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作品的流传对我国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能够让我们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一定的探索。在这些出土的文物当中,有的是用手进行捏造的,有的是用模具进行制作。而西汉出土的兵马俑则不太相同,每个兵马俑,他的形体大约只有50cm左右,但姿态非常灵活,比例也是比较适度的。在西汉兵马俑的特点主要是他并不强调对真人真物的完美复刻,而是强调神韵的存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后泥塑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2023-08-16
在独特的定格动画拍摄方法中,每个静态图像被连接成动态图像,并且观看者通过连续播放看到幻象。定格动画依赖并追求的就是这种幻觉,它利用这种幻觉来传达内容并营造氛围。因此,很多时候,定格动画在材料的使用中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一方面,通过材料的综合利用,它创造了“真实”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根据材料本身的纹理来展现“真实”的场景,使电影达到一种现实主义的美感,通过逼真的形象,让观众相信假的也是真实的。
当我们观看定格动画电影时,我们不会提醒自己电影中的图像是幻想创造的。相反,我们用直觉在固定思维下观看电影,以获得审美愉悦。直觉是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它侧重于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卡西尔指出:“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表现,并充分地欣赏它们所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8]“审美直觉是直接和全面的。当主体直观地看待对象时,它没有必要经历演绎解释的逻辑过程,但同时对感知观察对象的外观,立即快速地实现一些内在的意义和情感。”黏土动画电影素材的场景已经达到了与人们生活经验的高度一致性,而且电影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1915年,黏土定格动画的创始人威尔斯·奥布莱恩制作了他的第一部黏土动画短片《失落的环节》。从那以后,他创作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漫画。其中,最著名的电影《金刚》,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怪兽电影。当时,建模成为影片的一大难题,但奥布莱恩创造性地建造了18英寸的模型内放骨架支撑,然后再加上兔毛,完成了魁梧而经典的大金刚。为了追求现实,威尔斯·奥布莱恩一丝不苟。金刚和恐龙的主要镜头由微缩模型完成。制作金刚时除了两位“猎人”导演的知识外,还邀请研究猩猩的动物专家协助制作。金刚的模型由附着在橡胶上的金属骨架结构制成。身体的皮肤是由兔子皮肤制成的,它的保真度甚至在胶片中达到肉眼难以识别的程度。为了更好地展示恐龙在电影中的形态,制作团队前往美国地理博物馆参考了一套实际的雷龙骷髅设计,并邀请恐龙专家作为顾问。岛上的植物种类也严格按照现实世界的热带丛林来布置。在这部真人和模型人物的影片中,金刚与巨蛇、翼龙在茂密的山谷中搏斗,金刚抓住了帝国大厦顶部的一架小型飞机的场景已然成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图2-30),观众面对这些史前巨兽也叹为观止。
图2-30
图2-31
1956年,阿特·克洛基创作的黏土动画《冈比的月球之旅》(图2-31)中“冈比”形象的伴随了美国几代人的成长。1953年,阿特·克洛基在南加州大学就学,当时他创造了漫画人物“冈比”,一开始只作了3分钟的短片,而1956年因以“冈比”为原型的黏土动画《冈比的月球之旅》的播映并大获成功后,“冈比”也就此成为经典形象。第二年,克洛基应邀接到了美国NBC电台资助,从此之后开始制作和播映冈比的系列动画,在60年代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关注。80年代,因美国影星艾迪·墨菲(Eddie Murphy)的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中冈比被戏仿再度受到观众热捧。1995年,克洛基指导和制作的冈比系列电影在美国上映。除冈比之外,克洛基的其他黏土动画系列剧如《戴维和歌利亚》也受到了关注。自1957年起冈比系列的动画开始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播放。
1975年,《星期一闭馆》(图2-32)大放异彩,该片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2006年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该电影在“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中位列第74名。该片是由黏土动画之父威尔·文顿导演并制作的,他也因此声名大噪。剧情讲述一位喝得醉醺醺的老人在深夜摇摇摆摆走进一家美术馆,面对满地满墙的艺术作品,他时不时地叹了口气。当他观察或无意中触摸一件作品时,奇特的景象出现了: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当时的场景竟然呈现在他面前,一件件美丽的艺术作品的诞生使他开心、惊讶、失落。在享受完之后,他站稳了脚,变成了雕塑,成了这些作品中的一员。
图2-32
威尔·文顿,曾是美国黏土动画界第一把手,拿过一座奥斯卡奖,六座艾美奖。他的黏土动画公司先后完成过两部黏土动画电视剧。著名的莱卡Laika工作室的前身,曾是威尔·文顿工作室,该工作室建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图2-33
威尔·文顿和他的雕塑家室友鲍勃用一台16毫米的摄像机(图2-33),渐渐一起做起了一些以黏土为材料的动画,他们两个共同完成了一部以黏土为材料的动画,这部动画在伯克利电影节上给他们带来了第一个奖项。在1973年其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威尔·文顿和鲍勃在文顿家里的地下室里,开始研究黏土动画的各种可能性。就这样《星期一闭馆》问世了,这是文顿和鲍勃完成的世界上第一支拿奥斯卡最佳短片动画奖的黏土定格动画。
这部片子虽然现在看起来很粗糙,但在当时是人们不可想象的,在此之前只有小绿人冈比这类简单的黏土动画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星期一闭馆》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摄像机的移动、镜头的推拉都是之前未曾在黏土定格动画片中见到过的。《星期一闭馆》为后来黏土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影片很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不仅仅是定格动画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也是波特兰历史上的第一个奥斯卡奖。
从1974年开始,威尔·文顿的黏土动画变得十分炙手可热,成为很多著名品牌制作广告的首选。威尔·文顿最有名的广告作品可能要算是M&M豆和加州葡萄干协会的广告了。威尔·文顿会为M&M豆巧克力制作有眼睛和嘴巴巨大的大豆和红豆。到目前为止,这两个经典图像已出现在M&M豆广告和商品包装上。而在加州葡萄干协会的广告里,一群葡萄干唱起了歌就火遍了大美帝国,这些黏土葡萄干形象直到现在还成为其官方的标志,并出了许多纪念品和系列产品甚至还有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音乐短片(图2-34)。
图2-34
1976年,他创立了威尔·文顿制作公司,开始探索黏土动画与立体动画创作结合的可能性,以及研究黏土动画创作的一些表现方法。1977~1979年间,威尔·文顿根据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改编创作了《补鞋匠马丁》(Martin the Cobbler),根据美国文学家华盛顿·欧文的作品改编创作了《李伯大梦》(Rip Van Winkle),根据法国文学家安东尼奥·戴·圣修伯里的名著改编创作《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这三部动画短片后来集结成三部曲。70年代文顿和他的团队制作的这三部27分钟的童话动画片,在著名动画师Barry Bruce的指导下,威尔·文顿的动画人物看起来不再是粗糙和笨拙了,而是非常丰满和圆滑。当威尔·文顿的团队在1978年制作黏土动画的幕后花絮系列时,文顿正式将这种动画形式命名为“Claymation(黏土动画)”并注册了商标,他创造了“黏土动画(Claymation)”一词,成为他的专利,他也因此被称为“黏土动画之父”。
在1983年,威尔·文顿的黏土动画脱口秀短片《千面秀》(图2-35)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千面秀》中,主持人围绕“二战”大秀演技。罗斯福、丘吉尔、麦克阿瑟、巴顿等著名历史人物,是他模仿又开涮的对象,他不时地变换腔调与语气,配上那张不断变化的脸,逼真又逗乐。“二战”中各民族的形象,在他的主观想象中也颇为有趣——德国人胆小如鼠、日本人瘦小枯干。而对一些经典的战争场面,他也没忘模仿,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
图2-35
1985年,威尔·文顿在世界动画史上完成了第一部全黏土动画长片《马克·吐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Mark Twain)(图2-36),完成制作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这部黏土动画长片也是黏土动画史上的杰作。这项工作共使用了24吨黏土,并使用了130000个角色参考姿势。它传达了黏土的惊人表现力:复杂口型的精确匹配,大量角色的大场景,物体的奇妙变形以及文学视觉和创意。它基于马克·吐温和哈雷彗星的故事讲述这次奇妙的冒险,其中许多都是直接来自马克·吐温的文学经典作品。这部电影长达86分钟,马克·吐温乘坐他自己的神奇宇宙飞船想要赶上哈雷彗星。这部电影揭示了马克·吐温作品中幽默、讽刺、夸张的元素,使其超越了一般的黏土动画。此外,它还传达了马克·吐温,也许是导演自己对宗教和生活的理解。
图2-36
当然,即使你没有读过马克·吐温的书,你也会爱上这部精彩的动画片,独特的黏土质地、翻滚的瀑布、流动的云朵、燃烧的火焰、水中的倒影……这部影片是当时最刺激的影片,也受到青少年的好评:“这部电影真的令人兴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努力突破黏土材料的限制,人物的表达,口吻的精确度,充分展示了威尔·文顿的野心和强大的对材料技巧的掌控能力。《马克·吐温历险记》中有大量的台词,作品中每个角色的嘴型与台词正确匹配。此时,威尔·文顿使用“参考演员”对角色进行改变:使用相机拍摄演员的动态表现,参考现有图像,并使用黏土来模拟动作。威尔·文顿还亲自带领助手拍摄纪录片《黏土动画》,其中没有放过任何细节地解释了整个黏土动画的制作过程。黏土动画逐渐成为一种风格。威尔·文顿非常清楚动画可以非常忠实地表现出马克·吐温的想法,很多对话都不是凭空捏造的,除了动画中马克·吐温和他的另一个人格,他的几乎所有人物都来自马克·吐温的作品。
尽管威尔·文顿不是第一个使用黏土制作动画的人,但他在黏土动画领域的技术和创造力使黏土动画成为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并且是黏土动画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威尔·文顿以他对黏土出神入化的创造力和技术,收揽了无数殊荣与嘉奖。
此外,科幻导演乔治·派尔的电视剧《木偶卡通》也是对黏土动画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它进行逐格拍摄,逐格地替换木偶的表情、动作,赋予它无限的生命力。可以说此时黏土定格动画在美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黏土定格动画是电影技术开创的基础,并受到艺术家和观众的青睐。
图2-37
图2-38
20世纪初,当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涌入中国,对中国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动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动画片创始人万氏三兄弟凭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揭开了中国动画史上的第一页,并创作了一些与当时时代气息密切相关的漫画,如《大闹画室》(图2-37)。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动荡局面造成了中国动画停滞不前。1947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动画电影业在陈波儿的带领下,利用中国木偶、歌剧等传统艺术元素制作了第一部中国木偶电影《皇帝梦》(图2-38)。该片采用傀儡戏的夸张手法,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一个动画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中国动画的前辈们不断学习和探索,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在整体动画制作中与苏联保持一致。在20世纪50~9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了136部木偶电影。苏联制作的所有最新木偶电影必须在艺术电影制片厂放映,因此早期的木偶电影受到东欧国家的影响。甚至动画部门的学生也从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皇帝和夜莺》《仲夏夜之梦》(图2-39)学习。最早从事木偶动画制作和研究的动画导演之一靳夕,也在20世纪50年代前往捷克共和国向木偶大师特伦卡学习。
图2-39
图2-40
1953年,《小小英雄》(图2-40)成为中国艺术电影集团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电影。这部电影以童话小说《红樱桃》为基础,它描述了小阿芒依靠集体的力量,与狼搏斗,使山中的小动物能够恢复平和幸福的生活的故事。1951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以苏藉华人李景文为指导、苏理为总联系人,成立了由万超尘、万国强、查瑞根、吴蔚云、朱今明等组成的彩色电影测试组,试验彩色艺术电影。1951年12月3日,万国强成功开发了彩色开发人员“代可敏”。12月4日,文化部电影局对测试结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所以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在1952年1月底正式拍摄彩色木偶电影《小小英雄》,拍摄了16个月才成功。文化部电影局向上海电影制片厂颁发了旗帜,并向测试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徽章。凭借这一成功经验,一部部木偶电影如火如荼地拍摄着。在1953年《小小英雄》的基础上,木偶电影《神笔马良》(图2-41)于1955年问世。这部电影非常接近泥塑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创作者用浪漫主义塑造了善良正直的马良的艺术形象。那时,孩子们都梦想着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并画出他们想要的东西。这部电影是第一部获得国际动画奖的中国木偶电影。1956年8月,该片在意大利第8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8~12岁儿童娱乐电影一等奖;1956年在叙利亚和南斯拉夫,次年在波兰和加拿大连续四次获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美术片一等奖。
图2-41
1957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指导下,在国际电影节上中国许多优秀的定格动画频频获奖。1963年《孔雀公主》(图2-42)是中国第一部长达80分钟的木偶长片动画。这部电影以傣族长篇叙事诗《召树屯》为基础改编。它讲述了王子召唤树屯,爱上了美丽的孔雀公主的故事,期间被叛徒背叛,被迫远征,公主无奈离开。在王子获胜后,他经历了数千英里,最后与公主重逢的故事。这部电影有曲折,有很多人物,有孔雀独舞和跳舞,以及许多战争场面。不仅动作复杂,姿势不同,人物的表情也生动,体现了中国极好的木偶技艺,这是木偶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图2-42
《半夜鸡叫》(图2-43)于1964年12月完成。影片描述了地主长期剥削欺压长工最后自讨苦吃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造型栩栩如生。1965年5月17日,这部电影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它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赞赏。法新社写道:“中国人把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一的木偶放在屏幕上。戛纳电影节的观众非常感谢和欢迎。”
图2-43
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中国民族风格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黏土定格动画。许多电影在艺术和技术质量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许多新品种诞生了[9]。中国黏土定格动画开始走向第一次繁荣。
图2-44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的泥塑艺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痕迹逐渐显现,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许多生动有意义的作品。例如,1965年的当代大型泥塑《收租院》(图2-44)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和四川民间艺人完成。这个创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地主收租为题材,共创建了7组图像,114个真人大小的角色和108个道具,手卷叙事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过去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和收取租金的整个过程。创作者将西方雕塑技法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技术相结合,成功地表达了运动感,使人物生动,使作品丰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对社会影响深远。在此期间,国内外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将他们独特的表演才华和新颖的创意表达出来。
有关黏土造型的嬗变的文章
泥塑作品的流传对我国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能够让我们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一定的探索。在这些出土的文物当中,有的是用手进行捏造的,有的是用模具进行制作。而西汉出土的兵马俑则不太相同,每个兵马俑,他的形体大约只有50cm左右,但姿态非常灵活,比例也是比较适度的。在西汉兵马俑的特点主要是他并不强调对真人真物的完美复刻,而是强调神韵的存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后泥塑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2023-08-16
无论是光、透视还是焦点的使用,在黏土动画当中都对角色进行了很好的体现。黏土动画是一个创造“生活”的游戏。黏土动画的独特写实性和空间性,使其具有其他动画形式无可比拟的魅力。黏土动画中角色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是会根据剧情和动画的需要进行匹配的。黏土动画就像是真实电影和动画电影之间的另一种电影艺术。在对黏土动画的角色进行各种动作和神态的安排时,会尽量进行缩减。......
2023-08-16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我们会更乐于帮助他人,展现我们的爱心。通过观察每个人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的心理行为方式,我们发现无论一个人平时的心理状态是多么的坚硬、自私,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都愿意帮助他人,展现出热心助人的一面。与此同时,在紧张的生活环境之下,能够让自己得到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娱乐需求心理常常受社会环境、民族文化习惯、地区消费意识,以及消费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023-08-16
早期的黏土动画制作中,黏土是主要的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制作。1915年,《失落的环节》——威尔斯·奥布莱恩导演的第一部黏土动画短片成功问世。《金刚》的出现震惊四座,它成功地让人们了解到定格技术的独特魅力,引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师、艺术家们师投入到了黏土定格动画的拍摄创作当中,广大群众也对这门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威尔斯·奥布莱恩可以说是黏土定格动画的开山鼻祖。......
2023-08-16
基于这一原理,黏土动画等许多动画艺术应运而生。人们普遍认为法国人埃米尔·雷诺是现代动画的先驱。然而,事实上,动画电影诞生于1907年,由在英国出生的美国人斯图尔特·勃莱克顿发明。逐帧动画拍摄方法的发明和应用,为黏土动画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件作品也被视为定格动画的早期杰作。......
2023-08-16
返璞归真俨然成为一种大众追求,黏土造型将借助新型技术和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新兴的网络技术社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习惯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受众需求的变化是催生黏土造型多样化的重要原因。每一位热爱动画的人都可以通过“逐格拍摄法”进行拍摄,也可以通过简单又便宜的方式体会到亲身制作黏土造型以及黏土动画的快感,这无疑是将动画还原大众化这一本质面貌[2]。......
2023-08-16
2008年,天津泥人张最先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行列。惠山泥塑也被看作东方艺术的象征之一。2006年3月,无锡颁布了《无锡惠山泥人传承扶持方法》,于2007年1月起正式实行。2006年5月,惠山泥塑又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3-08-16
要弘扬中国民族精神,首先,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大众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不可分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从小抓起,把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他们,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失传的现状。......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