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布袋木偶:生动传神、技巧娴熟

布袋木偶:生动传神、技巧娴熟

【摘要】: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木偶戏剧种之一,又称北派布袋戏。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

传说在秦代末年,陈平还没跟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当时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他的媳妇金嫂和妹妹银女为了贴补生活,整天在布机上织布,由于疲倦了很容易睡着。为了不睡着,姑嫂两人边织布、边说、边唱,双脚踏布机活动板,口唱、手织、脚踏,觉得很有节奏感,又在布机脚踏板安上锣槌、锣片,随着踏板上下活动,敲打着大锣小锣。

后来,金嫂和银女在悬系木偶的启发下,两人卸下木偶的下身部分,用手指套入木偶头和两手,比比划划觉得很有趣。在布机上休息时,用双脚敲打锣鼓,用手表演木偶,两人自编故事,有说有唱。机房里一片热闹声,吸引了周围群众前来观看。陈平看了姑嫂俩的聪明才干,就帮她俩设计了一个布袋台,一张小方桌大小,周边蒙布,只留一舞台框口。人在里面操作,用双脚踏动跳板敲打锣鼓,双手表演木偶,逐步形成了布袋木偶戏。

没穿上戏服前的布袋戏

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

布袋木偶戏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期兴盛于漳州,明代末期即流传至广东、中国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代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都各具特色。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布袋戏形成南、北两个派别,表演技巧、音乐锣鼓、道白唱腔等方面都有不同风格。一般说来,泉州的布袋戏属南派,漳州的布袋戏属北派。

泉州布袋戏

泉州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另外,表演修书盖章时,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泉州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大量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小闷》《逼父归家》《裁衣》《士久弄》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泉州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功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泉州布袋戏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语言艺术,故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语言艺术着重两个方面的修养:

一是强调剧情的变化。晋江掌中木偶剧团的前身潘径布袋戏,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语言轻、重、缓、急、吞、吐、浮、沉等变化创造八音调。再以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七个类别,创造二十八个定形音。如生角分文生、武生、黑须生、白须生、渗须生、关头和斜目;旦角也分女间旦、齐眉旦、开脸旦、丑容旦、彩旦和狠心旦等。

二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群众中生动的语言,通过艺术化处理,变成了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别是丑角之类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布袋戏

泉州布袋戏的音乐唱腔,属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演唱的泉腔系统,也即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木偶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优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小叫、响盏等。泉州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走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枪剑戟等。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木偶戏剧种之一,又称北派布袋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独特风格。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著名演员杨胜是漳州龙溪布袋戏的代表人物,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达意,挥洒自如。他擅长武戏,“三国”“水浒”、神怪,无一不精;特技众多,喘气、缩颈、甩发、脱衣,浑然天成。《蒋干盗书》使他声名鹊起,《雷万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艺惊海外。他以细腻的人物塑造,丰富的舞台动作,鲜明的京剧唱腔,繁难的操纵技艺,代表了“北派布袋戏”的最高境界,成就了龙溪布袋木偶的艺术高峰。

扁担戏戏台

说起布袋木偶戏,不得不说另外一种特殊的布袋戏——扁担戏。扁担戏又叫“五指木偶戏”,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时为病中的母后心烦意乱,把大量歌女招进宫中,都没有奏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10个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简短的故事情节,终于博得了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认为扁担戏是从唐代的宫廷里兴盛起来的,称之为“宫廷戏”。后来又传入了民间。

我国的扁担戏以上海的崇明扁担戏比较有名。崇明扁担戏历史久远,早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姓李的苏州民间艺人来到崇明演出扁担戏,在下沙等地演出时,吸引了许多从未看到过木头人做戏的当地人。

当时,一位叫顾再之的当地青年也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后来竟跟着姓李的艺人走乡穿村去看演出。后来,顾再之由好奇到产生兴趣,要拜李姓艺人为师。李姓艺人见顾再之真心学艺,就收下了他,把扁担戏的表演艺术木偶制作工艺悉心传授给顾再之。

顾再之努力学习,木偶艺术不断提高,先是跟随李姓艺人表演,后来可单独挑担外出表演。崇明人表演木偶戏由此开始。后来,顾再之将木偶艺术传授给朱少云等人,木偶戏便在崇明岛上流传开来。

苏州人顾再之传授的木偶戏担是将木桶置于桌面上,木桶上方架有木框,木框三面布幔,前面向观众开放,艺人坐在木桶中,双手向上操控木偶表演,双膝之间绑一副铙钹,用膝盖的碰撞让铙钹发出响声,配以念唱进行表演。唱腔以江南小调为主,用吴语苏州官话,也用吴语崇明官话念唱。表演很精彩,但这样艺人表演得很劳累。

后来,扁担戏传人朱克成感到这样表演不但累人,而且道具搬运、装卸也很麻烦。他要对表演方法及道具进行改革:他自己设计了一个高脚凳和一个能伸缩的小舞台,人钻在布幔围起来的高脚凳上,双脚踏响架在凳脚之间的铙钹,双手撑木偶在小舞台上表演,大大减轻了表演者劳动强度。于是崇明岛上的木偶艺人纷纷仿制这种轻便的戏担子,并流传至外地。

崇明扁担戏的木偶用梧桐树木雕刻而成,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即成人物形象,生、旦、净、末、丑形象俱全。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木偶艺人用扁担的一头挑起布袋,袋中装木偶和一张能装能拆的小舞台,一头挑起一条高一米左右的木凳,轻装简从,穿乡走村,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到处都可演出。扁担戏中的长戏短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唱、做、念、打、耍,全靠艺人一人手、脚、口、舌并用表演。

崇明扁担戏现场

演出前,艺人用扁担的一头撑起小舞台,另一头插入木凳下部横档的一个凹榫或暗销里,小舞台便牢牢固定住了。舞台正面四根小柱上有两副对联,分别为:

有口无口口代口,似人非人人舞人

增知千古事,能见几朝人

这两副对联,颇为有趣,俗中有雅,典型的民间艺术语言,可谓“小舞台,大乾坤”。演出时艺人钻入撑起的舞台布幔中,布帽遮住长凳,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演出时,艺人口中唱、念剧情,时而塞进口哨,加口技模仿刀枪格斗兽叫鸟鸣,人物角色等各种声音。脚踩锣钹,左脚踩京锣,右脚踏细锣与钹,艺人手指掌控木偶,食指控制木偶头,中指和拇指插入木偶的两袖中,能做出点头、唱喏、拥抱、手执兵器、两人格斗对打动作,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口中发出念、唱口技声,伴以声声锣钹,文唱武打的木偶闪亮登场,唱腔以江南小调崇明山歌为主,用吴语崇明官话念唱,非常精彩。

崇明扁担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武松夜战蜈蚣岭》《薛仁贵大破摩天岭》《罗通扫北》《杨家将》《白蛇传》等十多个剧目。每个剧目表演短则五分钟,长则三十分钟。正式演出之前还加演崇明民间故事《陆阿大卖小布》、打莲湘《翻身乐》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