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班主任座位编排误区与对策

班主任座位编排误区与对策

【摘要】:本文拟对中小学班主任编排学生座位的误区做出简要分析,在科学编排座位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编排方式,最优发挥各种座位模式组合对教学及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部分班主任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而是将座位截然分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性。因此,要保证学生座位整体上的绝对变动和相对稳定。

【作者】蒋波

合理设计和编排学生座位,对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优化学生整体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中小学班主任编排学生座位的误区做出简要分析,在科学编排座位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编排方式,最优发挥各种座位模式组合对教学及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编排座位的误区

1.分裂式。部分班主任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而是将座位截然分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如下。

①男女分开:有的班主任认为女生文静而男生好动,男女生混排不便于管理。有的班主任害怕男女生混排会给某些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易导致早恋。于是,他们将男女生分开,或分为前后两块,或分为左右两边。但是,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单一性别的人在一起,而与异性隔绝,不仅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影响,而且还会形成智力、情感及个性发展上的障碍。而且,“男女分而治之”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男女生过分隔离会使学生产生“禁果逆反心理”,会使他们对异性产生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吸引力。

②优差分开:有的班主任将优生集中安排到教室前部的有效控制区域,将后进生安排到教室后部及边缘区域。这就使得优生有较多的课堂学习参与机会,能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位于教室边缘地带的后进生则经常处于教师课堂监控的有效范围之外,较少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课堂参与机会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会更加严重,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

③动静分开:有的班主任将习性相同或相近的学生排在一起,将外向、好动的学生与内向、好静的学生分开,而不考虑学生的个性互补与搭配。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定身法。有的班主任从学生一入学就用“自然排座法”排定了座位,几年不动。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明显存在如下缺点。第一,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坐于两边的学生易形成斜视和颈椎、脊柱扭曲,部分“假性近视”的学生易发展为“真性近视”。第二,有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长期固定于某一座位,教师讲课站立位置的习惯性、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差异性等会遮挡一部分学生的视线,影响他们接受知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有些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品德表现与学习成绩,用座次来奖惩学生,设立“优、后进生专座”、“讲台直辖区”、“后排自治区”、“边缘冷落区”等。

这样做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不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会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会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会恶化师生关系。

3.随意性。编排座位的随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有的班主任根据师生关系和教师个人的情绪随意地编排、调整学生的座位;二是学生方面,他们挑选座位不是为了学习上的合作,而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情感交往的需要。这样做易使学生形成小帮派、小团体,产生不良影响。

4.多动式。有些班主任为了体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一学期数次变换全体学生的座位。尽管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交往面和信息交流面,但是“劳民伤财”,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不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要保证学生座位整体上的绝对变动和相对稳定。

二、编排座位的原则

(一)改善学习环境

班主任编排座位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要遵循生理学、心理学、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合理编排和调整,使学习环境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促进身心健康

编排学生座位应注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避免因座位编排的“固定化”而造成学生眼睛斜视、近视,颈椎、脊柱扭曲。要避免不科学的编排方式给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伤害。

(三)优化整体素质

座位编排方式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学生的不同组合,会构成不同的心理场。座位编排要注意男女生、优生与后进生、学生干群、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之间的协调与搭配,从而形成前进方向、发展水平和努力程度各异的群体心理发展动力。

(四)及时个别调整

在编排好学生座位之后,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应及时予以个别调整,尽量给予照顾。

三、编排座位的方法

班主任编排学生座位要从宏观上面向全体学生,中观上关注同桌学生,微观上照顾个别学生。

(一)宏观层次——面向全体学生

1.合理分组法:编排座位应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互助合作。有关教育研究表明,由具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组织成的学习小组最有潜力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合理分组应将小组内的各个独立要素——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之间应互相进行知识信息、情感的交流,应与教师、其他小组成员不断地进行同样的交换,使小组这一子系统产生最佳效应,从而实现班级这个大系统的教育教学的最佳效应。因此,可将全班划分为若干个由4~6名异质学生,即性别、学习成绩、个性等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应注意将学生干部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使各个小组都有骨干学生与核心成员,同时应保证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

2.整体流动法:学生座位编好后,除了特殊情况下的个别调整外,还要定期进行整体流动,以全面调整学生的视听方位,扩大学生的交往面。①横向移动法:让同桌学生的座位作左、中、右水平移动。②纵向移动法:在前后排的学生身高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可让同桌学生的座位作前后垂直移动。③同桌互换法:定期让同桌的学生互换座位。

(二)中观层次——关注同桌学生

同桌学生具有距离近、接触时间长、交往频率高等特点。如果同桌学生搭配较好,他们之间容易相互了解,建立友谊,有利于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与管理。但是,如果搭配不当,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同桌学生的编排方式举例如下:

1.男女生搭配法:即把男生和女生搭配编排,使其成为同桌。其好处有:①男女生的心理差异,可以使其心理互补。他们互相学习异性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满足相互间交流的需要,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产生“异性效应”。②男女生同桌而坐,其交往活动的频率比同性学生要低的多。他们之间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有利于减少干扰,制止违纪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

2.优生与后进生搭配法:即把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与相对较差的学生编为同桌,形成“结对”关系,加强“转差”。班主任应明确他们的帮带关系和责任义务,加强指导和检查,以防止优生的“滑坡”和优生与后进生的进一步分化。

3.个性搭配法:编排同桌座位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注意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搭配,使其能够互补、互助,发现和矫正个性上的缺点,促进心理健康。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将气质类型极端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即不能将两个同为胆汁质或同为抑郁质的学生,或者两个分别为胆汁质、抑郁质的学生安排为同桌,因为这样不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三)微观层次——照顾个别学生

1.特殊照顾法:对眼睛近视、听力较弱的学生,可适当向前调整;对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学生,可安排在进出方便的地方;对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的学生,可另行搭配;对位于前排的身高增长较快的学生,可向后调整,反之则往前调整。

2.控制管理法:将经常破坏课堂纪律、难于管理的学生安排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范围内,将学习基础差、成绩不佳的学生及时调整到教室内的“活动区”,同时给他们搭配学习较好的同桌,这样的座位安排可以造成他们良好的心理效应,使他们感到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还在热情地帮助他们,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作者简介】蒋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