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法律的需要孟子的哲学有许多缺点,他同时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这些缺点暴露出来。攻击孟子最有力、最使孟子头痛的是一位曾任兰陵令的哲学家荀子。荀子生死年代很难断定,大约是在公元前235年去世,享年70岁。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甚至尧舜当其诞生之际亦有蛮夷之性。下面荀子的一段话,恰如霍布斯所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也是位诗人,看看下面这一首诗,培根简直要黯然失色了。......
2023-08-16
归真返璞——无政府的社会——自然之道——智力的极限——进化论——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归返自然,并不是消极。这位自然的代言人庄子,是当时文笔最优美的哲学家。庄子喜爱自然,他的哲学里,充满着卢梭(Jean Jacg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哲学家及作家)对自然那份诗般的感受,以及伏尔泰那份讥刺的机智。到现在,谁会想象到庄子忘了自己,“而形容一个长有甲状腺肿的人像一个陶制的瓶子呢”?庄子不但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文学家。
庄子,宋蒙县人。《史记》说他曾做过蒙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看起来和孟子是同时了。但在他的著作中,他从没提到有关孟子的事;也许是他们彼此相敬爱,而不便批评对方。《史记》又说,庄子曾两度拒绝做官。楚威王因慕其盛名,命使者厚币迎之,许之以宰相,但他笑对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重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之所羁。”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派遣了两位大夫来看望他,说:“要将楚国的政事来麻烦你啦!”庄子握住钓竿看都不看地说: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在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对于政府的看法,与他的祖师老子一样。他喜欢指出君王和盗贼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假如能略微不太矜持他本身的角色,那么他应会发现自己是在担当着治理国家的责任。他正确的治国之道就是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地组织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府。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理天下也!”(宥使自在则治)庄子认为尧舜以前盛世时代,并没有政府;自尧舜设立起政府制度以来,夺去了人民盛世时代所享的快乐,庄子认为尧舜应该负起这个责任,而不应受到这般的尊崇。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认为,聪明的人一见到这个国家有了政府,就应立即拔腿而跑,并尽可能的远离哲学家和君王这二种人。他应当去追求山林的和平与静谧,不让诡计和杂念来困扰,把整个身子浸渍于追求神圣的“道”中。大道无名可称,不能诉之于言语,也不能形之于思想,只能从心灵中体会出来。他应反对使用机械,因为有了机械,便有机械的事情;有机械的事情,便有机械的心理;胸中有了机械心理,便不能具有完整的朴实洁白;没有完备的朴实洁白,精神便不能安定;精神不能安定,便得不到安宁。他应不据财产,金钱对他是无用的,他应让金藏于高山,珠藏于深渊。“合万物为一体,当死生而无变”。
庄子的中心思想,近似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子的思想,庄子认为老子思想要比孔子的更为深奥。庄子的思想亦富有神秘性。因与释迦和《优波尼沙》(《吠陀经》之一部,讲人与宇宙的关系,加重古印度教之泛神论观点。)的教义极为相似,我们简直要怀疑印度的玄学是不是要比历史记载的早400年就已传入中国了呢?诚然的,庄子是一位不可知论者、宿命论者、决定论者和一位悲观主义者。但这并不能否定他是一位富有怀疑思想的圣人,一位热衷追求“道”的人。我们说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可从下面他说的这些话看出:
罔两问景曰[21]:“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庄子又说:
“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庄子所怀疑的这些问题,由自然事物所引起者少,而由我们思维能力的限制者多。因此,要以有限的思维去理解那充满着矛盾、信仰和迷惑的宇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以有限的部分企图解释无限的全部,实在是过分的大胆,唯一行得通的是以宇宙所引起的幽默来解释宇宙。因为幽默像哲学一样,它只是整体中一部分,所以宇宙和幽默缺一不可。庄子说,并不是智者就能了解那万事万物的终极,或任何深奥的事务。像一个婴孩的成长,庄子说,“辩也者,有不见也。”为了要了解“道”,必须要严格的压抑使用那智识,道是不能够听到,不能够看见,不能够讲说,只能以内心去证悟,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一切理论学说,而以亲身去感悟。教育对于悟道是无裨益的,浸渍于那大自然之流,才是唯一的法门。
何谓道?它在宇宙四合之下,生于天地之前,成长在上方之际。在道之中,没有矛盾,没有贵贱,没有敌对。从道的观点来说,也没有善恶、黑白、美丑、大小之别。[22]庄子说:“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万物变化无穷,万物都逃不过进化的过程。
种有几?得水则为龙,得水土之际,则为龟虫宾之衣;生于陆屯,则为陵;陵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各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子久竹,生青甯;青甯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庄子上面这段话,虽然不似达尔文的《进化论》那样的使人易于了解,但其论说是有相当的价值的。
在这个永无休止的进化过程中,人可能会进化成另一个样子,现在我们人的形态,只是暂时性的,从永恒的观点来说,也许这是真实的。庄子说: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因此,死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的改变而已,也许它会变得更好。庄子说: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犂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必且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当庄子将要作古之时,他的弟子准备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但庄子不要他们这样做。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吃,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大的篇幅讨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一部分是为了要讨论那引人注意而又不易解决的人生和命运的问题,也因为这些哲学家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部分。
1697年,宇宙论的Gottfride Wilhelm von Leibnitz(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读了中国的古代哲学之后,呼吁要把东方的哲学渗入西方的哲学内。他写道:“我们的事务这样的没有条理,道德的堕落有增无减,我想我们需要中国派一些学者来教我们国教的目的和应用……因为我相信,假如要一位聪明的人来裁判哪个国家人民最为善良,那么无疑的,他必会选中中国人。”他要求彼得大帝 (Peter the Great,1672—1725年,于1682—1725年为俄国皇帝)开一条大道通往中国,他提议俄、德和中国交往,并使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交流。1721年,Baron Christian von Wolff(1679—1754年,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步莱布尼兹后尘,在Halle大学讲授“论中国人的实用哲学”。他被控是个无神论者,结果被解聘;但当腓特烈大帝上位时,请他到普鲁士,并恢复了Wolff的声誉和地位。
欧洲18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而当时的重农主义者,似乎也是受到老子和庄子的影响。而卢梭一谈到道,[23]便使我们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天道,就如同我们一提到伏尔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一样。卢梭和伏尔泰都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伏尔泰说:“我曾好好地读过孔子的《四书五经》,我从那里撷取到不少的东西,我发现《四书五经》是一个最纯洁的道德,丝毫没有半点的虚伪在内。”歌德(Johann Wolfgong von Goethe,1749—1832年,德国文学家)在1770年,曾决心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43年后,当炮火响彻整个欧洲,拿破仑大败于莱比锡时,这位白发皓皓的大文豪也丝毫不屑于那些炮声,而沉浸在中国的文学里。
笔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所做的浮光掠影的介绍,只希望能抛砖引玉,引领读者去研究中国的哲学家们,像歌德、伏尔泰和托尔斯泰(Lev Nirolayevich Tolstoi,1828—1910年,俄国小说家及社会改革者)这些人一样地去研究。
【注释】
[1]在青岛的中国官吏们足以证明。
[2]帮助Dr.Giles翻译许多中国文学名著的中国学者,曾题一首诗赠与Dr.Giles作为一种善意的辞别。此诗中有如下的诗句:在古代,文学教化万国之国;现在,它的感化力则使一位蛮夷官员获得新生。
[4]译按:《纲鉴易知录》: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5]译按:刘向《新序》: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韩诗外传》:桀为酒池肉山,脯林糟堤,一鼓而牛饮者3000人;
[6]此为孔子的感叹。其意乃为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中国皆为夷狄,因为夷狄之人,皆被发左衽。
[7]译按:此诗出自《诗经鸨羽》第1章。《诗序》云:“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经集传》云:“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8]译按:此诗出自《诗经何草不黄》第2章。《诗序》云:“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朱熹诗经集传》云:“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是诗。”
[9]译按:此诗出自《诗经将仲子》。《诗序》引郑庄公与弟叔段事,而以仲子为祭仲;以为畏我父母,是庄公不胜其母。朱熹《诗经集传》察其不关郑事,然又指为淫奔之辞。
[10]译按:此处杜兰又转引一首诗,但遍查《诗经》未得,恐转引有误。
[11]Giles教授认为它是一部伪书,于公元前200年后,有人从政论家韩非的著作中,剽窃伪造而成;Legg博士则以为庄子与司马迁屡次提及老聃,这便可证明《道德经》的真实性了。
[12]他又说:“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13]中国人认为哲人年届半百时,他的能力才臻成熟,并因清静与智慧而能活至百岁。
[14]这个故事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告诉我们的,但或许出自他的虚构。我们很惊讶于得知老子年届87岁时,还居于忙碌的中国城市中。
[15]译按:原文缺注释至
[16]译按:《史记》卷47孔子世家:“……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恒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17]译按:《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8]斯宾诺莎说:“外在的因素,有种种方法来影响我们,像波浪被逆风激起,我们和波浪一样,不知其所以然。”
[19]康德的“无上命令”的道德律之一:“对于意志,你行为的极致,可成为一条宇宙性法则。”
[20]Daniel o'Connel说:“让我来为国作歌,我可不管谁要为它立法。”
[21]罔两是指影外之微影,景是指影。庄子的这一比喻可能是把影子比作身体,而把那微影比作心。
[22]西施是最美丽的女人,但她水中的倒影,却吓跑了池中的鱼儿。
[23]“奢侈、放荡和奴隶往往是大智要我们从快乐的无知中,所闪现出的极大的努力,所要责罚的目标。”这一段文字是托马斯教授(Elbert Thomas)“Discourse on the Progress of the Sciences and Arts”摘录出来的。托马斯认为,把老子的道,解释为大智,极为妥当。
有关华夏文明的兴盛的文章
人性本恶——法律的需要孟子的哲学有许多缺点,他同时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这些缺点暴露出来。攻击孟子最有力、最使孟子头痛的是一位曾任兰陵令的哲学家荀子。荀子生死年代很难断定,大约是在公元前235年去世,享年70岁。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甚至尧舜当其诞生之际亦有蛮夷之性。下面荀子的一段话,恰如霍布斯所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也是位诗人,看看下面这一首诗,培根简直要黯然失色了。......
2023-08-16
一个早期的逻辑学家——宗教家——和平主义者反对墨家的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根据这个论证法,墨子证明了鬼神的存在。墨子主张兼爱,认为兼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天下兼爱则治。墨子对于这点,感到极为惊异。从这个和平主义的论点,墨子更严厉的批评时政。墨子用他所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道理,说服了公输般。墨子的两位信徒宋钅并和公孙龙,大力发扬墨子和平主义学说。......
2023-08-16
老子是一个描述词,其意义乃是“古博真人”;他的真实姓氏,据说是李——那就是说一棵李树。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万物的法则是道,行为的法则也是道,根究而言,这两种道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人生的本质因而是自然的节奏之一。老子认为在远古之时,人与其生活皆源自大自然,因而是朴实且安乐的,并且整个世界也是和谐快乐的。......
2023-08-16
中国精神其实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普遍性。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与现实统一是华夏历史文明总的特征,分而言之,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等方面。华夏文明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华夏文明是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共同创造的。根据华夏文明观,华夏历史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体现。......
2023-07-04
(一)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中原文化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论断。正是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也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周三代的核心统治区都在中原,三代文明是礼乐文明。褒扬者认为中原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其中积淀的价值观值得传承和弘扬。......
2023-07-04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一)华夏文明在新时期的使命与任务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曾经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二)学界关于华夏文明当代价值的讨论关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讨论,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观点,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只讨论一些有共同倾向性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一点,儒学的现代价值、普遍意义才是值得重视的。......
2023-07-04
华夏历史文明具有永恒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理想是永恒的。宗教正是以否定现实社会、脱离现实社会来解决个人精神问题的,但这恰恰不符合华夏文明的道路和方法。要实现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实现现代化的真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4.0版本。要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现代诠释。......
2023-07-04
不对宋学进行一番彻底的检讨,新的学术文化建设就是盲目的。邓广铭先生是从狭义上理解宋学的。衷尔钜、石训等认为,宋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朱伯崑第二层次的宋学指的是经学史上的宋学,这与衷尔钜、石训所说狭义宋学、义理之学接近,也与邓广铭、漆侠的观点相近。这还要从“宋学”这个概念的产生说起。所以说,汉学并不是宋学的对立物,汉学是对宋明理学末流的纠偏。......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