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时代责任:福建绿家园环保公益诉讼成功案例集

时代责任:福建绿家园环保公益诉讼成功案例集

【摘要】:然而,虽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施行至今,各地社会组织和检察院发起的案件已达数千起,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认知仍相当有限。几年来,福建绿家园以原告身份发起了十余起环境公益诉讼,这些诉讼有些依托于他们坚持多年的一线环境调查基础,也包括在畜禽养殖污染领域的持续追踪,还有在绿色金融司法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成果。本书呈现的六个案例,正是福建绿家园环保法律行动的代表作。

今年年初,我收到佳瑜的一封邮件,她希望组织撰写一本绿家园环境公益诉讼案例集。作为她的同行和朋友,我感到很兴奋,因为这样的想法正当其时。

随着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环境公益诉讼逐渐成为中国环境保护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得到了生态环境、司法、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人士的关注。然而,虽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施行至今,各地社会组织和检察院发起的案件已达数千起,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认知仍相当有限。因此,如何在专业基础上向更多人讲好公益诉讼故事,是当前紧迫且重要的社会需求。

福建绿家园是中国最活跃的环境公益组织之一,成立二十多年来,他们一直扎根生态环境保护一线,用行动提升公众环保的专业性, 用法律捍卫环境底线。几年来,福建绿家园以原告身份发起了十余起环境公益诉讼,这些诉讼有些依托于他们坚持多年的一线环境调查基础,也包括在畜禽养殖污染领域的持续追踪,还有在绿色金融司法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成果。他们不仅守护着福建的城乡山川,而且也在为中国环境法治事业持续添砖加瓦。

本书呈现的六个案例,正是福建绿家园环保法律行动的代表作。 我们能从中看到被媒体广为报道的新《环境保护法》公益诉讼第一案——“南平生态破坏案”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故事,也能了解具有突破性质的绿色金融第一案——“襄大农牧案”审理过程中的一波三折;既可以感受到每起案件关联的生态环境真实境遇,也可以窥见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策略选择。虽然案例不多,但每一个都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和扎实的事实材料。

邓佳瑜作为福建绿家园的年轻一辈行动者,担当起推动本书编写的责任,在各路志愿者和专业人士的齐心协力下,这本书从最初的想法成为如今的现实。这个颇为不易的过程也体现了佳瑜身上的几个特点:专注、热爱、乐于学习、富有韧性。她和福建绿家园的法律团队正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未来可期。

北美环境法学者奥利弗 · A. 霍克(Oliver A. Houck)曾出版过一本名为《重夺伊甸园》(Taking Back Eden)的环境诉讼案例集,用一个个鲜活且深刻的真实案件故事,向人们展示各国环境法律工作者如何用诉讼改变世界,也全面树立了每一起官司背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要素,兼具学术价值和公众影响力。

希望这本案例集也能让更多人看到环境法治进程中真实的挑战和行动的价值。

是为序。

张伯驹

自然之友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