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职守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职责的勤政性原则,侵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玩忽职守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但根据玩忽职守罪的本质特征可知,本罪侵犯的两个客体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职责的勤政性原则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是主要客体,国家和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是次要客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违反职责都要受到刑法处罚,更不是都要以玩忽职守罪来定罪处罚。......
2023-08-15
关于滥用职权罪的客体,理论界上存在着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滥用职权罪侵害的是简单客体——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而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不过是滥用职权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客观表现形式。而有学者认为滥用职权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而且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利益。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是指实现国家基本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滥用职权罪作为渎职犯罪的一种,必然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正当性。同时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结果犯罪,必须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才能构成本罪。也就是说,虽然只要行为人一实施滥用职权的行为就侵犯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但是这种行为并不必然构成滥用职权罪,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成本罪。因此现在理论界的通说是认为滥用职权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而且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利益。
滥用职权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但根据滥用职权罪的本质特征可知,本罪侵犯的两个客体中,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是主要客体,国家和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是次要客体。同时,滥用职权罪侵犯的次要客体中既可能是其中的数种,也可以是其中的一种,即不是必然的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公共财产安全等客体中的每一种。
有关消防领域刑事犯罪概论的文章
玩忽职守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职责的勤政性原则,侵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玩忽职守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但根据玩忽职守罪的本质特征可知,本罪侵犯的两个客体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职责的勤政性原则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是主要客体,国家和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是次要客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违反职责都要受到刑法处罚,更不是都要以玩忽职守罪来定罪处罚。......
2023-08-15
所以,我国刑法规定的滥用职权罪的主观形式也只能是一种罪过形式。1997年《刑法》修正时,正是考虑到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在主观方面存在的显著区别,才单独规定滥用职权罪的。因此,将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理解为故意是符合立法原意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023-08-15
关于发明的社会影响,吉尔菲兰客观地分析了这一话题的研究难度和实质。最后,如何理解发明的影响的内涵。吉尔菲兰细致地解释了一个发明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理解,假如A的产生影响了B,意思就是只要A出现,B必然随后出现;假如A不出现,那么B也就不会产生。在这种定义和假设下,发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2023-11-27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加的罪名。随着司法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大,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案件呈现出来。......
2023-08-15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可见要从以下方面分析滥用职权罪的客观方面特征。......
2023-08-15
奥格本对于发明预测的兴趣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于发明的社会影响的预测。奥格本并不是对发明本身进行预测,而是预测发明的社会影响。但是,奥格本后来也承认这些列表不过是发明的社会影响的趋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发展的趋势。在研究如何预测发明的社会影响的过程中,奥格本广泛地使用了统计方法。......
2023-11-27
滥用职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都不能成为滥用职权罪的主体。而如果刑法没有对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某种滥用职权行为做出具体规定,也就不能定罪处罚。......
2023-08-15
爆炸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物或人身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爆炸罪的成立并不要求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实际后果。一天,他将女友骗至矿工住宅地下面的一个山坡处,企图以爆炸炸药来要挟其女友和他复合,最终因为女友的苦苦哀求,李某放弃行为。这个行为中,李某虽然企图使用爆炸手段伤害女友,但是从他实施行为的地点环境看,行为并不会危害到公共安全,所以李某的行为不能定爆炸罪。......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