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视剧文化与赏析:红色经典与抗战剧

电视剧文化与赏析:红色经典与抗战剧

【摘要】:“红色经典”电视剧符合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了他们忆苦思甜,了解革命年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心理。整体而言,21世纪的“红色经典”电视剧具有不同以往的一些倾向:一是英雄形象的转变。而现在的“红色经典”作品中有了更多在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抗战剧是“红色经典”电视剧的一种延续。自从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走红以来,与过去的“红色经典”不尽相同的新革命题材电视剧渐成气候,抗战剧是其中的代表。

“红色经典”电视剧对于生长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他们的一种集体记忆。革命岁月渐渐远去,但是这些“红色经典”作为对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录、一种阐释,被人们留存了下来。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建构了人们对于“革命”的想象,那些英雄人物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体现,是中华民族当代民族性的重要构成。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一些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这是民族自尊心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支撑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存在一些区别,这些区别是社会文化和大众审美趣味变迁的一个结果。同一种内容的“红色经典”作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阐释。曲波的《林海雪原》在“文革”时期是样板戏,后来被拍成10集电视剧,而后在21世纪再次被重拍成电视连续剧。1953年的《小兵张嘎》后来也被改编成电视剧。这样的一种改编会增添许多新的内容,毕竟电视剧的容量要大得多,可以刻画得更加细腻。整体而言,被改编的经典电视剧往往会变得更加时尚一些,这从演员的穿着打扮上可以看出来。这样一来,人物造型与小说中原型的距离被不断拉大。

20世纪90年代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有《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作品。到了21世纪,“红色经典”电视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抗战题材被不断地翻拍,出现了《红旗谱》《林海雪原》《苦菜花》《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红灯记》《刑场上的婚礼》《双枪老太婆》《狼毒花》等许许多多“红色经典”电视剧。

“红色经典”电视剧从数量上看是非常多的,具有比较成熟的拍摄技巧和经验。“红色经典”电视剧符合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了他们忆苦思甜,了解革命年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心理。的确,这些电视剧在建构革命的影像方面是颇为成功的。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反复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料与知识,但是远远不如电视剧来得形象生动。电视剧呈现给我们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视觉印象更加具体和深刻。

不过,电视剧只是一种影像的建构。革命岁月的残酷性,电视剧虽有所涉及,但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在“红色经典”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创作者在广电部门的参与下生产出来的革命影像。

整体而言,21世纪的“红色经典”电视剧具有不同以往的一些倾向:

一是英雄形象的转变。过去“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英雄是“高大全”式,是非常明显的被神圣化的英雄。现在的“红色经典”电视剧中出现了许多更具“人”性的英雄,例如在《亮剑》中的李云龙身上,可以找出许多缺点,这样的英雄与我们的观众距离更近。虽然并不是每部“红色经典”中的英雄都是新形象,但是新的英雄形象相比以往是一种颠覆,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认识视角。

二是爱情元素增多。过去的“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是斗争哲学阶级斗争、敌我斗争的话语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而现在的“红色经典”作品中有了更多在战争中的爱情故事。一些革命年代的爱情故事被挖掘了出来,分量变得更重。这当然与人们的审美取向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的观众对于太过严肃的镜头和画面不感冒,但对于爱情故事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战争成了爱情故事的背景,人们在这样的电视剧中主要的看点是爱情。

三是娱乐味加重。在爱情元素的主导下,“红色经典”电视剧变得时尚化,更有娱乐的味道。人们看“红色经典”电视剧不再有忆苦思甜的动机,而更多的是想娱乐一下、放松一下,希望看看在那个革命年代的人们更多层面的故事。即便是战争场面也有更多轻松有趣的场景,能够给我们展现一些诙谐幽默的镜头,这些是许多观众想要的东西。

四是意识形态的变迁。过去“红色经典”的话语主要是阶级话语和敌我话语,意识形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战争往往是我方胜利,对方惨败,以此来突出革命英雄形象。这样的一种叙事,是意识形态主导的叙事,重点不是要给观众再现真实的场景。如今虽然同样强调意识形态特性,但在处理方式上已有很多变化,不再那么生硬直接。

五是偶像化的趋势。现在的“红色经典”电视剧在选择演员的时候,看重的是这个演员的号召力。偶像明星对于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在改善电视剧的观众结构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不过,偶像化的趋势使得这类电视剧缺少了意识形态宣传的力度,增加了娱乐的色彩。人们在看这样的电视剧时,可能只是一种追捧偶像明星的行为,其中不会有太多关于战争的思考。偶像凌驾于“红色经典”电视剧之上,那么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只是偶像明星的一个秀场而已。人们看这样的电视剧,就像在看一部喜剧,而不会对战争的悲剧性有什么印象。战争是我们想要避免的,但偶像化之后,有些观众会觉得战争是一件很酷的事,很好玩。

抗战剧是“红色经典”电视剧的一种延续。自从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走红以来,与过去的“红色经典”不尽相同的新革命题材电视剧渐成气候,抗战剧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年,在我国电视荧屏上播放的抗战剧还真不少,例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地》《永不磨灭的番号》《民兵葛二蛋》《箭杀》《利箭行动》等。

有一段时间,在浙江横店同时有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拍抗战剧。在这么多的抗战剧中,出现了手撕日本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情节夸张的“抗战神剧”。例如《抗日奇侠》中的女英雄个个身怀奇技,枪法很准。不少网友认为这部电视剧有古龙剧的情节,金庸剧的武功,张纪中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令人目眩,不愧为神剧。《狼毒花》里的常发则打不死、喝不醉,还有神奇的缩骨功,是一个敌人想要抓他,却怎么也抓不住的传奇人物。吴奇隆在《向着炮火前进》这部抗战剧中理着“飞机头”,戴着雷朋眼镜,身着皮衣,手上套着皮手套,可谓“史上最潮的土匪头子”。《冷风暴》中朱雨辰扮演的沈木风与好莱坞大片中的“青蜂侠”很像。抗战剧中类似的夸张的英雄形象还有很多。

从情节上看,抗战剧在不断地“创新”,“其中有的与婆媳剧混搭引发关注,有的与武侠剧嫁接制造话题。最近这些年,抗战剧更是开始了与偶像剧的融合共生,进入‘高富帅’抗日英雄集体爆发的时期。”(刚现森:《从〈民兵葛二蛋〉看草根抗战剧》)由此可见,抗战剧已成为文化工业裹挟下的一种文化商品。

《亮剑》是一部抗战剧,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非常高,它与之前的一些抗战剧有着不小的区别,特别是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英雄人物——李云龙。李云龙很有个性,他身上有瑕疵,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一个人让人觉得非常真实。在看与抗战相关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时候,观众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预期,觉得这类电视剧高度张扬革命意识形态,树立的往往是充满正能量的英雄形象。但是李云龙是一个与传统认知有区别的形象,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已经非常多了,如果还是延续老一套的做法,虽然这类题材电视剧的“基本盘”观众还是有的,但也仅此而已,如果想要让一部电视剧成为不一样的电视剧,成为具有社会话题的电视剧,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元素。

《亮剑》的战斗场面是非常精彩的,过去有些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战斗场面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主要树立的是人物形象。战斗场面是一种衬托人物形象的点缀,并不是电视剧想要表现的重点。这样给观众的感觉是这部电视剧不够过瘾,不够阳刚,有一种软绵绵的抒情味道。这对于那些男性观众,或者是习惯了好莱坞式大场面的年轻观众而言,吸引力就显得不足。在《亮剑》中,对人物的刻画建立在一场场富有视觉效果的战斗场面基础之上,这对年轻观众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是这部电视剧非常重要的一项突破,它回归了军事电视剧的本质。军事电视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类精彩的战斗场面。因此,一部好的军事电视剧应当舍得在这方面投入,愿意花钱设计道具、布置场景、制造效果,尽可能地还原战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