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偶:神奇的制品-木偶

木偶:神奇的制品-木偶

【摘要】:西部疆域农田开垦多,商品交换正在兴起,百姓生活安定,军队里官兵相助,积极训练守卫边疆,一路的民风民情都让穆王感到满意。于是木偶戏的影响越来越大,遍及全国各地。然而,这种故事传说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木偶制品的神奇传说大多产生于已经有过了精巧的木偶制品的时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木偶制作是根据奴隶社会中殉葬礼仪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丧葬俑的制作也有所改进。以俑殉葬,本是代替人的,因此尽管已经制作了各种姿态的丧葬俑,葬主还是企求进一步缩小俑与人的距离,对俑的制作提出了动作的要求。人类生产实践的进程,使许多以往的幻想逐一变为事实,灵巧的手工工人在俑里设计机械,真的使俑动起来了。这是木偶制作的一个关键性飞跃。

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注曰:“俑,则设机发动,全似人,能踊跃也。”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孔子是古而非周。”孔疏引《皇氏》云:“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由此可见,在西周,扁平人像俑,不仅“全似人”了,而且有了“面目机发”,能够模仿真人活动而“踊跃”了。

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之后,人类的聪明才智还能使这种突破发展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穆王巡行视察西部疆域,一路风尘仆仆,越过巍巍昆仑山,直到山脚下。西部疆域农田开垦多,商品交换正在兴起,百姓生活安定,军队里官兵相助,积极训练守卫边疆,一路的民风民情都让穆王感到满意。

周穆王西游拜王母雕塑

一个月后,穆王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返回中原。适逢夏季,连日的高温把一行人累得筋疲力尽。快进入中原地区时,正是正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大地,穆王和随从们干渴难耐,疲惫不堪。穆王翘首远看,多么希望快些回到宫里。这一看,穆王稍稍动怒了,前面不远处的路中央围了一群人。

“什么人在前面挡道?”

一随从快马加鞭奔向前,眨眼工夫回来了:“报告,一个人在演戏,旁人围观。”

“大胆!命戏子前来见我。”

“遵旨。”

一会儿,戏子被带到穆王面前。穆王问他:“你可知罪?”

“偃师知罪。”

偃师停了停,从衣兜里掏出个小木人来,朝穆王点了点头,“知罪、知罪”地说。

“咦,这是什么人!”穆王从没见过这么小的人。

“是我造的会演戏的‘偶人’。”

穆王想起适才众人围观的大概就是这小人。他这会儿也累了,何不歇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穆王口气缓和了许多,问:“你有什么本事?”

偃师回答:“没别的,我和我造的‘人’一块儿给大王演段戏。”

“好啊。传旨,原地休息。”

穆王先挑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表演开始,偃师隐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小人站在石头上,先朝大家点了几下头,说:“辛苦了,辛苦了。”接着,小人快步行走,左顾右盼,一会儿向大家招手,一会儿背手踱步,好一副沉思状;一会儿哈哈大笑,眼睛眯成一条缝;一会儿又眨巴眨巴大眼睛,一副受委屈的模样,完全像个真人,真是妙极了!

偃师揿一下他的脸腮,他立即唱起来,而且合乎音律;抬一下小人的手,他就能应着节拍舞起来,动作千变万化,姿态优美,造型有趣。

偃师献技

穆王看呆了,他几步上前,一把抓起小木人,想看个究竟。不料小人瞪圆了双眼,嘴角抽动,正欲发怒的样子。穆王吓得用力把小人一摔,倒退两步。

吓了穆王倒不要紧,可是这一摔把小人摔得粉身碎骨,地上是一堆皮革、木头、胶、漆、泥,以及黑白红绿各种颜料

这下穆王不害怕了。他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小人的内部有肝、胆、心、肺、脾、胃、肠,外面有筋骨、肢节、皮毛、牙齿、头发等,都是假的东西,但活人身上有的东西小人都具备了。

偃师伤心极了,但又不敢表露出来,只好找了块宽布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起来。

穆王对偶人很感兴趣,下令偃师把偶人重新组装好。有的材料被摔坏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偃师就用泥土雕塑了头,用木头刻制了躯体和四肢,用纸扎铁丝做了手指,又将各个器官安放好后拿去见穆王。

穆王拿着偶人在手上摆弄。他让它笑,让它哭,一点也不害怕了。穆王又试着把偶人的心摘去,他的口立即就说不出话了;把偶人的肝摘去,它的眼睛就不再眨动了;把偶人的肾摘去,他的脚立即迈不动了。

穆王实在喜欢这个偶人,他叫偃师乘坐在副车上,与自己返回中原。一路上,穆王拿着偶人在车里玩来玩去的,车里不时传来穆王哈哈的笑声。

偃师也很高兴,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随便做着玩的东西竟被大王赏识。他决定把偶人做得更精致,更多才多艺。

回到中原后,穆王没有忘记偃师和小偶人。在庆祝他胜利巡察回归的盛宴上,偃师给他和嫔妃们表演了木偶戏。嫔妃们不时地发出惊叫声:“瞧,他会吃东西。”

“他还会笑。”

“呀,他生气了。”

偃师得到了穆王的宠爱,但他并不狂妄,而是默默地改进偶人。他了解穆王平日的喜好后,给小木人安上了更多巧妙的机关,小木偶自然更有本事了。

穆王再次命偃师表演时,偃师自信地牵着小偶人的手上台了。这一回穆王发现换了一个小偶人,这个偶人会开合扇子、舞剑、拿书、写字。更让穆王兴奋的是,偶人竟斟了一杯酒走到他面前跪下,双手举杯给他敬酒

木偶表演

“哈哈哈!”穆王欠身接酒,还用手将偶人扶起。所有的人都惊奇地互相使眼色,大家都清楚穆王很少对谁如此恭敬的。看来大王对木偶戏真是宠爱至极啊!

此后,偃师又制作了许多偶人,有美人、有武士、有侠士、有高官等,还有年老的、年少的,它们个个制作精巧,面部描绘各具特色。从偶人的眉梢、眼神和嘴角,可以看出刻画的人物性格:眉平眼正,气态谦和的是读书人;剑眉星眼,神态英武的是侠士。偃师又根据每人的身材、性格给偶人一一制作了衣服,并编故事让众偶人合演。于是木偶戏的影响越来越大,遍及全国各地。

再如《太平广记》载:“开一古冢,……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岳仗悉落。”这些故事传说,虽然流传颇广,但显然夹杂着大量的夸张和虚构成分,不能作为真实的记载来看待。然而,这种故事传说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木偶制品的神奇传说大多产生于已经有过了精巧的木偶制品的时代。可以相信,在遥远的古代,我国的能工巧匠们确曾在木偶制作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这种丧葬偶用之于娱乐之事时,制作技艺必将日益精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木偶制作是根据奴隶社会中殉葬礼仪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代给人民带来无穷欢乐的木偶表演,是在奴隶们的苦难深渊中开始孕育出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