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线傀儡,即以线索牵动偶像,使之做出相应的动作,模仿真实的人情物态,营造逼真的戏剧场面。提线木偶由提线板、线索、木偶人三部分组成。《骷髅幻戏图》明代以来,提线木偶戏已经能够敷衍大戏。个别地区的提线木偶,甚至拥有专门大戏以应付民间需要。......
2023-08-16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丧葬俑的制作也有所改进。以俑殉葬,本是代替人的,因此尽管已经制作了各种姿态的丧葬俑,葬主还是企求进一步缩小俑与人的距离,对俑的制作提出了动作的要求。人类生产实践的进程,使许多以往的幻想逐一变为事实,灵巧的手工工人在俑里设计机械,真的使俑动起来了。这是木偶制作的一个关键性飞跃。
《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注曰:“俑,则设机发动,全似人,能踊跃也。”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孔子是古而非周。”孔疏引《皇氏》云:“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由此可见,在西周,扁平人像俑,不仅“全似人”了,而且有了“面目机发”,能够模仿真人活动而“踊跃”了。
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之后,人类的聪明才智还能使这种突破发展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穆王巡行视察西部疆域,一路风尘仆仆,越过巍巍昆仑山,直到山脚下。西部疆域农田开垦多,商品交换正在兴起,百姓生活安定,军队里官兵相助,积极训练守卫边疆,一路的民风民情都让穆王感到满意。
周穆王西游拜王母雕塑
一个月后,穆王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返回中原。适逢夏季,连日的高温把一行人累得筋疲力尽。快进入中原地区时,正是正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大地,穆王和随从们干渴难耐,疲惫不堪。穆王翘首远看,多么希望快些回到宫里。这一看,穆王稍稍动怒了,前面不远处的路中央围了一群人。
“什么人在前面挡道?”
一随从快马加鞭奔向前,眨眼工夫回来了:“报告,一个人在演戏,旁人围观。”
“大胆!命戏子前来见我。”
“遵旨。”
一会儿,戏子被带到穆王面前。穆王问他:“你可知罪?”
“偃师知罪。”
偃师停了停,从衣兜里掏出个小木人来,朝穆王点了点头,“知罪、知罪”地说。
“咦,这是什么人!”穆王从没见过这么小的人。
“是我造的会演戏的‘偶人’。”
穆王想起适才众人围观的大概就是这小人。他这会儿也累了,何不歇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穆王口气缓和了许多,问:“你有什么本事?”
偃师回答:“没别的,我和我造的‘人’一块儿给大王演段戏。”
“好啊。传旨,原地休息。”
穆王先挑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表演开始,偃师隐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小人站在石头上,先朝大家点了几下头,说:“辛苦了,辛苦了。”接着,小人快步行走,左顾右盼,一会儿向大家招手,一会儿背手踱步,好一副沉思状;一会儿哈哈大笑,眼睛眯成一条缝;一会儿又眨巴眨巴大眼睛,一副受委屈的模样,完全像个真人,真是妙极了!
偃师揿一下他的脸腮,他立即唱起来,而且合乎音律;抬一下小人的手,他就能应着节拍舞起来,动作千变万化,姿态优美,造型有趣。
偃师献技
穆王看呆了,他几步上前,一把抓起小木人,想看个究竟。不料小人瞪圆了双眼,嘴角抽动,正欲发怒的样子。穆王吓得用力把小人一摔,倒退两步。
吓了穆王倒不要紧,可是这一摔把小人摔得粉身碎骨,地上是一堆皮革、木头、胶、漆、泥,以及黑白红绿各种颜料。
这下穆王不害怕了。他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小人的内部有肝、胆、心、肺、脾、胃、肠,外面有筋骨、肢节、皮毛、牙齿、头发等,都是假的东西,但活人身上有的东西小人都具备了。
偃师伤心极了,但又不敢表露出来,只好找了块宽布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起来。
穆王对偶人很感兴趣,下令偃师把偶人重新组装好。有的材料被摔坏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偃师就用泥土雕塑了头,用木头刻制了躯体和四肢,用纸扎铁丝做了手指,又将各个器官安放好后拿去见穆王。
穆王拿着偶人在手上摆弄。他让它笑,让它哭,一点也不害怕了。穆王又试着把偶人的心摘去,他的口立即就说不出话了;把偶人的肝摘去,它的眼睛就不再眨动了;把偶人的肾摘去,他的脚立即迈不动了。
穆王实在喜欢这个偶人,他叫偃师乘坐在副车上,与自己返回中原。一路上,穆王拿着偶人在车里玩来玩去的,车里不时传来穆王哈哈的笑声。
偃师也很高兴,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随便做着玩的东西竟被大王赏识。他决定把偶人做得更精致,更多才多艺。
回到中原后,穆王没有忘记偃师和小偶人。在庆祝他胜利巡察回归的盛宴上,偃师给他和嫔妃们表演了木偶戏。嫔妃们不时地发出惊叫声:“瞧,他会吃东西。”
“他还会笑。”
“呀,他生气了。”
偃师得到了穆王的宠爱,但他并不狂妄,而是默默地改进偶人。他了解穆王平日的喜好后,给小木人安上了更多巧妙的机关,小木偶自然更有本事了。
穆王再次命偃师表演时,偃师自信地牵着小偶人的手上台了。这一回穆王发现换了一个小偶人,这个偶人会开合扇子、舞剑、拿书、写字。更让穆王兴奋的是,偶人竟斟了一杯酒走到他面前跪下,双手举杯给他敬酒。
木偶表演
“哈哈哈!”穆王欠身接酒,还用手将偶人扶起。所有的人都惊奇地互相使眼色,大家都清楚穆王很少对谁如此恭敬的。看来大王对木偶戏真是宠爱至极啊!
此后,偃师又制作了许多偶人,有美人、有武士、有侠士、有高官等,还有年老的、年少的,它们个个制作精巧,面部描绘各具特色。从偶人的眉梢、眼神和嘴角,可以看出刻画的人物性格:眉平眼正,气态谦和的是读书人;剑眉星眼,神态英武的是侠士。偃师又根据每人的身材、性格给偶人一一制作了衣服,并编故事让众偶人合演。于是木偶戏的影响越来越大,遍及全国各地。
再如《太平广记》载:“开一古冢,……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岳仗悉落。”这些故事传说,虽然流传颇广,但显然夹杂着大量的夸张和虚构成分,不能作为真实的记载来看待。然而,这种故事传说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木偶制品的神奇传说大多产生于已经有过了精巧的木偶制品的时代。可以相信,在遥远的古代,我国的能工巧匠们确曾在木偶制作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这种丧葬偶用之于娱乐之事时,制作技艺必将日益精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木偶制作是根据奴隶社会中殉葬礼仪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代给人民带来无穷欢乐的木偶表演,是在奴隶们的苦难深渊中开始孕育出生命的。
有关木偶的文章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线傀儡,即以线索牵动偶像,使之做出相应的动作,模仿真实的人情物态,营造逼真的戏剧场面。提线木偶由提线板、线索、木偶人三部分组成。《骷髅幻戏图》明代以来,提线木偶戏已经能够敷衍大戏。个别地区的提线木偶,甚至拥有专门大戏以应付民间需要。......
2023-08-16
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2023-08-16
唐代木偶戏所用的偶形及其制作工艺都已经非常成熟,有的木偶装置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神奇的,甚至不可思议。有一篇唐传奇叫《马待封》,里面介绍了当时的巧匠马待封制作木偶的故事。领命以后,马待封一心扑在木人上,废寝忘食地进行研制。唐高宗限定他三个月内交货,误期重处。第二天早朝,群臣议完国事后,唐高宗召马待封入朝受封。唐高宗向群臣宣布说:“巧匠马待封制造木人有功,朕……”......
2023-08-16
陕西木偶以合阳提线木偶最为著名。是陕西特有的一个古老剧种,也是中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为久远的剧种之一。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合阳举人李灌(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做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遗憾的是,合阳地区能雕刻木偶头的人已经很少了。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操纵木偶的丝线以蓝、黑色最为常见。......
2023-08-16
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甘肃以永登木偶较为著名,当地人把木偶称为“肘猴子”。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不少光彩。永登木偶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保护,并得以挖掘、整理。木偶表演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
2023-08-16
像唐、宋、元代一样,明代许多诗词中也有关于木偶戏的内容。这一天传统上会有一些民间文娱活动,明代春社有木偶戏演出。这种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演出,使木偶戏在乡村广为流布。另外,在明代史志、笔记中也会记载木偶戏。明代末期,木偶戏艺人不但可以在祭祀时、节庆日演出,也可走村串户常年演出,有的富豪大户在自家园林组织的演出中也有木偶戏。……......
2023-08-16
泰顺药发木偶戏中的烟花组件之一转盘烟花的原理与此同。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药发木偶以浙江的泰顺药发木偶最为有名。泰顺位于浙南,被誉为“木偶之乡”。其中,后来最具代表性的药发木偶制作艺人分别是大安乡的周尔禄和雅阳镇的欧名越。......
2023-08-16
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木偶剧团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