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的政治学:主权在民,政府正身,财富均配和大同思想

孔子的政治学:主权在民,政府正身,财富均配和大同思想

【摘要】:主权在民——政府正身——财富均配——礼乐——大同思想与革命孔子认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齐家治国。这就是孟子认为人民有神圣的革命权利的理论根基。孔子并不欣赏革命家,也许他认为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同是血肉之躯。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如做人,在于诚正。

主权在民——政府正身——财富均配——礼乐——大同思想与革命

孔子认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齐家治国。社会必须建立在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的这种服从律上;假如这一条律例被破坏,则乱起。只有道德律高于服从律。所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礼记》上也说:“父母有舛,子应谏之;君命有舛,臣应谏之。”这就是孟子认为人民有神圣的革命权利的理论根基。

孔子并不欣赏革命家,也许他认为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同是血肉之躯。但是,在《诗经》上,却有这样的几句话:“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所以,人民才是政治主权的真正和根本的来源。任何一个政府,若得不到人民的信赖,则迟早要灭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如做人,在于诚正。因此,为政者,必先身正,为民模范,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为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之道首在以身作则,其次为法度。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庸》亦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君子为政,为了要使天下太平,提高人民的文明水准,应该避免哪些事呢?第一、尽量避免与外邦发生关系,并尽力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使免被卷入战争的漩涡。第二、尽量减少王室宫庭的奢华,把财富均分于天下,因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第三、尽量少用刑罚,多多教诲民众,因为“君子有教无类,则人皆可以复于善。”第四、对于平庸的人,不必教以高深学问,但必须授与礼乐。《礼记》上说:“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生民之道,乐为上焉。”[20]

善良风俗一事,也是政府必须要注意的,因为习俗败坏,则国亦败坏。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它对促使人成为一彬彬有礼之士亦有裨益;我们的行为正显示我们自己。《礼记》上说:在政治上,礼节可做为人民防恶之堤;“那些认为旧的堤防不中用,而将它们毁坏者,必会在河水泛滥时遭到毁灭”;今天我们好似听到了孔子严斥的回音,道出他在《四书五经》中所说的那些话,在往昔他的话被镌刻在石头上奉为金科玉律的言语,现在却遭到了亵渎和遗弃。

但是,孔子也有他的“乌托邦”和梦想,他有时对那些因失去了大道而被罢黜的君王,表怜悯;对那些为了从废墟中建立起一个更好的政府而从事革命的人,表同情。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