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火树银花、凌空飞舞,《木偶》带给你神奇的药效

火树银花、凌空飞舞,《木偶》带给你神奇的药效

【摘要】:泰顺药发木偶戏中的烟花组件之一转盘烟花的原理与此同。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药发木偶以浙江的泰顺药发木偶最为有名。泰顺位于浙南,被誉为“木偶之乡”。其中,后来最具代表性的药发木偶制作艺人分别是大安乡的周尔禄和雅阳镇的欧名越。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自北宋起,已能燃放色彩、声响兼具而有人物形象的烟火了。宋话本《灯花婆婆》写到这种有人物形象的烟火杂技:“吹得那灯花左旋右旋,如一粒火珠相似。养娘笑道:‘夫人,好耍了,烟花儿活了!’话犹未了,只见那灯花三四旋,旋成像碗儿般大的一个火球,滚下地来,咕的一响,如爆竹之声。那灯花爆升,散作火星满地,登时不见了,只见三尺来长一个老婆婆。”这“灯花婆婆”可以视为宋代初期人物烟火的一个样式。

宋代开封府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行列中,可见到传为烟火傀儡之戏的“药法(发)傀儡”。《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教坊减罢并温习: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般杂剧: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悬丝傀儡,张金线。李外宁,药发傀儡。”《东京梦华录·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多次提到李外宁的药法(发)傀儡戏,说明宋代烟火技艺专业化分工很细。这位李外宁在元宵时节展现了药发傀儡的奇术,他制作与表演的烟火在都城中是首屈一指的。在东京四月八日浴佛节曾展示过药发傀儡戏的生动性:“迎拥一佛子,外饰以金,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中不知何物为之。唯高二尺许,置于金盘中,众僧举扬佛事,其声震地。士女瞻敬,以祈恩福。或见佛子于金盘中,周行七步,观者愕然。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傀儡戏演出时,“或见端严奇特,或见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以此推及药发傀儡戏,自然烟云声响俱全,形象必然妙趣横生。

南宋,这种药发傀儡戏在临安七十余种的“大小全棚傀儡”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药发傀儡戏很受市民热爱,也表明药发傀儡戏的娱乐性是其他伎艺节目难以替代的。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皇宫于大节前已进爆竹烟火,“至于爆仗,有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元夕临安宣德门外,“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当时烟火制作技艺师兼表演高手的名单中有“药发(傀儡)刘贵”等人,烟火则有陈太保、贾岛子,可见其技艺精湛,分工更趋精细。施放药发傀儡,在宋代城市中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是由于施放烟火的专业性较强,没有专门的技能是驾驭不了的,李外宁和刘贵等人是掌握专门技术的专职人员。

更好玩的是,烟火伎艺人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外喷射时形成反推力围绕一个轴心旋转的原理,制造出了旋转形烟火玩具“地老鼠”。在南宋理宗初年的上元节,宫中燃放烟火时,“地老鼠”径蹿至恭圣太后座下,使恭圣太后惊慌起来,意颇疑怒……从中可以看出,“地老鼠”是十分逼真的,它不仅能喷火,还可以被反力推动着在地上横冲直撞,使见惯各种烟火的恭圣太后也乱了方寸。“地老鼠”作为烟火的一个特殊品种,影响是很大的,宋以后历代都将其保留下来。泰顺药发木偶戏中的烟花组件之一转盘烟花的原理与此同。

尽管元代战争连绵,火药大量应用于征战,制放烟火被统治者严加控制,但出神入化的烟火技艺仍然继续发展。明代烟火文化最丰富且集大成,明人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载:“放烟火,有花草人物等形……勋戚家有集百巧为一架,分四门次第传艺,通宵不尽。”这种烟火或是宋代药发傀儡的延续。在清人写的《火戏略》中也记述了“火戏”借助药力,映出种种人物故事片段,同时还详细地叙述了“火戏”的制作方法,并按制作方法和燃放效果的不同分为“软器”“变器”“合器”“飞器”等。此外还介绍了“烟戏”,“不以火而以烟为,有结成五色楼台人物山水各剧”,由此可见药发傀儡在明清时期的盛行程度。

明代烟火的制作十分普遍,品种繁多,以傀儡表演的药发傀儡戏得到发展,出现了成组场景的烟火戏。清代,烟火巧匠们能用烟火器架燃放能变化、能转动的烟火戏,能将几种不同的烟火戏装入同一筒中、箱中或盒中,并以“隔火法”将每戏间之,使一戏之后再现一戏,按次序燃放。有的烟火盒子能容装十六出之多的烟火戏,从而使烟火戏尽善尽美。

从明清烟火的整体状况来看,它的突出成就是烟火戏。它冲破了宋元那种只有个别人物形象的烟火的藩篱,向着制作更加复杂、敷演成组场景戏的方向迈进。《红楼梦》中的烟火所取故事、戏曲题材更加广泛,各色故事俱全,它追求戏剧上的连续效果,将数十种乃至更多种烟火杂戏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清代吴地姑苏各乡社庙,有集数十架于庭,次第传艺,媚神以为乐者。无论是花卉百草、鸟兽鱼虫,抑或是难度更高更复杂更大的戏曲连续场景,在明清烟火技师的手上均能娴熟自如地用烟火戏一一从容不迫地表现出来。

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真正用于木偶戏的表演却很少,只有在上演《封神榜》《西游记》等神戏,而又应邀请方要求时,才偶尔用上药发木偶。

药发木偶以浙江的泰顺药发木偶最为有名。泰顺位于浙南,被誉为“木偶之乡”。泰顺药发木偶的发展少有史料的记载。其中,后来最具代表性的药发木偶制作艺人分别是大安乡的周尔禄和雅阳镇的欧名越。

药发木偶表演

相传,大安乡最早制作药发木偶的是后洋村王姓人家,第一代手工艺人是王立宦。王立宦原是制作火药出身,据说,平时他喜欢用火药制作烟花,当时正逢泰顺乡间木偶盛行,王好动脑筋,别出心裁地剪些纸人染上五颜六色,混于烟花之中燃放,焰光下纸人凌空飞舞,非常美观。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纸人易燃,每放一次烟花均需重新剪做,工艺极其麻烦费时。

后来王在观察木偶戏时再受启发,用小木料仿做小木偶头,并在其五颜六色的纸衣上涂染耐火材料,以此替代纸人。这既保持了小纸人灵巧轻便,又不易燃毁,可多次反复使用,而且在焰光下,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一时成为乡间逢年过节重大庆典极为盛行的娱乐项目,并一直传承下来。

而大安后洋村周家的药发木偶就是传承于王家。那时,王家村第八代传人王善择的女儿王氏嫁给周明守为媳,当时王家药发木偶生意极好,周明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王家帮忙制作木偶,但老丈人对火药的配方却守口如瓶,所以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盘掌握药发木偶的制作。有一次,王氏回娘家的时候,发现父亲王善择收藏的配方,于是熟记于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从此药发木偶传于周家。

雅阳镇欧氏也是泰顺药发木偶的主要流派,是在清代光绪年间由大安后洋村的王氏所传授的。

药发木偶的基本单位为“树”,因为它的一切活动是在一根长度为13米至15米的毛竹竿上完成的。

具体制作过程分五步:

第一步是准备好毛竹、木偶头、防火用光蜡纸和硝酸钾、氯酸钾、硝酸锶、硝酸钡等和烟花原料及引线、索绳等辅助材料。

第二步是用硝酸钾等烟花原料做若干个长约20厘米的烟花和若干个饼状纸盒。饼状纸盒直径0.6米、厚0.2米,盒内折叠三四个,以细绳将头脚相连接,拉开后为每个高度0.4米、身穿光蜡纸服装的木偶。有时,还根据需要在木偶不同部位装上焰火的药信,保证木偶能做出跳、舞、飞、腾、旋、翻跟斗等不同的动作。

第三步是在距毛竹竿根部5米处穿一对稍大的对称孔,同时在距大孔五六米上穿两三对对称小孔;在大孔间插入一根1.5米长的竹条,让竹条两端各挑一个饼状纸盒。在小孔间横插两三条0.6米长的竹条,让其成“米”字形,然后以毛竹竿为轴在“米”字形上朝天斜扎一个圆形或八角形的“烟花轮”,再分另用大小两个篾圈把烟花轮作为轴固定。

第四步是根据需要每隔0.5米穿一对大孔,挑一担纸盒;再隔0.2米穿两三对小孔,环扎一烟花轮。一般来说,一树药发木偶有三四担木偶、13层至19层烟花轮。

第五步是用引火线将每担木偶和烟花轮连接起来,考虑到药发木偶是竖立燃放,引火人无法直接点着5米高处的引火线和演出的实际需要,于是,用一根较长的引火线来回穿梭拉到后台或远方隐蔽处,一是便于引火;二是使引火人知道是否已经着火。

每当晚上表演引燃时,纸盒里的木偶依靠焰火喷发的冲击力跳出纸盒悬挂在空中,或腾、或跳、或飞、或舞、或翻跟斗,个个形象逼真甚是可爱。

与此同时烟花轮也层层朝天燃放,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宛如艳丽的树花,把夜空照得妩媚多姿,就这样持续20分钟左右直至烟花熄灭,非常绚丽和好看,深受人们的喜爱。

药发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