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王、李“生于乱世不当其乱,一个投水,一个出家,最终还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弟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投水”二字欠雅训,似宜用“自沉”。至若说到王静安先生之投昆明湖,亦未可以“自己限制了自己”相讥。实际上,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是把“生与死”“出世与入世”都打通了的。无论生也好、死也好、入世也好、出世也好,目的只有一个:捍卫人之尊严,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这样一个安心立命之道。......
2023-07-25
中国偶戏的最初形成,与出现在丧葬礼仪中的偶俑,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以前的“丧家乐”一直就是偶戏重要的艺术源泉。或者说,无论是属于丧家乐的偶戏,还是代替真人生命的偶俑,生死观念始终是偶戏艺术不能缺少的思想内涵。因此,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对于偶戏及其偶俑,始终都在着力从他们鲜活的动态中,寻找超越于有限生命之外的人生真谛;从他们类同真人的表演中,寻找蕴含于倏忽变幻中的永恒真知。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戏曲艺术中的演员呆立在舞台上,并不会被认为是没有生命的存在,而偶戏中的偶人如果在台上不能够灵活表演,却毫无疑问地被认作是无生命的。这种观念至今在偶戏舞台上被看作是禁忌,无生命的偶人需要不停地运动,来作为它延续生命的最基本要求。偶戏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在舞台空像中寻求生命的凝固与永恒。
活灵活现的木偶表演
早在唐代,中国偶戏就塑造出了木头老人这一角色。《咏木老人》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关于木偶戏的唐诗,诗云: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却似人生一梦中。
在这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中,老翁形象与真人无异,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状态,也正应和着大千世界中的人情物态。诗人作为一个偶戏的观赏者,理性地发现了灵动的偶人被幕后操纵的真相,那些牵丝、木质都成为偶人无力感知世界的本质,而喧哗躁动的戏剧一旦结束,偶人也自然结束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繁华与衰颓都从属于偶人无力控制的外部力量。诗人对偶戏的描摹,自然地将现实人生引向了如梦如幻的思考中,也自然地将人生无常的哀叹深深赋予其间。偶人对人力的完全依赖,较之人生在宇宙中的渺小,成了完全对等、但又可以彼此比兴的媒介。
诗歌对于偶戏的感慨,正是偶戏在传统社会中被汉唐以来的佛教观念深深影响的结果。大量的佛教经典记录了佛教僧侣借助偶人宣传佛理的历史,而尊崇佛教空幻观念的古代文人,也最能从偶戏的表演中获得人生苦短的感叹。特别是偶戏作为宋代以前最重要的戏剧艺术,载歌载舞,滑稽调笑,也最能让文人在艺术娱乐中不断地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定格中,用偶戏所蕴含的出世情怀,抚平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伤痛。因此,宋代以后的偶戏,比之于逐渐趋于兴盛的杂剧、传奇等戏曲艺术,虽然失去了在剧坛的主导地位,却意外地因为汉代以来佛教所敷加上的思想内涵,而获得了更多文人的垂青。明代文人曹学佺在《石仓历代诗选》中就载录了王阳明的一首《观傀儡》:
处处相逢是戏场,何须傀儡夜登堂。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稚子自应争诧说,矮人亦复浪悲伤。
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
这种将社会人生完全等同于偶戏戏场的比喻,让人确实能够看透名利牵人的生命本质,也最能从偶人的喜怒哀乐中,透视出人生的本来面目。因此,樽中酒和眼前戏,在文人感受诸多繁华,以及过后的悲凉感伤的时候,成了舒缓郁郁情绪的一剂良药。在传统社会中,恐怕只有偶戏最有资格承担这种将人生与戏剧艺术建立联系的比附。无论是刻木牵丝的提线木偶,还是掌中弄巧的布袋木偶,抑或是膀托身举的杖头木偶、人偶戏,都力图在有生命的人与无生命的偶之间,将外在的力量与内在的机械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亦真亦幻的戏剧人生。
而在广大的民间社会,关于生死之间的理性思索,却体现在民众的民俗信仰中。偶戏艺术中的独特剧目,如《目连戏》《乳娘传》《香山》《愿》《北斗戏》等,不但戏剧场面充满宗教气氛,而且偶人被赋予了严肃的宗教禁忌和神秘色彩;偶戏艺术的独特表演,如出煞、还愿、超度等,既附带着宗教仪式的意蕴,也包含着禳灾避难的心愿。可以说,这些存活在民俗活动中的偶戏艺术,真正地将民众热爱生命、规避死亡、招福纳祥、祛邪除恶的文化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偶戏常规性的演出中,民众也总免不了将偶戏与宗教仪式、民俗庆典等结合起来,使偶戏成为民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偶戏表演附加上特定民俗内涵,使单纯的偶戏成为表达特定功能主旨的艺术活动。例如,在北方山西的婚俗、寿诞活动中,往往会邀请偶戏班社助兴,自然也会演出山西地方戏剧中常见的《打金枝》《货郎翻箱》等节目。这些节目家喻户晓,热闹的场面,耳熟能详的唱腔,很能契合此时的庆典活动。因此,民俗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对偶戏剧目的选择,被选择的偶戏剧目也能够张扬特定的民俗气氛。而在南方,如福建莆仙地区的普度活动中,因为民俗活动主要用来安抚传统意义上的孤魂野鬼,因此提线木偶也很自然地演出《目连救母》等戏剧作品,并且通过戏剧情境中的超度场面,让乡村的民众参与进来,借助戏剧偶像的力置完成对地方社区的净化。这就明显地为偶戏增加了宗教的内涵,当然此时戏剧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成为扶整生命、救度生灵的重要媒介。
泉州提线木偶《目莲救母》
因此,在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社会中,偶戏不是作为理性的哲学思想让人反省,而是具体的实践,贯穿在从生至死的生命体验中。人们搬演偶戏,不单是出于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则是让偶戏给予生命的期望。也正是如此,传统偶戏在中国基层社会,不是适用于孩童的幼稚艺术,而是表现给成人的礼仪形态。这种贯穿生死的戏剧观念,正成为传统偶戏独具特征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与传统的戏曲、说唱迥然不同的风格,当然也成为偶戏艺术审美中的核心内容。
有关木偶的文章
批评王、李“生于乱世不当其乱,一个投水,一个出家,最终还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弟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投水”二字欠雅训,似宜用“自沉”。至若说到王静安先生之投昆明湖,亦未可以“自己限制了自己”相讥。实际上,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是把“生与死”“出世与入世”都打通了的。无论生也好、死也好、入世也好、出世也好,目的只有一个:捍卫人之尊严,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这样一个安心立命之道。......
2023-07-25
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表达某种观念,而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产品的电影,也是承载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与其他精英艺术形式相比,电影自身的大众性和商业性使其更具有呈现文化观念、传播文化观念的优势。此外,魔幻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根基,也令影片中的文化观念具有了更深层的解读空间。本章将从他者、性别和伦理三个角度出发,对魔幻电影中的文化观念进行阐述。......
2023-08-07
Brown和Levinson以西方人的价值观为基准,才把所有的言语行为定性为威胁说话者或听话者的积极面子或消极面子。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是个体自身的,而焦大的脸面则包含贾府众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2023-11-28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孔子推崇的是那种基于道德伦理的礼治秩序,并认为建立在刑罚基础上的服从,会导致百姓缺乏遵守秩序的自觉意识。认为礼乐刑政各有侧重,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使民心一致而形成“治道”。荀子的“隆礼遵法”思想,集中体现了劝善和惩恶并举的治国理念。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获得统治者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统治者完全按照儒家的理念来设计社会秩序,现实中主要还是儒法互补的。所以传统中国的秩序观也可以称为“礼法合治”。......
2023-08-20
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讨论和争论最多也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百姓人民之利,就是墨子认为的最高的“义”。由于直接秉承儒家尚义反利思想传统的宋明理学把义与利绝对割裂了,特别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类的说法显然是有悖情理的。因为义利皆属人为,庄子认为它们有累自然的心性,必须摈弃。其二是欲理(道)之辩。......
2023-08-30
因为他们在中国革命的火种即将被扑灭的紧要关头,果断地做出了第三种选择:“上山”,实现工农武装割据。9月19日,第一、二和三团余部1500余人在文家市会合。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设两个营,第一营和第三营。......
2024-04-07
偶戏的最高成就也在于:在大与小辩证关系中获得了最大可能的艺术突破。偶戏艺术的小大之辨,主要体现在:①小偶与大人的结合偶与人的关系,是偶戏艺术生而具有的特点。小偶与大人的相互配合,成为各种形态的偶戏最基本的艺术风貌。真人介入偶戏表演,最具特征的是海南人偶戏。木偶剧《驯猴》偶戏舞台上的小与大,其实质在于质朴的偶人能够容纳多大的艺术表现力。......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