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杂剧占据了中心位置,其他艺术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式微,木偶戏的演出似乎也淡出了都市。元代正史中对木偶戏没有详细记载,仅有几处提及木偶戏,也是禁止或者否定的。从这条禁令来看,元朝统治者对于民间戏剧样式也是持禁止态度的。以上元杂剧中提到的“傀儡棚”并不是实指木偶戏的演出,而是通过木偶戏演出场景、演出舞台等抒胸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和唐宋以来以木偶戏演出感怀人生是一脉相承的。......
2023-08-16
唐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标志,就是封建统治者对于社会文化财富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态度。尽管他们也是从统治者的阶级立场出发,坚守着封建正统的思想文化体系,但却能以比较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族文化,以至某些民间文化。应该说,这也是木偶艺术能在唐代获得新发展的一个不小的原因。
有关唐代木偶戏记载的文献实在有限,仅有的一些文献,篇幅也有限,记述不够详尽。孙楷第曾感慨“唐之傀儡戏,其发达状况如何,今不能详考”。目前我们能见到有关唐代傀儡戏记载的文献散落于各种史籍中,既有《通典》《旧唐书》这样的政书和史书,也有段成式、段安节父子所撰《酉阳杂俎》《乐府杂录》这样的笔记小说。这些文献关于木偶戏的记载大多是点到为止,没有详细记录表演的形式,我们只能从中窥其一斑。《通典》中提到“窟儡子”“偶人”等:
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儡子等戏。……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旧唐书·崔慎由传》中有关于“弄傀儡”的语句:
乃擅回戈,沿江,自浙江西入淮南界……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
《酉阳杂俎》中有:
高陵县捉得镂身者宋元素。割七十一处,刺左臂。
《乐府杂录》:“傀儡子戏,其引歌舞者有郭郎者,发正秃。”关于这条记录,任半塘在其《唐戏弄》中有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段氏此文,述唐傀儡戏之方法,源于运机关而舞蹈之百戏,但已进入有歌、有舞、有优笑之戏剧,说明唐代木偶戏已经比较成熟。
通过以上所引的几条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已经有傀儡戏这种演出,有“先令倡卒弄傀儡”的场面,但这些记述大都比较粗疏,只能作为历史钩沉,关于木偶戏具体操作基本上没有文字说明。
傀儡戏
唐代的歌舞戏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艺术来源。唐代歌舞戏中的《大面》《拨头》《踏摇娘》等节目,在当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傀儡戏正是歌舞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唐书》《乐书》《通典》等著作都将偶戏与盛行一时的歌舞戏并列,说明了这一艺术品种以歌舞见长的艺术特点。
唐代众多诗人对傀儡戏给予了热情的关注,用他们的诗歌记录了歌舞偶戏的演出盛况。顾况、卢纶等人以及《旧唐书》《北梦琐言》等著作,都留下了对木人歌舞的歌咏、赞叹和遐想。从这些诗歌、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偶戏歌舞艺术在淮扬、湘中、浙西、淮南、西川、越中、洛下、闽东等各地广泛盛行,实际具有全国的影响。
唐代木偶戏不但在宫廷中有演出,在民间也很盛行,寺庙神祠中经常有木偶戏演出,道场流入歌场,变场演为戏场,宗教讲经之地承担了社会娱乐和戏剧表演场所的功能,以傀儡戏为代表的各种戏剧扮演活动不断扩大了领地,营造了唐代寺院戏剧演出的热闹场面。由于寺庙里经常演出傀儡戏,所以唐代涌现出了许多僧人描写傀儡戏的诗歌。寒山和尚有一首诗:
寒山出此语,此语无人信。
蜜甜足人尝,黄蘖苦难近。
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
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场困。
本净和尚《无修偈》中说: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苏溪和尚《牧护歌》最后几句有:
那知傀儡牵抽,歌舞尽由行主。
一言为报诸人,打破画瓶归去。
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录了大司徒杜佑在扬州与人谈说的一席话,提到“人市看‘盘铃傀儡’”。盘铃傀儡的具体形制没有留下具体的介绍,但是作为胡族乐器之一的盘铃,肯定在这一偶戏品种中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与提线木偶的艺术表现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敦煌莫高窟31窟盛唐壁画《法华经变·随喜功德品》中有一幅小型图像,展示了一个妇女手拿木杖样式的偶像,引逗同伴追逐。这个图像呈现出的应该是杖头木偶的基本形制。
关于唐代木偶戏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从唐代福建人林滋的《木人赋》中看到:
何伊人兮异常,爰委质以来王。想具体之初,既因于乃雕乃斫;及抱材而至,孰知其为栋为梁。原夫始自攻坚,终资假手。虽克已于小巧之下,乃成人于大朴之后。来同辟地,举趾而根柢则无;动必从绳,结舌而语言何有。心游刃兮在兹,鼻运斤兮罔遗。兀若得木公之状,块然非土偶之资。曲直不差,既无蠹于今日;短长合度,宁自伐于当时。莫不脱枯槁以前来,投胶漆而自进。低回而气岸方肃,伫立而衣裾屡振。秾华不改,对桃李而自逞芳颜;朽质莫侵,指蒲柳而讵惊衰鬓。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机关以中动,假丹粉而外周。生本林间,苟有参乎之美;立当君所,何惭柴也之俦。是则贯彼五行,超诸百戏。误穿节以瞪目,疑耸干于奋臂。如令居杞梓之上,则树德非难;若使赴汤火之前,则焚躯孔易。进退合宜,依然在斯。既无丧无得,亦不识不知。迹异草莱,其言也无莠;情同木讷,其行也有枝。可谓暗合生成,潜因习熟。虽则挫身于斤斧,曷若守身于林麓。宜乎削尔肩,刳尔腹。既有乱于真宰,宁取笑于周穆。
林滋在赋中高度赞扬了傀儡戏高超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水平,特别提到木人手舞足蹈、左旋右抽、进退合宜的歌舞形象。正如作者所概括的“贯彼五行,超诸百戏”,木偶制作与表演已经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唐明皇虽然因为它属于散乐,还不能代表国家正统的艺术审美趋向,但是仍然把它安置在教坊中,显示出对这种偶戏艺术的喜爱。
有关木偶的文章
由于杂剧占据了中心位置,其他艺术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式微,木偶戏的演出似乎也淡出了都市。元代正史中对木偶戏没有详细记载,仅有几处提及木偶戏,也是禁止或者否定的。从这条禁令来看,元朝统治者对于民间戏剧样式也是持禁止态度的。以上元杂剧中提到的“傀儡棚”并不是实指木偶戏的演出,而是通过木偶戏演出场景、演出舞台等抒胸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和唐宋以来以木偶戏演出感怀人生是一脉相承的。......
2023-08-16
清代山西省《徐沟县志》“祥异”中有这样的记载:顺治十三年六月,飞蝗食苗,处处以木偶戏祭赛后,禾不为害。除过祈福免灾以外,清代节庆日木偶戏演出也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在乡村的一些传统节日中,经常有木偶戏演出。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木偶戏的记载显然比前代史志中要多一些,这表明清代木偶戏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生活,如禳灾、庆典等,并且在其中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2023-08-16
宋代的木偶戏主要集中在城市,同时也逐渐流向乡村,尤其是真人表演的戏剧日益占领市场之后,这个趋势更是明显。通过阅读宋代有关傀儡戏的诗歌,我们会发现,宋代寺庙中僧人中所做偈子或者咏怀诗,经常提及木偶戏,说明当时佛教与木偶戏关系密切,甚至有的寺院可能经常有木偶戏演出。诗人经常引用木偶戏说理,更显示了木偶戏在宋代的繁荣和普遍,木偶戏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
2023-08-16
像唐、宋、元代一样,明代许多诗词中也有关于木偶戏的内容。这一天传统上会有一些民间文娱活动,明代春社有木偶戏演出。这种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演出,使木偶戏在乡村广为流布。另外,在明代史志、笔记中也会记载木偶戏。明代末期,木偶戏艺人不但可以在祭祀时、节庆日演出,也可走村串户常年演出,有的富豪大户在自家园林组织的演出中也有木偶戏。……......
2023-08-16
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甘肃以永登木偶较为著名,当地人把木偶称为“肘猴子”。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不少光彩。永登木偶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保护,并得以挖掘、整理。木偶表演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
2023-08-16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甘肃地处西北偏远地方,但清代木偶戏演出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清代木偶戏流播地域之广。传统布袋戏《武松打虎》清代乾嘉年间,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在民间获得很大的发展。这样,既满足了中下层人民的需求,又促进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班社的壮大。总之,清代,特别是清代中晚期,全国各地民间几乎都有了木偶戏的班社,这些民间木偶戏班社大都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各种表演技巧、特技日趋丰富。......
2023-08-16
唐代木偶戏所用的偶形及其制作工艺都已经非常成熟,有的木偶装置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神奇的,甚至不可思议。有一篇唐传奇叫《马待封》,里面介绍了当时的巧匠马待封制作木偶的故事。领命以后,马待封一心扑在木人上,废寝忘食地进行研制。唐高宗限定他三个月内交货,误期重处。第二天早朝,群臣议完国事后,唐高宗召马待封入朝受封。唐高宗向群臣宣布说:“巧匠马待封制造木人有功,朕……”......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