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电视剧文化虽然与记录文化有别,但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时代的情感结构。斯图尔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曾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霍尔对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文化循环等理论,与本书讨论的电视剧文化研究关系非常密切。针对电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强调了它的压迫性和意识形态性。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国产剧《甄嬛传》等许多电视剧都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和文化现象。......
2023-08-16
由于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观众对新闻、谈话节目、体育节目甚至娱乐节目的兴趣都不及对电视剧那么高。对于他们而言,电视剧才是正片,其他都是杂牌节目。他们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难得有机会欣赏歌剧,也不怎么看文学作品,电视剧几乎是他们唯一能够理解的故事性作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观众的电视剧趣味显然也在发生着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使农村有了更多经济形态,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减少,从事农业的时间也在减少,农村经济获得多元发展。这些都会影响农村观众对电视剧的文化需求。
虽然电视剧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观众,但电视剧中真正的农村题材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高。由于并没有多少对口的节目可供农村观众选择,因此,农村观众观看的电视剧类型并不集中在某些题材,而是呈现复杂多样的面貌。
年纪大的农村观众观看医疗健康咨询类电视节目比较多,会选择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较大关联的电视剧。这些年,由东北二人转演员出演的《乡村爱情》比较火,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收视率非常高的《还珠格格》播出的时候,也吸引了许多农村的观众。这些古装题材的电视剧,农村观众比较喜欢。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农村观众也比较喜欢看。由于受教育水平所限,农村观众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历史类图书。因此,这些电视剧是他们了解历史非常重要的渠道。对于他们而言,历史剧就是历史,他们很难形成一种正确的电视剧意识,往往将历史电视剧作为史实看待。
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是怎么样的?改革开放之后,有许多农民进城打工,放弃了自己从事的农业,成了农民工。农民工干的是工人的工作,但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相比于城市居民,他们的处境较差。农村与城市的两元结构直到最近这几年才有所改变。
表现农村生活、农民状况的电视剧不多,农民在电视剧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境况。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由于经济上的劣势,农民并不是广告商所青睐的消费者。广告商并没有将购买力相对不足的农民放在心上。这就注定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电视剧,不会将农民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电视剧中农民形象在数量上的不足,说明了农民作为广告对象价值的欠缺。
具体到农民形象,电视剧当然不会完全根据农民的现实状况来创作。电视剧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同样是基于电视剧艺术特性和市场特性的要求。在电视剧上看农村、农民是会失真的。电视剧可能美化了“三农”的形象,也可能会夸大一些细节。
“三农”题材的电视剧是契合农民生活的,但是这些题材的电视剧有以下不足:一是数量少,可选择性很差;二是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农村现状,许多农民看了之后,觉得与他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他们并不能够获得真正的艺术体验。
“三农”题材的欠缺,与电视剧创作者有很大关系。很多作家和电视剧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对于农村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很难有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可供改编,并且也不太能够真正反映农村的真实面貌。从而导致“在这些电视剧里,情节是什么极为次要,关键在于它是由什么人来出演,演员自身的叫座率远远大于剧作本身的艺术魅力”(安宁:《评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农民工的主体已经不再是上了年纪的早期打工者,而是第二代中青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别。因此,农民工题材的电视剧还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农民工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变迁。对这个群体的影像记录和表达,对于我们直观地了解社会的发展演变是很有意义的。农民工数量众多,他们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农民工群体中那些具体、鲜活的人物,是可以成为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
现代中国建立在广大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基础上。这样的劳动者,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影视作品的重要内容。
电视剧虽然不是纪录片,不一定能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但是“三农”题材的电视剧在促进人们对农民工关注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境况的改善。电视剧是在扶贫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能够让全社会关注某一种社会现象,以及某个弱势群体,从而提高这个群体整体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水平,让他们取得更公正的社会待遇。“用贴近农村生活的影视作品表现农民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现实境遇和理想追求,不仅可以对广大农民起到应有的引导示范作用,同时可以唤起城市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孔朝蓬:《论模式的突破与文化意蕴的彰显——近年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反思》)
有关如真似幻 电视剧文化与赏析的文章
笔者认为,电视剧文化虽然与记录文化有别,但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时代的情感结构。斯图尔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曾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霍尔对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文化循环等理论,与本书讨论的电视剧文化研究关系非常密切。针对电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强调了它的压迫性和意识形态性。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国产剧《甄嬛传》等许多电视剧都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和文化现象。......
2023-08-16
而到了90后这一代,聚在一起看电视剧的情形已经很少出现,他们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在有空的时候看,不过大家仍会就电视剧收看感受进行交流,网络社区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平台。在针对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中笔者发现,90后男生看电视剧要比女生少很多,有多名男生表示自己平时并不怎么看电视剧。90后对于韩剧、日剧和美剧都有比较多的接触,他们通过网络渠道观看电视剧,收看方式与老一辈有很大的区别。......
2023-08-16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电视剧文化,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除了马克思本人的一些理论之外,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研究文化的视角。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最有影响的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19世纪,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20世纪的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结构转型。......
2023-08-16
在中国电视剧类型中,婚恋剧、家庭伦理剧、婆媳剧都与家庭、婚姻有关。在《金婚》中,怀孕生育之后出现的就是婆媳关系问题。不是中国家庭的婚外情多么普遍,而是对于一部电视剧,总是需要将这样一些内容作为话题来加以呈现,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总而言之,这部关于金婚的电视剧,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婚姻、家庭的社会变迁史,是考察中国人几十年来婚姻生活的重要电视剧文本。......
2023-08-16
中国电视剧在全球化时代,受到了韩剧、美剧等海外电视剧的巨大冲击,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如何面对韩剧、美剧等海外电视剧的传播,如何提升自身的电视剧鉴赏水平和媒介素养,尤其值得思考。三是运用符号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话语理论、意识形态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文化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电视剧文本及其文化现象。......
2023-08-16
电视剧可以细分成很多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应的观众。电视剧产业想要节省成本、提高产量,同时培养观众的观赏趣味,走类型化之路是不错的选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广为传播,而到了90年代,这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和电影进一步被改编成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可以同时见到许多婚恋类的综艺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史剧。......
2023-08-16
为了有效管理影视剧的制作,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制片人制”,这是一种电影工业流水线生产的管理模式。影视剧生产的制片人制就是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体制,制片人具有很大的权力,掌控影视剧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便实现预定的盈利目标。对电视剧生产商来说,他的客户主要是电视台和网络播放平台。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上与工业品有很大的不同。电视剧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确保电视剧生产者利益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2023-08-16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在网络上看美剧,而后在网络上找相关的虚拟社区聊一聊美剧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在等待美剧拍摄和播出的过程中,观众需要有一个“追剧”的空间,而美剧网络社区正是这样的一个空间,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虚拟社区:一是微博。美剧网络社区的成员并不固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观看美剧并在网络社区讨论的主要是年轻人,他们看电视剧的方式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美剧网络社区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交流平台。......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