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即与众生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保持这一自然的平常心,则“触类是道”。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于向外攀缘,使平常心受到“污染”或异化,丧失了自我。解脱要靠自己,靠“自悟”。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2]佛学在中国不断与儒学合流,其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不断互补互动,并未绝对对立起来。......
2023-07-25
在电视剧构建的想象世界里,有着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不少电视观众看电视剧也会上瘾。
电视剧是一种连续性的电视节目,看了第一集,还有第二集,故事总是在一个个待揭开的悬念中展开。而这些充满悬念的电视剧,对于观众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持续地观看,直到悬念最终揭晓。收视率高的电视剧,故事性总是很强,情节曲折,高潮迭起,很容易令人陷入其中。
除了情节充满悬念之外,电视剧中那些外表光鲜靓丽的明星,也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虽然,我们很难亲眼见到这些明星,也难以与他们成为朋友,但在大众传媒的明星制造机制下,明星经常在媒体上亮相,新闻中充斥着关于他们日常活动的报道,这会产生一种人际效应。这些明星如同我们的亲朋好友,在粉丝眼里,甚至在普通观众眼里,他们都是亲切的。许多粉丝对这些明星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对自己身边的同事、同学的了解。因此,这些电视剧中的明星,会使人们对他们在电视剧中的表演产生兴趣。
明星出演的电视剧,往往有较高的收视率。利用明星来增强电视剧的吸引力,是电视剧制片方惯用的手段。而事实上,这的确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方式。人们为了能够看到这些明星,会不断地追逐一部部电视剧。
如今电视剧种类非常丰富,人们在如此多的可选项中,不难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喜好的电视剧。电视剧不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高于我们的生活的,对生活做了理想化的呈现。为此,有些人看电视剧,也会沉迷。看了一部电视剧之后,会接着看另一部电视剧。一部接着一部,很难有停止的时候。
即便是励志的电视剧,也不是人们看了电视剧之后就可以得到长期鼓舞的。人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美好,可以得到短暂的激励,但马上就会被残酷的现实击溃,需要在剧中获得某种满足感。人们在电视剧中获得的满足感,不会真正使其满足,人们总是一次次地在电视剧中获取满足感,又一次次在现实中落空。
电视剧给我们的快感,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观看获得的,只有在观看的当时才会有即刻的满足感。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人们获得了快感,而马上就会有一种空虚感袭来。看电视剧不会让人们越来越充实,生活越来越幸福,而是会让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看电视剧来填充自己内心的空虚感。电视剧会让我们变得餍足。电视剧制造的影像世界和意义不是真实的,而是梦幻的。
电视剧生产了一个神奇的影像世界,人们在这个影像世界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人们与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个个美妙的、惊奇的故事。电视剧是快节奏的,它会把几十年的人生故事浓缩成几十集。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内,我们就可以感受人生的悠长岁月。电视剧总是神奇人生的筛选器,它把我们人生故事的精彩瞬间一个个提取出来,而把人生中的无聊时光都抛弃和掩盖了。在电视剧中,我们体验的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很难有那么多的美妙时光。在我们无聊的时候,我们观看着别人的精彩人生,由此更加凸显自己人生的无聊。因此,在无聊和空虚感驱使下,我们会过多地收看电视剧,试图以此获得一种满足感。
如今就连一些综艺节目也电视剧化了。一季又一季不断播出的综艺节目,已经与电视剧没有多少区别。《奔跑吧,兄弟》这一类娱乐节目,可谓一个系列电视剧。每一期都非常精彩,是由多位当红明星演绎的一个现实版的电视剧。他们互相“厮杀”,争夺胜利,每一期都在变换着场景,演绎着相似而又不同的故事。综艺节目的电视剧化是电视剧话语强势的一种表现。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沉迷于电视剧,有些人甚至是完全远离电视剧的,他们几乎从来不看电视剧。这些人,可能平时非常忙,根本就没有时间看电视剧,或者对于电视剧艺术根本就没有兴趣。相对而言,一些商业人士和社会精英看电视剧的比例要小得多。而家庭主妇、农民等有比较多空闲时间的人,看电视剧的比例就会大很多。看电视剧会花去我们一些时间,虽然并不要求我们时刻盯着电视剧,投入非常高的关注,但往往是需要坐在电视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前才能看的。家庭主妇、闲居在家的人比较容易沉迷电视剧。由于这些人没有太多的文化活动,而看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金钱成本很低的娱乐方式。许多工薪阶层,白天工作很辛苦,下了班看看电视剧,对他们而言是极好的放松。
从心理角度看,沉迷电视剧者往往是内心世界不够充实,心灵较为空虚的人。他们可能短时间陷入迷茫中,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没有了自己的追求,因此较容易陷进电视剧世界。电视剧制造的迷幻世界,里面充满美好的、刺激的、冲突的故事,这些东西吸引了他们,打动了他们。电视剧对某些精神状态不佳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具有令其沉陷的魔力。
不过,许多人还是具有警觉心理的,最终会走出来。走出电视剧沉迷的最好手段就是做有意义的、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那么就会关掉电视机。
有关如真似幻 电视剧文化与赏析的文章
“平常心”即与众生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保持这一自然的平常心,则“触类是道”。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于向外攀缘,使平常心受到“污染”或异化,丧失了自我。解脱要靠自己,靠“自悟”。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2]佛学在中国不断与儒学合流,其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不断互补互动,并未绝对对立起来。......
2023-07-25
潜念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进而限制我们的控制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倾向于将所有麻烦归咎于某一种原因。我们发现,将失败的婚姻归咎于前夫的女士更加难以自拔,而认为婚姻问题有许多原因的女士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相似地,认为酗酒倾向是遗传的酒鬼会破罐子破摔,会放弃能够让自己恢复正常生活的控制力。在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访谈了42名到医院戒酒的病人。......
2024-01-20
童年情结是劳瑞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决定其作品风格和人生之路最为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他还发现糟糕的童年生活,常常会产生一种无法修补的“创伤性”记忆,严重阻碍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劳瑞而言,这位凭借绝妙创意、敏锐观察、丰富思想和幽默语言缔造美剧神话的创剧人,其童年情结来自“创伤性”记忆。......
2023-08-12
在大众文化不同文本形态对中国中产阶层的陈情与代言中,电视剧影像无疑是其中最具视听直观性和媒介影响力的形态。审慎地检视当下中国电视剧的中产影像不难发现,尽管创作者趋之若鹜地在现实题材中建构中产阶层形象,使该类剧集出现了题材井喷,但我们不免遗憾地承认,当下中国电视剧对中产阶层的影像书写,其症候大于成就,粗陋之作多过精品力作。具体而言,中产影像审美文化症候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2023-08-12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注释a天之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译文天之道,不就像那拉满的弓弦一样吗?人类社会的现实规则,和“天之道”恰恰相反,不像自然法则那样均衡合理。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规律,是“天之道”。“天之道”,给世界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使穷人濒临“民不畏死”的绝境。不违天道,道德无失。这句话是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阐释。......
2023-10-17
经验一次次地证明了培根的一句著名格言:“略知哲学,人的心灵倾向于无神论;深入哲学,人的心灵导向于宗教。”在培根写出上述至理名言的同时,他忘记加上:深入哲学而带给心灵的上帝完全不同于略知哲学而远离的那位上帝。知识必然是互相联系的,而各种宗教正像语言必然是互相对立的。因此,任何有活力且健全的宗教都有一种标志性的特质。习惯往往以哲学和宗教是否真实来对它们进行判断,而这个方面正是哲学和宗教的弱点。......
2023-12-04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电视剧文化,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除了马克思本人的一些理论之外,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研究文化的视角。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最有影响的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19世纪,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20世纪的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结构转型。......
2023-08-16
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魔幻叙事相比,仅有百余年历史的电影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从诞生初期到现在,电影与魔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是由几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二,电影所营造的幻觉不仅是再现现实的幻觉,更是超越现实的幻觉。因此,魔幻文本很容易被改编、移植到电影当中。总而言之,电影与魔幻都具有“幻”的成分,具有许多共通之处,而电影对幻觉的强大营造能力使其在演绎魔幻题材时更加如虎添翼。......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