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木偶戏所用的偶形及其制作工艺都已经非常成熟,有的木偶装置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神奇的,甚至不可思议。有一篇唐传奇叫《马待封》,里面介绍了当时的巧匠马待封制作木偶的故事。领命以后,马待封一心扑在木人上,废寝忘食地进行研制。唐高宗限定他三个月内交货,误期重处。第二天早朝,群臣议完国事后,唐高宗召马待封入朝受封。唐高宗向群臣宣布说:“巧匠马待封制造木人有功,朕……”......
2023-08-16
木偶的制作与装置,是木偶艺术的基础,往往一个木偶制作的好坏,决定一个剧目的成败。因为,木偶既不是一个普通的洋娃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雕塑品,它是必须供人操纵的工具。所以,制作木偶,不但要求它外形美观,符合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还要求它的内部结构具有潜在的表现力,能适应表演的需要,便于演员操纵,充分地表现人物。
制作木偶的工艺,较为精细、复杂,它包括雕刻、泥塑、绘画、剪纸、刺绣、纸扎等,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工艺。自古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木偶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各有不同的品种,各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有各种不同名称的木偶。如杖头木偶,其基本结构,则有一根杖杆顶着木偶头,另有两根操纵杆。随着工艺的不断革新,虽然,其基本结构没有变动,杖头木偶仍然是杖头,提线木偶仍然有提线,但它的外形和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其工艺更为精细。在外形上,木偶的线条、色彩以及风格,均赋予它以时代美。在结构上,增加活动关节的精密度,更能适应表演的需要。
木偶的制作,分头像、盔帽、服装、肢体、靴脚和操纵装置等六个部分,虽品种不同,但其制作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现分述如下:
①头像
采用较坚韧的樟木、栗木雕刻而成。传统的头像,一般按戏曲的生、旦、净、丑等各种类型进行雕刻,杖头、提线、布袋头像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大小不同,杖头头像约为四寸长,提线头像约为三寸长,布袋约为一寸半长。分雕刻成形、装置机关、着彩勾画、打磨上装等四个工序。
雕刻成形:按照尺寸砍好木方,先雕外貌,后将头内挖空,根据人物的要求,需要哪一个器官活动,则将哪一个器官挖掉,如需要眼动则将两眼挖去,需要嘴动,则将嘴及下颚挖掉,另外再雕刻好被挖掉的器官和安装的零件,以备装置。
制作木偶
装置机关:头部的眉、眼、鼻、耳、须等,按照需要使其活动,如孙悟空的眼、鼻需要活动,猪八戒则嘴、耳需要活动。一般说来,生、旦头像只需眼动,丑、净头像则需活动的部位较多。装置机关是一项精确细致的工艺,特别是眼睛,要求达到能开能闭,眼球能够转动,便于操纵。
着彩勾画:机关装置好后,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头像胚型,将铅粉调匀刷上底子,木质上的毛细孔均被铅粉铺平而光滑,然后用墨、胭脂、银朱勾画五官轮廓和脸谱。一般是按照戏曲的描绘方法,生、旦头像须描眉画眼,打红点唇;老生、老旦则须加底色(土黄色),并描画皱纹。丑、净头像须绘制脸谱,净头一般绘红脸、红三块,黑脸、黑三块,红黑蝴蝶脸和粉脸,丑头绘公子脸、三花脸、小四方脸等。除老生、老旦外,头发部分均涂黑色。
打磨上装:头像经着彩勾画后,待它阴干,再用白蜡普遍打磨,即可使用。旦头还须包头,娃娃生加套假发,一般均不用头网,这是传统头像的制作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型剧目不断涌现,头像需要增多,并对头像在制作和装置上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而促进了头像生产工艺的改革。现代头像的制作,除仍保留了木雕外,采用了新的工艺,其工艺程序分为:
木偶头像
泥塑。按照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用白胶泥塑好头像。
翻模。将已塑好的头像为模型,按半径(面部和后脑)用石膏翻制凹板模型。
制胚。一种是用废纸、浆糊(加明矾、丹砂)在凹板上糊六至八层,待干燥后取出,经过修剪,即为胚型;另一种是用木屑合成胶灌注约五厘米厚,干透后取出即成。
装置合缝。装置活动机关与木雕头像相同,装好后,用牛胶将前后合缝成头像胚型。
这种头像轻巧结实,能耐污染,富有美感,且生产进度较快,用料低廉,不但适应新剧目日益增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现时普及儿童木偶活动的需要。
②盔帽
分两种,一种是硬盔,一种是软帽(又叫软巾)。
硬盔,如金幞头、银幞头、相貂、纱帽、凤冠等均是采用纸亮、缎料或绒布、牛胶、油漆、金银粉、绒球等材料,一般按照戏曲的式样,经过画样、挤浆、刷漆、上粉、点缎、扎球等工序而成。各品种基本相同,只有大小之别。
软巾,如公子巾、员外巾、抓子巾、罗帽、和尚帽等均是,采用绸缎或布料,经过画样、裁剪、刺绣、缝制而成。
现代盔帽,硬盔较少,只有大盖帽、钢盔、礼帽等,且没有传统硬盔的装饰,软巾则有许多,如冬帽、八角帽、鸭舌帽、遮阳帽、球帽、草帽、哥萨克帽、维吾尔族帽、小毡帽、统帽,以及小孩戴的动物帽等等,制作方法与前同。
木偶头像
③服装
木偶服装式样虽和戏曲服装一样,但尺寸不同,除提线木偶服装是按照戏曲服装的比例缩小外,杖头、布袋的服装,一般身宽,出手较短,袖隆肥大,适合演员操纵,其制作方法与戏曲服装制作相同。
木偶服装
④肢体
各个品种各有不同的肢体,杖头木偶的肢体有两种。一种是外签子肢体,在头像的颈下,接上约一尺五寸长的竹筒,内空,与头像相通作为杖竿;仿照人体上半身扎一约七寸长,胸围约一尺二寸大的篾篓(现改为纸型)作为躯体,并以布做成小圆筒,内灌竹绒或棉花,作为两臂,从躯体的肩部与手接连起来;由于杖竿较长,表演弯腰、点头的动作则不方便,现在有了改进,颈部与杖杆连接处,安上活动装置。另一种是内签子肢体,头像颈下留有约五寸长的木棒,作为杖竿;用竹做成约六寸长的半月形肩板,借以撑持服装,另外仅有一对二寸长手臂的木雕手。布袋木偶可说没有肢体,它的肢体就是演员的手,除头像外,尚有一对手。提线木偶肢体的关节和比例,与人体相同,均用布料、竹绒或棉花、铁丝等做成。
制作木偶
⑤靴脚
仅杖头和布袋木偶另外制作,杖头木偶在表演时,一般不露出靴脚,在表演上马、下马等动作时,由另一演员握靴表演,所以,靴脚只做脚和脚杆部分,大腿即演员的手臂,以裤腿遮着。布袋木偶的靴脚,则是做成两只完整的腿,吊在衣服内面。
⑥操纵装置
直接操纵的布袋木偶,没有操纵装置,但也有头部及手指活动机关的拉线,一般是线尾端系小铁丝圈套在指头上;间接操纵的杖头和提线木偶,则必须有操纵装置。杖头木偶的操纵装置,一是杖头,以及头部各器官活动机关的拉线和按钮,借以掌握木偶的头部和身体的活动,它既是肢体,又是操纵装置;二是两根与两手相连的操纵杆,过去采用竹和木制作,但较粗,现改为铁丝加木把,内签子木偶的操纵杆略为弯曲,约二尺长,手指活动机关的拉线和按钮,也附在操纵杆上。提线木偶的操纵装置,有勾牌和吊线。勾牌采用木料制作,约三寸宽、五寸长、五厘米厚,接上约四寸长的把,形似苍蝇拍子。牌上钻有许多小孔,作为系吊线之用,牌中间安一挂钩,与牌成直角,作为挂木偶之用。吊线,一般三至五尺长,用麻线或粗丝线制成,一个木偶的基本线为十六根。
提线木偶
有关木偶的文章
唐代木偶戏所用的偶形及其制作工艺都已经非常成熟,有的木偶装置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神奇的,甚至不可思议。有一篇唐传奇叫《马待封》,里面介绍了当时的巧匠马待封制作木偶的故事。领命以后,马待封一心扑在木人上,废寝忘食地进行研制。唐高宗限定他三个月内交货,误期重处。第二天早朝,群臣议完国事后,唐高宗召马待封入朝受封。唐高宗向群臣宣布说:“巧匠马待封制造木人有功,朕……”......
2023-08-16
木偶来自民间,它在人民土壤之中孕育成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艺术造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体现了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中国木偶造型一尊工艺精湛的人像雕塑,它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具有一种雕塑美。由此可见,木偶艺术造型,具有可舞性的特点。孩子们把木偶当作符合他们心理的“活”人,当作能够自行移动的玩具,这说明木偶同时又具有儿童味的特点。......
2023-08-1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常常用“偃师”“陈平造傀儡”来代表偶戏艺术的水准。但是中国偶戏大多借鉴戏曲艺术的经验,采用定形化的脸谱,作为偶人形象呈现的方式;同时借助对人体运动规律的把握,来展现偶人站立行走等体态。显然,在中国偶戏的各种形态中,除了人偶戏之外,其他偶戏品种基本上都将人隐藏于戏剧场面之外。......
2023-08-16
在传统剧目中,还有一种不是以角色身份出现的动物形象,如玩龙灯、狮子灯、虾子灯、蚌壳灯、鱼灯、马灯等,作为玩具出现在舞台上。兔子木偶,2011年兔年央视春晚道具木偶动物的造型,习用了民间玩具和民间灯彩的形式,形象甚为夸张,它同样地具备木偶造型艺术的特点。另外前面所提到的龙灯、狮子灯等动物形象,它们都是作为剧目中的道具,故不属此类。......
2023-08-16
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甘肃以永登木偶较为著名,当地人把木偶称为“肘猴子”。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不少光彩。永登木偶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保护,并得以挖掘、整理。木偶表演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
2023-08-16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传统木偶的造型,因受戏曲的影响,走模拟戏曲造型的路子,将人物分类规范进行塑造。福建木偶雕刻艺术家江加走,他所雕刻的头像,刀路清晰,形象夸张,神态逼真,堪称珍品,为近代木偶雕刻艺术杰出的人物。其他皆为生头像,挂胡须为须生,《借箭》中的孔明、鲁肃,《六郎斩子》中的杨六郎等一类人物通用。由于这种改变,则木偶的形体随之而变,它的造型也就具有它的独特性。由此看来,木偶人物头像和脸谱,......
2023-08-16
中国偶戏的最初形成,与出现在丧葬礼仪中的偶俑,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无论是属于丧家乐的偶戏,还是代替真人生命的偶俑,生死观念始终是偶戏艺术不能缺少的思想内涵。在传统社会中,恐怕只有偶戏最有资格承担这种将人生与戏剧艺术建立联系的比附。可以说,这些存活在民俗活动中的偶戏艺术,真正地将民众热爱生命、规避死亡、招福纳祥、祛邪除恶的文化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