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酒后真言:一个微醺的饮者说出的心里话

酒后真言:一个微醺的饮者说出的心里话

【摘要】:常说“酒后吐真言”,这种节骨眼儿上说出的话,每每都是“掏心窝子”的,翻箱倒柜,人们把平日里不直说、不便说、不敢说的话,这工夫可以一股脑儿倒出来。可能语无伦次,但多为真言。今天,我们是不赞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谈论国家机密,讲什么不当讲的话,但听几句酒后的真言,却比听那些冠冕堂皇的假话、空话、只讲这一面不讲另一面的偏话、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坏话……

张志民

上过几次当之后,便也“上当学乖”,逼出一种习惯,听人说话,我从不轻易表态。

去秋,接祖光先生约稿信,要我为他主编的《解忧集》写篇谈酒的小文,我因不会饮酒,一向与酒无缘,缺少对酒的体味,难以为文,只好复信给他,请求“作罢”。日前,在一家报刊的座谈会上,我俩恰好同桌,谈及此事,再次说明我没交稿的原因,他说:“不会饮酒的人写酒,更为难得,你还是写一篇,在此集中可别具一格。”得到这样的优惠,我就再没“还价”的余地了。

我不会喝酒,许多朋友都知道,那么,“不会喝”是我的长处,还是我的短处呢?听到的议论,各有各的说法,有人夸我:“几十年道路坎坷,硬没沾上这个嗜好,不简单,有志气,好饮伤身啊!”有人劝我:“烟,应该戒掉,那东西百害无益。酒,还是多少来一点,活血脉,提精神,李白‘斗酒诗百篇’,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有的批评我:“你这个人,活得也太乏味了,吃、喝、玩、乐,你少了四分之一,算不上个‘完人’啊!再不补课就来不及了……”

所有的玩笑,都随着时间过去了,但酒,我至今仍还是不会喝,因为不会喝,便缺少了对酒的知识,对酒的兴趣。我说不出中国有几大名酒,世界上有什么关于酒的传说、轶事,偶有朋友送瓶酒来,并向我介绍着此酒是如何的名贵,但从我这位酒盲的表情中,他得不到应有的反馈,甚至会猜想到,即便我收下来,也是会很快便转送别人的。

由于我自己不会喝,家里人也不大懂得怎样以酒待客,连套像样的酒具都没有,几只配不成对儿的酒盅,常是东一只西一只丢在碗橱里。遇有来客留饭,只好犄角旮旯乱找,急得满头大汗,如此举动本已有损于待客的氛围,更加尴尬的是不能陪酒对饮,只好看着对方独酌,我自己坐在一边吸烟。这种场面,简直像唱歌没有伴奏一样的大煞风景。

如此说来,不会喝酒,实在是我的一个短处。

不过,我自己虽然不会喝,对于那种热热闹闹的喝酒的场面,还是很愿意“光临”的,觉得在那种时刻里,大家都丢掉平日的那许多客套,丢掉那许多不必要的礼仪,外衣一脱,开怀痛饮,形式越随便,心情越舒朗,几杯酒下肚,话越说越多,肺腑味儿越浓,每个人也越加露出自己的本相,快乐和忧愁,欣慰和激愤,种种心情,都渐显于形,表现在脸上。常说“酒后吐真言”,这种节骨眼儿上说出的话,每每都是“掏心窝子”的,翻箱倒柜,人们把平日里不直说、不便说、不敢说的话,这工夫可以一股脑儿倒出来。

这种“倒出来”的话,往往都是开门见山,直出直入,不加任何修饰词的真言。真则精贵,话,可能不多,但却针针见血,能让人牢牢记住。

多年来,我每年都出去走走,所到之处,长话、短话、真话、假话、官场话、民间话、牢骚话、气头话、言过其实的话、实事求是的话……什么话都听过。文人天真,常常上当,但话听多了,上过几次当之后,便也“上当学乖”,逼出一种习惯,听人说话,我从不轻易表态,你说你的,我听我的,你的一面之词是否可信,我还要经过一番验证。

有次,去某水果产地采访,上任刚满一年的党委书记,把我视作“上方来人”,让秘书准备好各种数字、表格,召集本场的有关领导,说本场仅在一年之内,便“跃”上去了,打了个“翻身仗”,经济收入增加了百分之多少!有多少户职工买了什么“机”!增加了多少存款……如此等等,总之是说明,自他上任以来,本场的面貌,顿然改观,尤其强调的是:这一切,都仅在“一年之内”。

书记说罢,虽有个别人应声捧场,但多数人没有吭声,态度冷淡。我感到事情蹊跷,书记所谈的情况,是否有走样、失真之处?正苦于得不到答案,当晚宴会间,人们多吃了几杯酒,话,便越出了常轨,越说越深了。已改做工会工作的前任书记,三杯下肚,话匣子拉开了,手拿着半杯酒,对现任书记问道:

“咱们场翻身了。这身,是怎么翻的呀?”

“当然是靠党的政策,开放改革,把经济搞活嘛……”现任书记说。

“这我知道,我是问你,靠什么大宗经济收入?”

“靠苹果,今年大丰收!”

“这也没错,全场都知道!就像知道你来场才仅仅一年。我是问,果树没学过‘速成法’,今年挂果儿的树,是哪一年栽的啊……”

看得出,这位工会主席动起了“真刀真枪”,句句逼人,党委书记被问得面红耳赤,无言答对。这使我不能不对他所汇报的情况,打出应打的折扣,并为敢于当众揭他疮疤的人,怀起种种忧心……

作为一个旁听者,我认为,工会主席的话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当年的果树,不可能当年结果,经济收入的增加,既然主要来自果产,其生产过程就决不是“仅仅一年”。新书记把功劳都记在自己的账上,别人有意见,憋在心里,不便讲或是不敢讲,只有在多喝了几杯之后,这心底的积怨,才有了发泄的勇气,正如当年被发配流徙的宋公明在浔阳楼上,倘不是多吃了几杯酒,“不觉沉醉”“狂荡起来”,也不会在此时此刻写下那“他年若有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吐出内心的真言。

酒,作为含乙醇的一种饮料,它可以降低大脑神经的抑制能力,喝得稍多一点,便容易使人的言谈失去克制,这种情况下,话越说越随便,一些久埋在心底的话语,也可脱口而出。可能语无伦次,但多为真言。大约正是因为这层缘故,历史上才会有“酒不言公”的格言,怕因说话触犯了什么忌讳而获罪。今天,我们是不赞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谈论国家机密,讲什么不当讲的话,但听几句酒后的真言,却比听那些冠冕堂皇的假话、空话、只讲这一面不讲另一面的偏话、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坏话……要有兴趣得多。

一九八八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