐的配合,完美地表现人物。它的基本功共分举偶、掌签子、步法、亮靴四个部分。

举偶

举偶,又叫托偶,一般是用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大拇指握着杖杆,食指伸直,叠在杖杆上,杖杆长的,手臂放下,杖杆短的,则手臂伸直,稍微有点向前方倾斜。举偶最讲究平、稳。平,即举时手臂不要忽高忽低,否则,木偶显得是在波浪上行走一般。但由于观众是仰视,故木偶靠近台口时则需低些,越往台后,越要逐步地举高,基本上是二十度的倾斜度。稳,即稳当,正像写字和绘画一样,要有腕力,不抖不颤,否则,木偶摇摇欲坠,使人担心它摔倒。这二者是举偶的基本要求,是表演各种身段的基础。右手除举偶之外,还要掌握眼、口、耳、鼻等部分的机关操纵,在木偶甩袖或单手表演动作时,大拇指还要附带夹一根操纵杆,表演起来,全靠演员的腕力和臂力的运用,做出摇头、扭腰、耸肩等动作。举偶功夫好的演员,则能把劲使在木偶上,得心应手,木偶动起来,亦浑身有力,节奏鲜明,而不是战战兢兢,站立不稳。当然,亦有需要浑身发抖的表演,如《草船借箭》一剧中的鲁肃,《太白醉酒》中的李太白,须表现惊恐和醉态,但这绝不是举偶功夫不好的演员能表演的,相反,演员的功夫更须深厚,手臂须使用暗劲,才能掌握分寸,运用自如。甩发、抖须、耍翎、摇翅等功夫,皆出自举偶,故举偶实为杖头木偶戏表演技巧之基础。

掌签子。一般是演员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并拢弯曲,与手掌围成一个小锥形空洞,两根操纵杆插在里面,靠拇指和食指滚动,做出木偶两手的各种动作,如作揖、抖袖、云手、取东西、拿刀枪把子等。有时木偶需要表演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则在下的手的操纵杆从小锥形空洞穿下,由无名指和小拇指夹住,食指和大拇指就拨动另一根操纵杆。若要表演更复杂的动作,如“玩棒”“端酒”等单手动作,则由右手的大拇指夹着一根操纵杆,左手掌握一根操纵杆进行表演。还有更为复杂的如木偶两手同时需要表演动作,则由另一演员帮助掌握一根操纵杆。但两人必须配合严紧,否则,反而因相互牵制而使木偶呆笨。掌签子最讲究稳、准、活。稳,即是木偶双手不能任其晃动,不能老是像扭秧歌一样,行走时,木偶两手要自然摇动,与身段合拍,不使其失真。准,即动作准确,通过准确的尺寸表达出动作的内容,如表演“抹额”,若掌握不准就像在抹脸,使人感到可笑。活,即灵活圆滑,动作不能直来直去,那样就不美了。另外操纵杆不能撑得过高,若撑高了,木偶成W形状,那是很难看的。还要注意滚动操纵杆要掌握限度,除做反剪双手的动作外,一般不超过一百八十度,否则,胳膊往外扭,成了个残疾人了。另外,木偶原来的水袖很短,只有两寸多长,仅做个样子而已。改进后,水袖加长到一尺二寸,这就增强了掌签子的功夫,需要运用水袖来做戏时,通过演员左手掌握操纵杆,做出抖袖、甩袖等动作。总之,掌签子功夫,在木偶表演技巧中与举偶是同等的重要,它与举偶结合起来,表演各种人物的不同动作。它纯粹是两根小竹竿,没有任何机关奥妙,完全靠演员的技巧。

步法。木偶戏之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步法,均和戏曲相似,只是木偶戏舞台较小,其步法乃戏曲演员步法之缩影。但因是人操纵木偶走台步,故亦有它的特点,许多步法戏曲难于表演,而操纵木偶则可表现出来。由于木偶戏表演艺术特点所致,其步法更为夸张。同时,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给观众以实感,而举偶的脚是不露在外面的,只能给人们以虚感,故其步法节奏须更加鲜明,使观众感到木偶在一步一步地行走,而不是人举着木偶在舞台上飘游。如旦角走云步,就戏曲而言,演员要极力保持不显出步法来,好像在舞台上推动一般,越平越美,而木偶这样做是很容易的,但不能取得与戏曲相同的效果,因此,木偶运用这一步法,必须有微小的波动,则显得真实而又优美感人。木偶比人矮小,身高约占人的二分之一,舞台亦较人戏舞台窄小,因此,木偶戏演员走台步的尺寸相应地要缩短,如果和戏曲演员一样,那么木偶不是在走台步,而是在跳或飞了。如果需要走快步,道理亦是如此,步法的尺寸要短,而节奏加快就是了。

木偶的水袖功夫

木偶戏表演

戏曲演员走台步,必须保持一定的重心,否则非摔跤不可。但木偶可任意行走,不需要保持重心,亦不要担心摔跤。因此,许多步法戏曲演员难以表演,而木偶可行。如爬步,形似爬行,但两手不沾地,木偶演员右手举着木偶向前弯曲,左手将操纵杆抬起,演员的两脚前掌落地,一步一颠向前行走,木偶则像爬一般。这在传统剧目中,丑行常用此步法,如《打面缸》中的县太爷在去周腊妹家的途中,用此步法,则更为夸张地刻画了这个人物卑劣的性格。仰步、仰面跳行。在戏曲里亦有此步法,但演员与地面成六十度的角度,而木偶和台面可以成三十度,只需木偶戏演员将木偶向后弯曲,演员的两脚平着落地,一步一踏,加上亮靴,即能使木偶仰面而行。这种步法,一般运用在表演人物洋洋得意或慌张逃走时的情绪。水步,表现人物在水中行走。木偶戏演员走着碎步,两手按波浪曲线,渐高渐低向前行,则木偶如同在水上漂一样。其他的步法节奏需要明显,唯独水步除外,不要显出步法来。总之,木偶的步法,尺寸宜短,节奏感要强,演员起步的跨度大,落步尺寸小,随着全身的自然波动,使木偶显出各种不同的步法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亮靴。木偶本身没有腿脚,通过步法可使观众感觉木偶有腿脚,此谓之“亮靴”,又叫“打靴子”,是由另一演员,右手抓着木制的靴子,上罩裤腿,从操纵者的右胁下伸出去,左脚往左,右脚往右,推靴的手臂即成为木偶的大腿,手腕的关节即成为木偶的膝盖关节。须同时用两只靴时,如仰面跌倒,下拜、搭二郎腿等,则握靴者两手各握一只,左靴从操纵者左肩伸出,右靴从操纵者右下胁伸出。如须竖蜻蜒(即拿大顶)动作时,则手握双靴,从木偶身后伸直,利用木偶遮着演员的双臂,观众看去,俨然倒立一般。亮靴者和操纵者要配合好,做到珠联璧合。亮靴最讲究美、准。美即伸腿的姿势要美,与身段、双手配合,恰到好处;准即按照木偶的比例、关节,准确地使用靴子,亮上了,像是木偶的腰上长出条腿来,亮下了,像是木偶的大腿下又生出一条腿来,必须要从木偶的靠腿边和蟒袍的叉口伸出(杖杆短的则从操纵者的脉筋处伸出),伸出的路线与收回的路线必须一致,否则,这只腿就不属于这个木偶了。亮靴技艺优者,可增强木偶的表现力,劣者则往往破坏了木偶的整体形象,失去真实感。

举偶、掌签子、步法、亮靴四个方面实为操纵杖头木偶之基本功夫,杖头木偶戏结构简单,没有很多机关装置,表现木偶人全靠木偶演员掌握纯熟的技巧,而要掌握表演技巧,演员必须勤学苦练,掌握好基本功,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②布袋木偶戏基本功及要领

布袋木偶戏是将木偶直接套在演员的手上,凭借演员的手指、手掌和手腕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演员的食指担负木偶的头部动作,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分别担负木偶两手的动作,手掌和手腕担负木偶的全部形体动作,两腿在需要亮出时,则由演员的另一只手去搬动,所以,它的基本功,完全在于演员手的运用,基本上可分指功、练手形、腕功及亮腿四部分。

指功。布袋木偶戏演员的指功是极为重要的,它掌握木偶头部及两手的全部表演动作。它的食指顶着木偶头,除表演木偶头的动作外,还要表演木偶的立姿,故要求食指要直、稳、活,直就是木偶人物的头和身始终保持正直,不能歪斜,这是操纵布袋木偶的基础,否则,木偶人物成为偏头、歪身而形象不美。稳的含义,一是平稳,要求演员操纵木偶不抖不颤,动作稳实,二是稳固,其他手指活动,食指却不随着活动,否则,木偶的手动头也跟着动,使人有不正常之感。同时,食指的活动,也不能牵动全身活动,如摇头、甩发,头部要动,而身和手却不能动。活是灵活,头部的各种姿态,全靠食指的灵活运用。再就是操纵两手的其他指头,要使木偶两肩平整,就必须要求大拇指与中指平行,而一般的手,中指高于大拇指,因此,产生斜肩、抬肩的形象。根据以上的要求,演员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一是吊指,演员每天用小绳缚住食指尖,吊在树上,其他指头不停活动,特别是在寒冷之时,不能间断,直到其他指头活动,而食指能控制不动为止。二是压指,要将食指与中指按九十度的角度压开,要达到木偶的头和肩成直角,这样演员的手指因此而变形。三是揉指,每个指头不能僵硬,而要非常敏感灵活,就需要不断地将每个指头揉活,使它的末梢神经能够极为灵敏地准确操纵木偶的各种动作。同时,无名指与小拇指除协助中指操纵木偶的手外,还要勾动木偶的眼、嘴及手指的机关活动。

木偶演员的手

练手形。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均有各种不同的体形,表现各种不同的姿态,这对于布袋戏来说,全依靠演员的手掌去表现,不论是表现武将的虎背熊腰,或是淑女的苗条身材,不论是表现长者老态龙钟的姿态,或是势利小人的轻浮作态,均须靠演员之手法。因此,演员的手掌要适应这种需要,必须锻炼手掌,这谓之“练手形”。当然,手形不是体形,演员也不可能将手掌练成身体的模样,它只能以夸张的写意手法去表现,但手形必须有一个基本姿势,要求手掌成直立的菱形姿态,不偏不斜,且能刚柔并用,张、合、揉、搓,运用自如,以此去表现不同的体形和不同的姿态,即所谓“一式多形”和“一式多用”。例如:体态魁梧的身材,手必须张且圆紧;大腹便便的体态,则手掌须张且松弛;女人的娇态,手掌宜紧合揉动,而酸溜溜的书生,手掌则宜紧合相搓。并且,由于手法的运用,还可“一形多变”,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正手(手心向观众)反手均可变幻莫测。手形与手指、手腕相连,因此,练手形与指功、腕功是相互配合的。

腕功。它与指功、练手形配合,掌握木偶的全部身段和步法,故腕功在布袋木偶戏中同样是很重要的。演员的手腕转动和向前推进,则表演木偶转身、扭腰、挺腹、翘臀,以及跨步等动作,所以,要求手腕要平、活、律,平是手腕的转动和推进,要与舞台口始终保持平行,不能时高时低,否则,木偶一颠一跛。若是表演小孩、小兔等一类蹦蹦跳跳的人物和动物,则手腕要上下跳动,必须掌握好尺寸,跳高了演员的手臂会露出来而失真,跳低了,好似在地里钻一样。活是手腕转动既要有力,又要灵活地与指头配合,使木偶的形体动作协调。律是手腕的转动推进和后退,均要有强烈的节奏,要符合木偶人物行动的规律,这样才能显出木偶的步伐。各种不同性格人物步伐的长短,在于手腕转动的幅度大小,如生、净行当人物,一般跨步大,则手腕转动的幅度随之要大,反之如旦行人物则幅度要小。总之,手腕的每一个转动和推进,均关系着木偶的动态,要准确地表达人物,演员必须掌握好这一基本功。

木偶戏表演

亮腿。布袋木偶下面吊着两条腿,一般藏在里面,需要用时,则由演员的另一只手将它搬动,显露在观众的跟前,如木偶的上马、下马、踢腿亮相等,特别是武生、武净出场,很注重“亮腿”。戏曲的亮腿,讲究腿直有力,如《拦江夺斗》一剧赵云的出场。《芦花荡》一剧张飞的出场,腿亮得好才显出演员有功夫。而布袋木偶的亮腿,要求直是很容易做到的,本来就是两棍木棒,但这不能表达木偶的腿功,所以,布袋木偶的亮腿,首先要做到有劲,就是要使人感到有分量,才能逼“真”,因此,演员不是轻巧地搬动两条腿,就可达到这个要求的,而是要有基本功,演员要使暗劲在手,并把暗劲运到木偶的腿上,这样将腿亮出,腿微微颤抖,才显得有劲。再者就是要与指头、手腕的活动相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不同的人物,掌握好亮腿的时间、尺寸、节奏和姿态。

总之,指功、练手形、腕功、亮腿四个部分的基本功,其目的是要求演员练出一双神奇的手,去表现人物的一切,布袋木偶仅只一个布袋,结构非常简单,但通过神奇的双手,能够表现千姿百态的人物和各种不同特征的性格。布袋木偶戏练功,一般初学者,首先将手练活,如练习顶盘子、玩棍子等一些基本动作,熟练后,再练人物的行当(生、旦、净、丑、文武身)和它的身段,这样练得有较深的基础后,再进一步练人物的神情、气质和组合(程式套子)。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成基本功的任务,才能担负一个演员的职责。

③提线木偶戏基本功及要领

提线木偶戏是演员提着木偶,拨动吊线,表演木偶的各种动作。它的基本功,一是提偶,二是拨线。

提偶。每个木偶都有一块操纵板,谓之“勾牌”,木偶各部位的吊线,都集中吊在操纵板上,所以,提线木偶基本功之一,就是掌握好操纵板。掌握操纵板,是以大拇指和食指捏紧操纵板的柄,这样比直握省力,且便于操纵板转动,但两个指头既要有力,又不能捏得太死,其余三个指头还须做拨线之用。它讲究平、稳、节、制。平是演员拿着操纵板始终要保持平行,不能时高时低,提高了,木偶悬空,脚离实地而失真。提低了,木偶则“瘫痪”难行,要求木偶的脚部适当地站在台面。稳是稳实,要求演员的手不能颤抖,否则,木偶就像“中风了”一般。节是节奏,即操纵板的进退,要有节奏,随着木偶行走的节奏,操纵板需要一步一颠,这样偶身与偶脚的动作协调,节奏一致。制是控制,提线木偶的行止是靠线控制,较为困难,木偶行动时,吊线摆动有种惯性,特别在开打时,惯性更大,演员要善于掌握和利用这种惯性,要使木偶欲行则行,欲止则止,随着演员的控制而行动。要达到以上所提出的种种要求,首先演员要练就强有力的臂力,才有驾驭木偶的能力,才能掌握操纵板的技巧。

操纵木偶

拨线。木偶的头、眼、嘴、臂、手、指、腹、背、腿、脚等各部均有吊线,演员将线牵动,则木偶表演各种动作,吊线愈多,操纵愈复杂,木偶动作愈细致,因此,牵动吊线是操纵提线木偶的主要技巧,它分勾线、理线、夹线、寄线四种基本方法。勾线(即拨线)又可分拨、提、勾、抖四种技法,拨是操纵木偶横的动作,如摇头、转身等;提是操纵木偶竖的动作,如点头、抬头、弯腰、抬腿、开步等,勾是操纵木偶细小动作,如眨眼、张嘴、动指等;抖是操纵本偶颤动性动作,如笑、哭、喜、怒等表情,需要木偶全身或局部抖动。理线是将吊线理顺,不使它纠缠不清,最忌线路绞乱,线路乱了则无法操纵。夹线是将不需要拨动的线夹起来,做这个动作时,将那些线夹住,而做那个动作时,又将这些线夹住。寄线是在表演第一个动作后,接着需要表演第二个动作,为了使动作连贯,不至于停顿,则将第二个动作的吊线暂寄在捏勾牌余下的中指和无名指上,如人物出场亮相后。转身、就座,第一个动作是出场亮相,接着是转身,再接着就座,动作是连贯的,一个接着一个,若不预先寄线,操纵则迟缓,而使木偶动作既不连贯又显得呆笨,这种连续动作是最难操纵的“活线”,往往要预先寄好几个连续活动的吊线。总之,根据表达木偶人物感情的需要,接线的各种技法,要灵活地结合运用,并且,在运用上要注意四点:其一,动作要有节奏,木偶的一招一式,要有强烈的节奏感,各部的动作需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如走路,不仅是两脚提动,偶身也应相机而动。其二,动作要注意尺寸,尽管是夸张的动作,但要掌握它的尺寸,符合一般的生活逻辑,否则,木偶在台上乱动,观众不易理解。其三,动作要注意圆滑,不能直来直去,虽然不能像人一样运转自如,但木偶的动作线,要有它的弧度,要讲究它的形式美,木偶的一举一动,不能简化在几条直线上。如指人,不是把手一指就了事,而要将手弯曲,从胸前起,成弧线形向前指去。其四,动作要交代清楚,演员对各部的操纵线,应了如指掌,多而不乱,准确地拨线,表达木偶的每一个动作。

制作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