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两节论述,明确了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有利于正确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林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请求依法判处。本案应定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还是无罪是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从上述法院、检察机关以及辩护方的意见可以看出,危险物品肇事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是正确认定本罪的关键所在。......
2023-08-15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罪的犯罪对象是特定的,即能够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物品,它包括:①爆炸性物品,是指受到火源、摩擦、撞击、振动等影响后,会在瞬间发生爆炸的物品,如雷管、导火线、导爆管、非电导爆系统等各种起爆器材,雷汞、雷银、三硝基间苯二酚铅等各种起爆药,硝基化合物类炸药、硝基胺类炸药、硝酸类炸药、高能混合炸药、爆破剂等各类炸药,以及烟火剂、民用信号弹、烟花爆竹等。②易燃性物品,主要是指化学易燃物品,如汽油、酒精、液化气、煤气、氢气、胶片以及其他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等。③放射性物品,是指通过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射线,人接受大量的放射物质,会引起放射性损伤,甚至死亡的物质,如镭、铀、钴等放射性化学元素。④毒害性物品,是指只要小剂量进入人体后就能对人体的生理功能造成暂时或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的物质,如甲胺磷、磷化铝、砒霜、五氯酚、氯化钾、氰化钠、氧化乐果、敌敌畏、敌百虫等。⑤腐蚀性物品,是指对人体、物质等有腐蚀性作用的物质,如硫酸、盐酸、硝酸等。
爆炸物、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们可以造福人类,事实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用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爆炸性物品广泛用于筑路、采矿、军工事业;易燃性物品多用于交通和能源方面,放射性物品可用于发电和医疗卫生事业;毒害性物品广泛用于农业、林业杀虫,腐蚀性物品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上述危险物品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阔,用途也将更加多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危险物品本身所固有的危险属性,如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稍有不慎,便极为容易发生重大事故,损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因此,本条规定,对于违反危害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点是本罪与过失致人死亡、过失伤害罪等侵犯人身权利犯罪区别的关键所在。行为人在生产、制造、储存和运输爆炸物及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时,由于过失造成了损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后果,是按照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定罪,还是按照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关键就在于要看行为人的行为是针对某个个人,还是危害到了公共安全,也就是说要看行为人的行为侵害的客体,如果仅仅危害到某个特定对象的人身安全,并且造成了重伤或死亡的后果,那就应该定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仅危害到个人的人身安全,还危害到了公共安全,那就要定为危险物品肇 事罪。
有关消防领域刑事犯罪概论的文章
根据前两节论述,明确了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有利于正确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林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请求依法判处。本案应定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还是无罪是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从上述法院、检察机关以及辩护方的意见可以看出,危险物品肇事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是正确认定本罪的关键所在。......
2023-08-15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在现实发生的多起恶性火灾中,很多就是行为人在运输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重大后果。本案中,被告人就是在运输易燃性物质的过程中,违反有关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事故,对其应当定危险物品肇事罪。......
2023-08-15
危险物品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这一客观特征时,必须严格依照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才能做出正确的认定。......
2023-08-15
过失爆炸罪和危险物品肇事罪都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两者在主观上和客观造成的严重后果上相同,但从构成要件上说,两种犯罪的主要区别是:首先,两者的主体不完全相同。过失爆炸罪的行为对象,法律没有特殊的限制,可以是因过失行为引起的任何爆炸物品的爆炸,而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对象,必须是法律规定的特殊危险物品。......
2023-08-15
放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我国刑法理论对放火罪的客体没有多少争议,因为在通说观点理解的危害公共安全含义中,本身就包含人身和财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刑法规定放火罪的目的是保护公共安全,并未明文限定放火罪的对象只能是公共财产或他人的财物。因而,对王某的行为应以放火罪论处。......
2023-08-15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的特征。个别情况下法律将时间、地点规定为犯罪的特殊要件,在这种情况下,对时间、地点以及手段的认识也是故意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至于故意犯罪的认识要素是仅包括违法性认识,或者仅包括社会危害性认识,还是必须两者兼有?......
2023-08-15
玩忽职守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职责的勤政性原则,侵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玩忽职守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但根据玩忽职守罪的本质特征可知,本罪侵犯的两个客体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职责的勤政性原则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是主要客体,国家和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是次要客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违反职责都要受到刑法处罚,更不是都要以玩忽职守罪来定罪处罚。......
2023-0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两部刑法都对故意犯罪的概念做了同样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故意犯罪中,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就是危害结果的发生。由此可见,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还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则只能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