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黏土动画制作中,黏土是主要的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制作。1915年,《失落的环节》——威尔斯·奥布莱恩导演的第一部黏土动画短片成功问世。《金刚》的出现震惊四座,它成功地让人们了解到定格技术的独特魅力,引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师、艺术家们师投入到了黏土定格动画的拍摄创作当中,广大群众也对这门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威尔斯·奥布莱恩可以说是黏土定格动画的开山鼻祖。......
2023-08-16
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其中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指的是衣、食、住、行的需求,精神需求指的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即对文化、艺术和美的追求。在人类各种需求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创造力、潜能、天赋和其他心理需求。动画意识的形成和动画现象的产生也是人们用符号和图片记录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情感之后,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记录自我实现过程的强烈要求。受外部环境的启发,在古老的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创造了一个具有动画思维的“原始意象动画”,动画艺术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历史上人类的各种图像记录,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西班牙北部山区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大量石器时代留下的壁画痕迹,已经显示出人在潜意识中表现出物体运动和时间过程的欲望。可以看出,动画现象不仅是现代才有,在人类文明早期就已经存在。在绘有许多动物的壁画中一头生动的野猪非常引人注目,四条腿的位置分布让野猪呈现出奔跑的即视感(图2-22)。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在古代岩石和壁画的浮雕和绘画中,奔马分为八条腿,飞燕可以画六个翅膀,或者跳舞的人可以有四条腿和四只手臂等,古人试图通过人或动物活动的各个连续阶段反映静止图像中的运动状态。这种画面结合不同时期的动作,反映了对人类“运动”概念的理解和对表演的探索,这是动画的初始现象和形式。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除了用绘画生动地记录生活场景,还具备表达运动的想法,并试图通过屏幕显示运动状态,表达运动速度和生活的关系。它是人们运用智慧和发明来实现事物运动和想象力思维的结果。人们在满足精神需求和创造美之后,所激发创造性动机的心理过程,也是人体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6]。
图2-22
图2-23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发明和创造了许多表达人和动物活动的绘画。例如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绘制的陶器舞蹈图案壶(图2-23)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精美的艺术设计:在盆上画出三套手绘舞蹈人物并在他们的手臂勾勒重复的线条。重复的线条似乎表明了舞者的连续动作。当水倒入盆中时,盆上的舞蹈字符将映衬在水中。当水在摇晃时,舞蹈人物将会婆娑起舞。
1824年,彼得罗热出版了一本关于眼睛结构和物体运动之间关系的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指出,在初次曝光后,图像刺激可以在视网膜上停留一段时间,当多次刺激以相当快的速度连续出现,视网膜上的信号重叠,图像将变得连续。基于这一原理,黏土动画等许多动画艺术应运而生。
1839年,新的摄影技术被引入电影制作,这在电影诞生史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888年,第一台使用摄影胶片的相机出现了。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成功造出活动电影机,他们利用胶片间隙通过片门的方式抓遮片装置,并以每秒16帧的速度进行拍摄和放映。银屏再现了真人和物体的活动,电影就此诞生了。虽然画是早于电影制作的,但真正的动画是在电影摄影机出现之后开发出来的。因此,动画影片出现在电影之后。
1873年,爱德华·麦布里奇用几台摄像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套马奔跑的连续运动(图2-24),并继续研究动作捕捉。1877年,他在回转式画筒放置了一套马奔跑的连续照片,并将其放在“幻透镜”上放映,这套动作拍摄的连续照片在屏幕上“活”了起来。后来,他试图修改埃米尔·雷诺的“真镜”,并发明了“变焦实用镜”。他还将研究重点放在两组照片上,即《运动中的动物》和《运动中的人物》。他和他的助手为捕获和分解生物学的研究以及人体工程学和动画运动定律的探索提供了基础,并且今天仍被使用,为动画甚至电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使屏幕艺术迈出了一大步。
图2-24
1877年8月30日,法国人埃米尔·雷诺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屏幕上放映的光学胶片机,让很多人可以观看动态画面,它具有现代漫画的基本特征,这天被法国电影史学界认为是现代动画片的诞生之日。人们普遍认为法国人埃米尔·雷诺是现代动画的先驱。他于1888年创作了一部光学影戏机,自1892年以来一直在巴黎绘制动画近十年。然而,事实上,动画电影诞生于1907年,由在英国出生的美国人斯图尔特·勃莱克顿发明。斯图亚特·勃莱克顿发明了“逐格拍摄法”,并使用这种方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电影。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十年后,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利用这种摄影方法创作了美国的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图2-25)。虽然这部电影只有5分钟,但他用定格拍摄的原则逐一拍摄黑板上画出的图像,然后连续放映,成为动画片的鼻祖。这个时候的动画不叫作卡通或动画,黏土定格动画也没有发展起来。“逐格拍摄法”是最基本的动画片制作方法,也就是说,动画片用逐格拍摄法将捕获对象的一系列被分解为多个动作形式逐一拍摄下来,然后使用连续放映的方法(电影每帧24帧秒,电视每秒25帧)在屏幕上生成会动的影像。
图2-25
1906年,法国人埃米尔使用逐格拍摄法拍摄的第一部动画片《幻影集》(图2-26),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片,无声黑白,以表现视觉效果、开发动画的假象性为主导,不注重故事情节。本片无情节无主题,不到两分钟的影像里,埃米尔用再简单不过的线条为观众做了多次变形:人变为酒瓶、酒瓶变为花朵、大象变为房子等,今天看来,埃米尔的想象力丰富得让人叫奇。
逐帧动画拍摄方法的发明和应用,为黏土动画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摄影机使用此方法一格一格地把场景拍摄下来。例如《闹鬼的旅馆》,斯图亚特·勃莱克顿使用“逐格拍摄法”,将一把小刀逐格拍成是自动切割香肠,看上去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任何物体都可以自由运动而无须借助任何外力。再例如,在《奇妙的自来水笔》中,笔会自动书写。“逐格拍摄法”迅速在市场上扩散,一些早期电影也因此成名。
图2-26
图2-27
尽管当时的欧洲人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拍摄技术,但很快法国人埃米尔·科尔发现了“逐格拍摄法”之谜。1908年,他们创造了人民熟知的第一部由木偶角色拍摄的木偶电影《小浮士德》(图2-27),这些木偶能够自由移动关节。这件作品也被视为定格动画的早期杰作。1857年1月4日,埃米尔·科尔在巴黎一个普通家庭出生。三年后,他拜入安德烈·基尔门下学习绘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在高蒙电影公司里担任编剧和导演。1907年,他凭借《南瓜竞走》正式成为一名专门拍摄特效电影的导演,该片就是利用逐格拍摄法拍摄完成的。从此,他爱上了这门技术,也一直延续到他的动画创作中。1908年,他制作了一部形状不断变化的动画——堪称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幻灯片》,讲述的是一头大象变成舞者,然后变成其他角色的短片。在他杰出电影《傀儡戏》中,运用线条画出的人物再搭配逐格拍摄法显得特别精力充沛,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逐格拍摄法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埃米尔·科尔制作的电影生动有趣,成为当时法国喜剧创造力和自由的代表。
图2-28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是埃米尔·科尔创作动画电影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制作了动画片《木偶的噩梦》(图2-28),《活动的火柴》《变形》《冒烟的灯》《隔壁的房客》《活跃的微生物》《新印象派画家》《重换脑子的人》《纸片历险记》等。埃米尔·科尔的拍摄动画材料和技巧方面在法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数量惊人,他一生完成了200多部作品。
图2-29
欧洲黏土定格动画的形成与传统的木偶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整个黏土定格动画发展的历史中,木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黏土动画艺术家喜欢用木偶来作为他们电影的主角是有原因的,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木偶较容易掌握,也很容易塑造人物形象。它们的形状由布料和木材等材料制成,因此,木偶对年轻观众有很强的亲和力;第二,故事情节和剧本永远是电影成功的一大因素,生动的故事构成了黏土定格动画的整个结构,故事的取材多半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传统故事。而且会经常取材各种儿童文学寓言,这些故事中的主角都是非常有趣、可爱的,但是故事情节往往会有一些神秘和隐喻,多半是爱情、战争、冒险和其他话题。1917年,《战争与莫米的梦》这一电影深受大家的喜爱,它是意大利制作的黏土作品(图2-29)。影片讲的是一位祖父给他的小孙子讲述一些关于战争的故事,讲的过程中睡着了,在睡梦中梦见战争的场景,却当梦见在战争中被士兵的刺刀刺穿后突然醒来。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由玩偶扮演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战争问题。早期定格动画的主题大多是寓言和童话故事,他们惯用的就是将儿童梦想和动画图像结合在一起,也成为是早期黏土定格动画的一大亮点。
在早期定格动画中,黏土定格动画的早期研究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即使动画师们都努力地掌握这种动画技术,并在改进偶形道具和拍摄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定格动画的低产量和大量的制作时间和成本,导致这一门艺术无法融入像2D手绘动画工厂式大规模生产,因此在资金和规模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对黏土定格动画的研究进展也非常缓慢。直到1912年俄国的斯达列维奇拍摄的《青蛙的皇帝梦》《家鼠与田鼠》《黄莺》和《蝴蝶女王》等大量木偶片的出现,才大大完善了木偶片的技术[7]。
在此期间,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入侵中国。在这种传统工艺品遭到破坏的时代,劳动人民仍然喜欢民间泥塑,当地的色彩和民族风格依旧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泥塑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更细致的精神寄托,并显示出强大的动力。外国黏土造型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往往简单,注重实用功能,克服以前只重视审美和片面的装饰效果,并开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有关黏土造型的嬗变的文章
早期的黏土动画制作中,黏土是主要的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制作。1915年,《失落的环节》——威尔斯·奥布莱恩导演的第一部黏土动画短片成功问世。《金刚》的出现震惊四座,它成功地让人们了解到定格技术的独特魅力,引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师、艺术家们师投入到了黏土定格动画的拍摄创作当中,广大群众也对这门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威尔斯·奥布莱恩可以说是黏土定格动画的开山鼻祖。......
2023-08-16
泥塑作品的流传对我国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能够让我们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一定的探索。在这些出土的文物当中,有的是用手进行捏造的,有的是用模具进行制作。而西汉出土的兵马俑则不太相同,每个兵马俑,他的形体大约只有50cm左右,但姿态非常灵活,比例也是比较适度的。在西汉兵马俑的特点主要是他并不强调对真人真物的完美复刻,而是强调神韵的存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后泥塑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2023-08-16
无论是光、透视还是焦点的使用,在黏土动画当中都对角色进行了很好的体现。黏土动画是一个创造“生活”的游戏。黏土动画的独特写实性和空间性,使其具有其他动画形式无可比拟的魅力。黏土动画中角色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是会根据剧情和动画的需要进行匹配的。黏土动画就像是真实电影和动画电影之间的另一种电影艺术。在对黏土动画的角色进行各种动作和神态的安排时,会尽量进行缩减。......
2023-08-16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我们会更乐于帮助他人,展现我们的爱心。通过观察每个人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的心理行为方式,我们发现无论一个人平时的心理状态是多么的坚硬、自私,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都愿意帮助他人,展现出热心助人的一面。与此同时,在紧张的生活环境之下,能够让自己得到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娱乐需求心理常常受社会环境、民族文化习惯、地区消费意识,以及消费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023-08-16
黏土动画电影素材的场景已经达到了与人们生活经验的高度一致性,而且电影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图2-30图2-311956年,阿特·克洛基创作的黏土动画《冈比的月球之旅》中“冈比”形象的伴随了美国几代人的成长。在1973年其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威尔·文顿和鲍勃在文顿家里的地下室里,开始研究黏土动画的各种可能性。《星期一闭馆》为后来黏土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3-08-16
不可避免的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与深远持久的历史对中国黏土动画有着深远的影响。黏土形式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但是在当下情形利用动画技术与黏土充分结合,将两者完美融合才是最佳的选择。......
2023-08-16
自工作室成立至今,团队成员致力于黏土动画的探索与实验,至今已完成多部黏土动画长片、系列片、广告片的制作和拍摄。像《小兔子米菲》这部黏土动画,用色简单,角色形象都是圆圆的,特别惹人喜欢。由成都民间艺术家的原创作品——采用200多个黏土和软陶结合的泥人——中国第一部3D黏土动画《香蛋的故事》历时五年时间诞生了。......
2023-08-16
返璞归真俨然成为一种大众追求,黏土造型将借助新型技术和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新兴的网络技术社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习惯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受众需求的变化是催生黏土造型多样化的重要原因。每一位热爱动画的人都可以通过“逐格拍摄法”进行拍摄,也可以通过简单又便宜的方式体会到亲身制作黏土造型以及黏土动画的快感,这无疑是将动画还原大众化这一本质面貌[2]。......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