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言动行事,足以为后人法则者甚众。今取孔子之德范关于知情意者,略分别论之。然孔子在当时已有谓其生知,非假学问者。《论语》尝载孔子击磬鼓瑟之事,又数论乐。盖自卫返鲁,而后乐正,知孔子于乐之情深矣。齐人谓孔子知礼而无勇。观上二章,知孔子平日意之所存,亦何大哉!......
2023-11-21
孔子之道,虽然在他死后才大行,但那种成功是完美的。他那日常生活及政治上的哲学,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他所坚持的哲学被实现的可能性,随着他的死,而消失了。因为士并不安于之为士,在孔子死后几百年里,中国的士大夫,一直孜孜不倦的奉孔子的学说为教条,并创立孔子学派使它成为这个大帝国中,最具影响力的集团。孔子的学说由其弟子传授,全国到处都是孔子的学派。孔子的学说由孟子加以发扬,由其门徒并代代加以修订发扬。这些学派,成了中国知识阶级的中心,在几千年的政治腐败中,它们保持了中国的文化。这恰恰如同西方的修道士,在罗马帝国没落之后的黑暗时代里,保存了一些西方古代的文化和社会的典章制度一样。
此时,法家亦兴起。这一派曾在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图争一席的领导地位,还曾影响了国家的政策。法家认为,政府要完全依赖贤能的官吏和善良的人民,实在是相当冒险;历史告诉我们,能够成功的实现这些理想的原则的君王,实在很少。法家坚信,只有法律,才能治国,人是无能为力的;他们主张,法律必须要强制实施,直至使法律变为社会的一种自然力量,使人民自然而然的遵守,而无需强迫时为止。人民本身并没有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管理得很好;他们必须要在专制的统治下,才会表现得很好。甚至商贾之流,也不见得聪明到那里,他们为了追求财富,往往损害到国家。有些法家认为,国家采行资本社会化、商业专卖化、防止物价操纵及财富的集中等措施,也许要比较好。这些学说,曾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时的出现过。
但最后,还是孔子的学说取胜了。虽然,秦始皇擢用法家李斯为其宰相,命令焚书坑儒,下令将史书、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著作,一律焚毁,仅留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同时严禁私学,学法令须以吏为师,以消灭孔子的思想学说。但文学比刀剑更有力;秦始皇要求烧焚的这些孔子的《四书五经》,反而变得更神圣、更珍贵,那些为了要保存《四书五经》而壮烈牺牲的士大夫,变成了受人景仰的烈士。
秦朝仅的延续了短短15年,汉武帝崇尚儒学,立《五经》博士,又置博士弟子员,由博士授之以经,并奉以官禄;武帝更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发扬孔子学说。武帝亦令立祠以纪念孔子;将《四书五经》镌刻在石上,孔教变成了国教。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崇尚老庄自然虚无之说,玄学成了学术的重心。再加上佛学的传入,遂使孔学失色不少,直至唐朝,孔教始再抬头,唐太宗下令建立孔庙,在全国各州县置学,讲授孔学。宋朝以理学为主,理学系由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而成。孔子的思想传到了海外,尤其深深影响了日本哲学的发展。从汉到清,孔子的学说主宰中国达2000年之久。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沁于人民的心中,使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庄严奥妙的感受。由于这种儒学的薰陶,中国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知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深厚的文化。中国虽屡遭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倒,而且还能同化异族的文化。除了孔学之外,只有基督教和佛教,才能影响中国人。一如过去,在今天,要医治由于知识的爆发、道德的堕落、个人及国家的品格衰弱,以及那使个人遭致那些混乱而起的痛苦的,实在没有比孔子的学说和教条这剂药方更好的了。
但是,孔学并不是万灵药。它对于抑制混乱和衰弱很有效。但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却是个桎梏。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得人无法动弹,而变成一套永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束缚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地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拘束。它使妇女一味因循,贬低了自己。它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但我们不能把这些都归咎于孔子,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人要考虑到2000年后的事。我们要求于思想家的是,期望他能引领我们走上认识的道路,在这方面,又有几个人能胜过孔子呢?在今天,在知识的广增和环境的变迁下,当我们翻开《四书五经》时,我们益感书中字字句句的珍贵,我们甚至能够到感觉孔子在这个时代中,是如何地指引着我们。不知不觉中,我们忘记了他那些陈腐的话,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高调,也使我们同意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孔子的赞语: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有关华夏文明的兴盛的文章
孔子之言动行事,足以为后人法则者甚众。今取孔子之德范关于知情意者,略分别论之。然孔子在当时已有谓其生知,非假学问者。《论语》尝载孔子击磬鼓瑟之事,又数论乐。盖自卫返鲁,而后乐正,知孔子于乐之情深矣。齐人谓孔子知礼而无勇。观上二章,知孔子平日意之所存,亦何大哉!......
2023-11-21
韩国深受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并未消失,成均馆大学还用孔子思想为办学宗旨,儒学大学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儒学研究人才的高等学府。在韩国,忠的意义是指人民效忠于自己的国家。韩国人认为,孝是人伦的根本,也是人类的天性。......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同上)此其喻道,又如今所谓世界原理。故《论语》言道多属于伦理政治之原理。以朱子之说,揆诸今世哲学术语,宜在本体之原理或宇宙之原理之间。然则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者,即就其伦理政治之原理,为之贯统而集合之,散之则粲然有条,总之则整然如一。于此不明,则并属异学,非孔子徒矣。然则孔子谓忠恕违道不远,忠恕虽近于一贯之道,而犹非一贯之道也。全祖望乃分天地一贯之道、圣人一贯之道与学者一贯之道。......
2023-11-21
赵佗“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团结人心”,孔子思想当时作为先进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加速了越南封建化的进程,奴隶制末充分发展的越南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乃至规范民风民俗,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严厉惩罚不忠不孝之人。他们对村社成员有排名次的传统。儒家思想对儒士们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封建王朝的效忠上。越南人认为“孝为百德之首”,在各种伦理信条中,最重要的是“孝”。......
2023-11-01
礼莫备于周,亦惟周公之功。及其长也,益勤于学礼。于是当时遂推孔子以为知礼之人。上亦时以孔子为知礼之证。孔子褒贬管仲,一主于礼。至于孔子时,而上下侵僭弥甚,周公所尽力制作之礼,至是几陵迟耗矣。(同上)三家者以《雍》彻。(同上)季氏旅于泰山。今当进求礼之意及于所以为孔学之原理者。故孔子言礼,当含有制度、仪式、礼容三义。孔子言礼,非仅指在外者,固有存乎其内者焉。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
2023-11-21
孔子乐山乐水,见山就登,遇水必观。孔子常常带弟子们到山上或河边上课,以天地为课堂,并以山水为教材,教育弟子。《孔丛子·论书》云: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这段话说的是孔子走在山路上,看见一群雉鸡在飞翔,他脸色一动,雉鸡飞上了天空,盘旋了一阵,又落到了山梁上。......
2023-11-16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是提倡“入世”的,也就是说,他不反对求职做官,他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才能实现相应的社会价值。它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被世人传颂千百年,如今已经融入整个中国的社会之中,成为社会道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赏析事实上这是在赞扬孔子的四种美德。事实上,孔子并不是在慨叹凤凰与河图这种传说中圣物的不出现,而是在感慨他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的一生。......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