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文化赏析

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文化赏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逐渐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里。20世纪80年代,电视台引进了不少港台剧,这些港台剧的制作水平相对成熟,整体艺术水平比较高。正是在这样一种偶像文化热潮下,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电视台播出的许多香港电视剧成了伴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的影像。电视剧成了人们关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印象的重要内容。

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电视连续剧的出现,对于电视剧的发展而言是一种质的进步。如今,我们在讲电视剧的时候,指的往往是电视连续剧,而不是单集的电视剧。就艺术特性而言,电视剧适合讲述具有一定体量的内容,可以慢慢展开,娓娓道来。一般地,电影得专门找个时间去电影院看,而电视剧我们每天一打开电视机就可以看。电视剧是生活气息很浓的艺术。就产业特性而言,由于电视剧制作单位主要依靠出售版权和植入广告获利,如果是单集剧,广告商不太感兴趣,而具有一定集数的电视剧,在人们持续的关注下,广告商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电视连续剧往往可以卖出一个更高的总价。

改革开放之后,电视台多了起来,但作为重要内容主体的电视连续剧还没有发展起来。197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全国电视节目会议,电视剧的制作被提上了议程。但电视剧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制作好的,因此首先是引进国外的电视剧,《巧入敌后》在1979年作为译制剧播出。而1980年的两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更是引起了轰动,《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镜”一度在中国非常流行。

中国大陆自己制作电视连续剧开始于《敌营十八年》,这是中央电视台出钱出人拍摄的。导演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在各地拍摄了100天,一共拍了9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总算开了个头,这部电视剧于1981年2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逐渐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里。看电视成了许多家庭的娱乐首选,成为一种最流行的大众休闲娱乐方式。那个时期的港剧非常火爆,《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都是当时人气很高的电视剧,当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看过这些电视剧,并且有着非常强烈的收视体验,这是此后的电视剧难以企及的,因此人们觉得这些电视剧是经典。

《霍元甲》看得大家热血沸腾,这是一部有着非常浓郁的爱国情怀的电视剧,对于提振民族自信心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从《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爱国元素。武术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振奋人心作用的文化,在《霍元甲》中我们看到了用一招一式的中华武术与外国人对打,结果是中国人战胜了外国人。此前,中国长期经受外敌入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霍元甲》对于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言,是一剂强心针。《霍元甲》适合男女老少各个群体,因为里面有着多种文化元素,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霍元甲》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并没有局限于电视剧播出时刻,而是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还有《霍东阁》等内容上相关的电视剧播出,继续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是比较贵的,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彩色电视机,但是由于成本较高,一般家庭买不起,所以农村使用的大多是黑白电视机。通过黑白电视机观看电视剧,观赏效果不是很好,不过人们依然看得有滋有味。电视剧作为当时新奇新鲜的艺术形式,让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没有多少艺术作品可以欣赏,能够接触到的也就那么几部样板戏,人们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人们的生活回归正常,对于文化的需求陡然增加。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观看各种电视节目。电视剧作为电视娱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了许多人的首选。

电视剧是一种蛮有意思的娱乐方式,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不需要门票、电影票,在家里就可以得到视觉的享受。电视机作为一种新的家电,非常小巧,却可以播出很多精彩的节目。当时电视机上的电视频道并不多,有些时候信号还不好,容易受到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当时的人们非常喜欢这种新的娱乐机器,一旦有电视剧播出,人们就会纷纷端坐在电视机前,没有电视机的就到隔壁邻居家去看,可见电视剧的魅力是非常大的。

20世纪80年代,电视台引进了不少港台剧,这些港台剧的制作水平相对成熟,整体艺术水平比较高。那个时候出现的一些电视剧版本,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中,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即便这些题材之后被影视公司运用更先进的影视技术翻拍,仍无法取代其地位。由于当时同时在播的电视剧并不多,人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大家更加集中关注那么几部电视剧。那个时候,一部热播电视剧可以调动起全体民众的收看兴趣。同一时间,大家看的电视剧几乎都一样,于是就有了更多闲聊的共同话题。在口碑效应的推动下,看电视剧成了当时民众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随着港台剧《射雕英雄传》等在中国大陆电视台的热播,偶像文化随之出现。电视剧中的郭靖、黄蓉等人物,成了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梦中情人。电视剧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具有放大器的作用,能够赋予一个明星、一个人物角色一种社会地位。大家在看了几十集电视剧之后,会觉得剧中的人物非常熟悉,这种人际性会在电视剧播出过程中出现。虽然这种熟悉是一种想象的产物,并且是单向的——观众认识这些明星,明星不会知道这些观众,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建立在熟悉感基础上的对于明星的喜爱。随着偶像文化的出现,追星族开始形成,他们会选购印有明星肖像的物品,会在明星出现的时候索要签名照,甚至出现更加疯狂的一些行为。偶像文化的出现除了电视剧的特性之外,还与香港影视界对于明星的包装有很大的关系。香港的影视业走在中国内地之前,非常注重明星的包装和宣传,那时的内地年轻人基本都认得香港明星,并有较强的崇拜感。中国内地电视剧产业刚刚起步,没有包装明星、打造明星的意识和经验。因此,中国内地的年轻人也只能去崇拜香港影视剧中的明星。正是在这样一种偶像文化热潮下,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电视台播出的许多香港电视剧成了伴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的影像。电视剧成了人们关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印象的重要内容。

在这样的电视剧发展格局下,中国内地的电视剧产业不断成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两部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一部是《红楼梦》,一部是《西游记》。1987年在北京和香港同时播出的《红楼梦》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赞誉。36集电视剧《红楼梦》很好地表现了整部小说,使《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不过,《红楼梦》的重播次数,远不及另一部国产剧——《西游记》。《西游记》拍摄6年才完成,但在1987年首播之后,几乎每年暑假都可以在电视台上看到重播。这部电视剧的确拍摄得非常不错。六小龄童出演的孙悟空成了难以超越的经典,而唐僧、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也差不多如此。这些演员非常敬业,导演和制作团队也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制作条件有限,制作经费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或许正是这部电视剧的反复播出,《西游记》的故事才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的不断重播与这一古典文学名著的西天取经题材有关,这种题材是不会有什么政治、社会危害性的。并且,作为一部由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人们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想象。这部电视剧非常适合给学生看,可以说《西游记》是阅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入门作品。

《红楼梦》与《西游记》这两部电视剧标志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成熟,中国电视剧由此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

就电视剧的时代性而言,《乔厂长上任》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改革者形象,这是对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像记录和表达。不过,当代英雄形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在电视剧中有更充分的塑造和传播。通过了解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变迁可以考察电视剧对于时代的关切和记录。电视剧是在特定时空下的艺术创作,刻印着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