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线傀儡,即以线索牵动偶像,使之做出相应的动作,模仿真实的人情物态,营造逼真的戏剧场面。提线木偶由提线板、线索、木偶人三部分组成。《骷髅幻戏图》明代以来,提线木偶戏已经能够敷衍大戏。个别地区的提线木偶,甚至拥有专门大戏以应付民间需要。......
2023-08-16
杖头木偶,古称杖头傀儡,民间多称作托戏、肘偶、托偶戏等。基本上通过木杖(称作命杆)支撑偶身,两个手杆支撑木偶的双手来表现人物,塑造戏剧场景。由于易于操作,且木偶形体较大,便于观看,因此杖头木偶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
杖头木偶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敦煌莫高窟31窟盛唐壁画《法华经变·随喜功德品》中的图像,显示了这种木偶的大体形制。到宋代的勾栏瓦舍中,杖头木偶戏的表演已经基本完善,以演出“巨灵神”“姬大仙”等类虚多实少的灵怪形象而著称,并且涌现出了任小三、陈中喜、刘小仆射、张小仆射等技艺精湛的木偶艺术家。明代于慎行在《谷山笔尘》一书中,提到了“以手持其末,出之帷帐之上”的傀儡戏;清代《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韩园酒肆中演出的偶戏时,也说“隔以纱帐,运机之人在帐内游移转动”。这正是明、清两代杖头木偶的基本演出面貌。
从形制上而言,各地杖头木偶的体形并不一致,按照偶人身高,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木偶类同真人,身高可达140厘米左右;小木偶仅为四五十厘米;中型木偶是最流行的一种,一般身高70至90厘米。而且基于表演人员的多少,形成单人演出(也叫小班)、三至四人演出(也叫中班)和十人以上演出(也叫大班)的演出模式。明清以来,杖头木偶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各地,并结合各地风俗和地方戏曲艺术,产生出各具地域风格的杖头偶戏品种。
托偶戏表演
齐如山在《托偶戏》一文中说,杖头木偶戏在北方数省都有,这比较符合清代以来杖头木偶在北方地区的发展历程。北京的偶戏,最著名的要数明代宫廷演出的水傀儡。到了清代,随着水傀儡的式微,其他偶戏品种越来越焕发出艺术生命,并在百姓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杖头木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杖头木偶在北京地区,也被称为托偶、肘搂子、钻筒子、戳偶等,因为个别杖头木偶的偶身较大,因此也被称作大苟利子,河北吴桥一带也称它为大肘戏。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介绍了在豪富人家的宅邸堂会演出的“大台宫戏”。所谓的大台宫戏,就是用隔扇将专用的小型舞台围住,以便将表演者、演唱者和场面锣鼓等都隐藏在里面。演出时,表演者与观看者互不相见,而木偶的装扮与表演,就像真的戏曲演员在表演一样。大台宫戏在宫廷演出时,当时的承应伶人在幕后代唱,因此又有“钻筒子”的称谓。《旧都文物略》就说这种偶戏“朱栏绣幌,华丽谲皇”。显然,这种杖头木偶无论从表演的水准,还是场面的豪华精妙,都是民间戏班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只能是皇宫府邸里的享受了。因为大台宫戏的观众群基本是贵族,演出的声腔剧目也就自然随着北京地区宫廷演剧的习尚发生变化,昆曲、乱弹、京剧成为它依附的声腔。
而在北京平民阶层最盛行的却是一个人就可以演出的扁担戏。这种偶戏形式介乎杖头木偶与布袋木偶之间,广泛活跃于河北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扁担戏艺人与来自辽宁的辽西木偶队等机构,共同组成中国木偶艺术团,他们学习了湖南祁阳杖头木偶的表演方法,成为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杖头木偶表演团体。
此外,北京还有一种杖头木偶,被称作推偶。清代黄竹堂的《日下新讴》对北京的木偶戏有诗说:“丝牵板托竿头戳,弄影还从纸上看。”他在对这首诗歌的注释中,提到了木偶的几个分类,其中,用长丝线牵引的称为“提偶”,这就是常说的提线木偶;“有置于竿首自下持之运动者”,称为戳偶,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普通的杖头木偶。还有一类“板托平移者”被称作推偶。显然,这种推偶采用的仍然是杖头木偶的原理,但不用木杖,而用板来支撑偶身。正是这种杖头木偶的基本特点,这样的制作工艺,实际对偶人的动作有所限制,可以看出,推偶主要是在民间进行演出的。
河北的杖头木偶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尤以晋州、吴桥、馆陶等地颇有影响。晋州木偶的制作和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偶人制作拥有较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行当艺术与偶人雕塑相结合的艺术风格。馆陶县木偶,也被称作肘大偶,较广泛地流行于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因为附属声腔与流行当地的戏曲音乐有所不同,而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
杖头木偶
此外,河南的杖头木偶也被称作肘偶、大头偶、抱偶等,较广泛地活跃在基层社会。
四川偶戏在宋代就以百余人的“川鲍老”而闻名。而四川木偶戏则从川剧五种声腔中汲取艺术养分,逐渐成为四川民间演剧的主要形式,其数量众多的木偶班社,大大超过了川剧班。在各类型的偶戏中,尤以川北杖头木偶、成都木偶最具代表性。
湖南偶戏,也被称作木脑壳戏、举偶、矮台班等。因为木偶戏的演出与人戏相比有舞台小、角色造型小等特点,因此相比人演的“高台班”,偶戏也就有了“矮台班”的称谓。湖南偶戏形式多样,遍布各地,虽然常常以当地流行剧种作为主要声腔,但是在许多古老剧目,如《目连》《观音》中却保留了更为古老的声腔特点。湖南的湘剧老艺人甚至称木偶班艺人为“大师兄”,以示偶戏的生成历史之早。湖南各种偶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艺术表现,清代后期木偶经过改良,并吸收地方大戏,涌现出演唱祁剧弹腔的祁阳派、演唱长沙湘剧的衡山派、演唱辰河高腔的龙山派、演唱常德汉剧的常德派。解放以后,湖南的杖头木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颇有盛名。
偶戏表演
湘西杖头木偶,主要流行于湘西怀化、溆浦为中心的湘、鄂、川、黔等地,一般配合宗教祭祀活动。特别是伴随着古老剧目《目连传》《香山》而演出的偶戏,在土家族、苗族、汉族聚居地拥有广泛的影响。
石阡木偶戏是贵州东北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杖头木偶,又称傀儡戏。据说明代由湖南辰、沅一带传入,主要流传于石阡为中心的湘、鄂、川交界地区。解放初,有泰洪、太平、兴隆、天福、杨本家等木偶戏班,颇负盛名。石阡木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木偶的眼珠、嘴唇可以活动,并装有裤腿和双脚,因此,在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时候,动作丰富,表情细腻。
有关木偶的文章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线傀儡,即以线索牵动偶像,使之做出相应的动作,模仿真实的人情物态,营造逼真的戏剧场面。提线木偶由提线板、线索、木偶人三部分组成。《骷髅幻戏图》明代以来,提线木偶戏已经能够敷衍大戏。个别地区的提线木偶,甚至拥有专门大戏以应付民间需要。......
2023-08-16
老子本人是周朝的柱下史,《易经》必然会成为他的思想资源。略加对比就会发现,老子思想多与易理相合。《老子》第二章讲的便是二元对立,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四十二章更有“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其与易理的关系更为明显。至于物极必反,《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这与阴阳转化的易理同出一辙。老子之道与《易经》的原理全无二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2023-11-24
一切变得得心应手,思维也顿觉清爽。豁然间,心真的为之所动,不是因为它新鲜,而是因为它实用。——研修走进每个人的心底诸城市林家村镇瓦店小学王高美研修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实现了校本教研与日常教学的对接,尽管它忙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为了收获后的充实,为了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
2023-10-30
仙作古典家具着重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给人以强烈的曲线美。仙作古典家具大量采用明清家具的造型,充分发挥线条艺术的魅力。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仙作线条之美可以集中在一把普通的明式圈椅上。坐面为方形,四方平稳,圆方线条搭配,既沉稳又灵巧。面下不设束腰及牙条,腿间接罗锅枨,枨上加矮老。管脚枨上采用罗锅枨样式,直中求曲,线形变化丰富。......
2023-06-28
大孤山大孤山位于辽宁省东港市西南东沟县境内的大洋河河口右岸,孤山镇环绕其南麓。大孤山陡峭挺拔,孤峙于黄海之滨,兼得海山之胜,为辽东著名风景区。大孤山泉、河风光相呼应,既相独立,各具特色,又以各自风姿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构成纷繁绚丽的自然景观。大孤山的传说大孤山这地方偎山抱海,风景特别美。大孤山上古树参天,常年青翠。于是,他们一个留在大鹿岛,一个乘船来到大孤山。......
2024-06-23
九月的艳阳,依旧猛烈,却只能在幽深的巷弄间折射出一道曲折的光线,割开斑驳的屋影。每当沿着蜿蜒曲径走上坡间,回头俯瞰,那层层叠叠的人字顶与平顶交错而生,纵横的巷道汇成犄角。与民房相映衬的是那几处旧校舍。至于寮后学校则更令人惋惜,偌大的校舍并不老旧,却遭空置,教室旁还有铭牌记着捐建者的名字,可如今,门窗都已有锈迹。......
2023-10-17
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