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成为“大同社会”。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孔子20多岁起,就十分关心天下大事,尤其是经常思考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他在周游列国时,矢志不渝地宣传“仁爱”思想。......
2023-11-01
主权在民——政府正身——财富均配——礼乐——大同思想与革命
孔子认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齐家治国。社会必须建立在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的这种服从律上;假如这一条律例被破坏,则乱起。只有道德律高于服从律。所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礼记》上也说:“父母有舛,子应谏之;君命有舛,臣应谏之。”这就是孟子认为人民有神圣的革命权利的理论根基。
孔子并不欣赏革命家,也许他认为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同是血肉之躯。但是,在《诗经》上,却有这样的几句话:“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所以,人民才是政治主权的真正和根本的来源。任何一个政府,若得不到人民的信赖,则迟早要灭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如做人,在于诚正。因此,为政者,必先身正,为民模范,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为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之道首在以身作则,其次为法度。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庸》亦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君子为政,为了要使天下太平,提高人民的文明水准,应该避免哪些事呢?第一、尽量避免与外邦发生关系,并尽力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使免被卷入战争的漩涡。第二、尽量减少王室宫庭的奢华,把财富均分于天下,因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第三、尽量少用刑罚,多多教诲民众,因为“君子有教无类,则人皆可以复于善。”第四、对于平庸的人,不必教以高深学问,但必须授与礼乐。《礼记》上说:“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生民之道,乐为上焉。”[20]
善良风俗一事,也是政府必须要注意的,因为习俗败坏,则国亦败坏。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它对促使人成为一彬彬有礼之士亦有裨益;我们的行为正显示我们自己。《礼记》上说:在政治上,礼节可做为人民防恶之堤;“那些认为旧的堤防不中用,而将它们毁坏者,必会在河水泛滥时遭到毁灭”;今天我们好似听到了孔子严斥的回音,道出他在《四书五经》中所说的那些话,在往昔他的话被镌刻在石头上奉为金科玉律的言语,现在却遭到了亵渎和遗弃。
但是,孔子也有他的“乌托邦”和梦想,他有时对那些因失去了大道而被罢黜的君王,表怜悯;对那些为了从废墟中建立起一个更好的政府而从事革命的人,表同情。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关华夏文明的兴盛的文章
“和”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成为“大同社会”。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孔子20多岁起,就十分关心天下大事,尤其是经常思考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他在周游列国时,矢志不渝地宣传“仁爱”思想。......
2023-11-01
1974年,巴罗在《政治经济学》上发表著名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文,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重新阐述李嘉图的上述思想,他用消费者的利他性重新证明了“李嘉图等价”这一问题。巴罗认为,既然消费者具有关心其后代的利他动机,消费者就不会将政府为替代征税而发行的债券作为财富的增加手段,因而即期的消费不会改变。......
2023-12-01
“亲亲”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因而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一定血亲范围内的相亲相爱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按照古人的说法,亲子关系是天然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注定的,是不能自由选择的,这种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把“亲亲”作为思想的出发点,符合人的天性和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孔子的学说就因此有了最坚实的逻辑支点。......
2023-11-01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时代论孔子在鲁国祭祀祖宗和百神时做助祭者,祭祀完毕,登上庙门前的望楼,突然发出长叹。孔子说,他没有能够赶上上古那非常美好的时代,但心里对那个时代向往极了。孔子描述那个时代说,那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这就是大同时代。后来的儒者以此为标准,把上古的大同时代作为他们理想的时代,但认为那样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又往往认为,孔子以后的时代,连小康也很难达到。......
2023-12-04
孔子每致叹于礼乐之废。仲尼尝因以论正名之意。《韩诗外传》曰:孔子侍坐于季孙。此皆孔子重名分以行礼治之大略也。孔子既以礼乐为治国平天下之具,然礼乐早兴于唐虞之世,历夏商周,其制益备。此则孔子制作礼乐之意,微见于此,盖合四代而择其中者也。孔子之言治,大抵本之以德,达之以礼,至于风俗既移,则仁化成焉。故富与教又是孔子推行礼治之原。孟子愿学孔子,其言政治尤善祖述孔子者也,故附著其说于此。......
2023-11-21
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在治国理政指导思想上体现为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对百姓施以“仁爱”。也就是说,“为政以德”是由“为君难”和“为臣不易”所决定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也是将“仁”用于国家治理,也就是所谓的“仁政”。......
2023-11-01
一个人的思想每每跟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动,随着康有为政治生涯的递变,“大同思想”前后也有显著差异。这里,只想将他戊戌变法前的“大同思想”作一爬梳。可以说,《人类公理》反映了康有为早期的大同思想,但它并不是后来撰写的《大同书》。他的大同思想,也是在受到今文经学的影响后充实发展的,到戊戌变法以前,基本上构成一个“三世”系统。......
2023-11-03
大同思想与理想社会——以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中心细谷敬子引言沟口雄三认为,中国的社会革命是由“中国独自的历史”产生的,革命本身不是由于西方的冲击而出现,而是中国独自的传统构成“中国共和思想的核心”,即传统的大同思想。同时为了解明未来社会与大同思想如何关联,也需要对大同思想的内容予以讨论。对此思想上问题,本文将大同思想放入到讨论礼的《礼运篇》开始,这是思想的出发点。......
2024-04-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