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偶:新颖奇特的铁枝,情趣盎然

木偶:新颖奇特的铁枝,情趣盎然

【摘要】:铁枝木偶戏,亦称“铁枝戏”“铁线戏”“纸影戏”,旧有“灯戏”“尫仔戏”“阳窗纸影”等名称,主要流布于我国广东潮州以及福建漳州之漳浦、诏安、平和、南靖等地区。至此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基本定型。潮州铁枝木偶的偶像,与潮州传统工艺品花灯的形象十分相似,其特点是纤秀。由上所见,尽管铁枝戏同样是凭借三根操纵杆来控制木偶的舞台动作,但在主杆的设计及其作用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铁枝木偶戏,亦称“铁枝戏”“铁线戏”“纸影戏”,旧有“灯戏”“尫仔戏”“阳窗纸影”等名称,主要流布于我国广东潮州以及福建漳州之漳浦、诏安、平和、南靖等地区。铁枝木偶戏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傀儡戏样式,无论是其偶身的构造还是表演方式,均与同类戏剧有着较大的差异。表演方式介乎提线木偶与皮影艺术之间,表演者无论坐立,都是在偶人的后面进行操纵,这就使跑圆场、转身、转头等动作较难展现,但比较适合表现转盘、举瓮、点香、斟酒、摇扇等杂技动作,其表演技巧与皮影有很多类似。因此,这种艺术应该属于两种偶戏之间的过渡形态。

铁枝木偶

关于铁枝木偶戏的艺术来源,一般的说法是由广东潮州的皮影戏蜕变而成。这种木偶戏当地称为“纸影戏”,但它既无“纸”,又无“影”。至清末时,皮影改纸窗为玻璃窗,弃雕皮成形而改捆稻草为圆身,扎纸手,刻木足,塑泥头,着戏装,并在其背后和双手各安上硬铁线一根来操纵表演,时称“圆身纸影”。这种由“影现”到“形现”的演变,使平面的纸影成为立体的木偶。后来,艺人在参照戏曲舞台的基础上,去掉玻璃窗,改用竹帘或绣幕,摆上小桌椅、道具等在台前表演,称为“阳窗纸影”。至此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基本定型。

有的学者对此说法表示怀疑,因为从目前可知的史料表明,这种“泥头”的“纸影戏”早在宋代于我国南方之江浙地区早已流行,可能由于南宋王朝的溃逃南迁,临安逃难艺人入闽而传到闽南漳浦、诏安,广东潮州等地,于明代与当地流行的戏曲声腔相融合,而形成了唱潮音戏曲调的铁枝戏。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铁枝戏的原型为宋代的“快活三郎”,其特点是“泥捏人物,有机关以动手足”,而且这种傀儡与唐明皇的传说故事有关。

“快活三郎”确实是我国宋代傀儡戏的一种,周密《武林旧事》在列举元夕舞队之“大小全棚傀儡”中云:

大小全棚傀儡:查查鬼、李大口、贺丰年、长瓠敛、兔吉、吃遂、大憨儿、粗旦、麻婆子、快活三郎、黄金杏、瞎判官、快活三娘……。其品甚伙,不可悉数。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炫耀华丽,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

从上述文献看,宋代不仅有“快活三郎”,还有“快活三娘”,二者似乎为同类傀儡戏的不同装扮,而且,它们只是作为“舞队”中的一种游行歌舞形式,不一定搬演完整而复杂的故事,其艺术形态与当时的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存在较大的差别。至于偶身的具体形制与操纵方式不得而知。又,据《永乐大典残卷》引《通鉴》逸文记载:

快活三郎,江左人,以泥捏塑人物,有机关以动手足,货于市中,谓之快活三郎。本谓唐明皇耳。

这种宋代便已存在的“泥头”戏偶是否即为后代铁枝戏的原型,尚值得商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潮汕民间艺术在生活中的广泛流传,潮州铁枝戏的工艺更趋精良。特别是潮州浮洋镇的泥塑传统,为铁枝木偶的造型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潮州铁枝木偶的偶像,与潮州传统工艺品花灯的形象十分相似,其特点是纤秀。偶长约一尺,铁线长八寸至一尺。每个纸影(木偶)戏班为九人:操纵、演唱、乐工各三人,操纵者和乐师也兼演唱。普通的纸影(木偶)班都拥有四箱两囊,箱为木箱,囊为竹囊。其中,角色两箱(角色从二三十个至五六十个不等)、乐器一箱、布景一箱。竹囊装大鼓、日遮、油布、搭台用具。舞台长、宽、高仅为一丈左右。纸影(木偶)戏台距离地面约四尺半。戏台前上方挂太平框(横额),上书班名,两旁摆着玻璃屏风(在侧幕的位置上),台中挂着三幅竹帘(后改为绣帘)。操纵者坐于帘后,操纵表演。坐于右侧者为第一把手,称为“正剧”;坐于左侧者为第二把手,称为“副剧”;坐于中间者为第三把手,称为“中剧”。初出师的艺人,先操作“中剧”,继而操作“副剧”,最后操作“正剧”,成为师傅。

潮州铁枝木偶资料图片

很显然,铁枝戏偶的构造与表演形式不同于其中任何一种传统傀儡戏,即便与其最为接近的杖头木偶相较,二者的差别亦非常巨大。传统的杖头木偶由“杖”和“头”两部分构成,较原始的杖头木偶没有胸腔,只凭三根杖杆支撑木偶身体:一根主头,与头项连接,谓之“杖头”,又称“命杆”,其作用是支配头部动作,用动作的幅度、节奏、形态表现人物的各种情绪和思想感情;其余两根主手,装在木偶的腕部,称为“手签”,亦叫“手杆”,用以支配双手的动作。

铁枝傀儡的偶身和双手,都由铁线杆来操纵,支撑偶身躯干的为主杆(又称主插),操纵双手的为侧杆(又称手杆),主杆铁线比手杆略粗。以往,操纵杆仅有一尺到一尺五寸,随着坐式平地戏台改为立式升高戏台的变化,操纵杆也相应加长,现民间戏班所用操纵杆全长约为60厘米。主杆末梢弯成“乙”字形钩状,置于戏偶背后中部,可使戏偶左右转动,称“背线”;侧杆分置于左右两臂,杆长40厘米,铁线部分为25厘米,其余为竹柄。铁线末端与手腕处的小铁圈相扣,即能灵活转动。

由上所见,尽管铁枝戏同样是凭借三根操纵杆来控制木偶的舞台动作,但在主杆的设计及其作用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杖头木偶中,主杆直接与偶头相接,它是木偶躯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为支配木偶头部的动作;而铁枝戏的主杆置于偶身的后背,可以自由取下、替换,用以掌控整个木偶躯干的运动

解放之前,潮州地区活跃的纸影班社近百个,艺术创作非常繁盛。潮州铁枝木偶主要以潮剧作为主要声腔,以前也用汉剧作为附属声腔,确实是粤东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香港、澳门的铁枝木偶,系由说潮汕语的潮汕人传入,一般以演唱潮剧及潮调歌曲为主,在潮州籍的港、澳族群中具有一定影响。

木偶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