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火罪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引起火灾发生,并且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失火罪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条件:1. 行为人必须有失火行为行为人用火不当,引起公私财产燃烧。行为人的吸烟行为与火灾没有因果关系,缺乏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而对王某不能以失火罪论处。因此,应当构成失火罪。......
2023-08-15
失火罪是与放火罪相对应的过失犯罪。我国刑法理论上,对于失火罪概念的表述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尽管在表述上有些出入。关于失火罪的概念主要以下几种观点:①失火罪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②失火罪是指由于过失行为引起火灾,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③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④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⑤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从上述几种概念的表述来看,它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因而,笔者认为,所谓失火罪就是指因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失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中比较突出的罪刑之一,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由于过失行为引起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数量之多、数额之大,与我国社会生产日益现代化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正比例关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在行政管理层面,特别是基层管理层面,防止火灾发生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国民在生活以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火灾的防范意识也相对薄弱,成为一个时期以来火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对放火、决水等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罚和过失犯罪作为单独条款规定,最早见于1957年6月28日的刑法草案第22稿,以前的历次刑法草案都没有专门规定。刑法草案第22稿对放火、决水行为的规定比较烦琐,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了失火罪。基于第22稿的规定过于烦琐,1963年刑法草案第33稿,对于第22稿中放火、决水行为进行了删除、合并,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放火、决水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罚以及失火、过失决水的处罚规定,这是刑法制定过程中第一次将放火、决水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罚和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规定在同一个条文中。1979年《刑法》的制定基本上参照了第33稿。1997年《刑法》对1979年《刑法》规定的失火罪没有做出变更。
多数国家的刑法只规定了单一的失火罪,而在日本刑法中,对失火罪的规定比较详尽,《日本刑法》第116条规定:“由于失火,烧损了第108条所规定的物或者系他人所有的第109条规定的物的人,处五十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由于失火,烧损了第109条规定的物、系自己所有的或者第110条规定的物,由此使产生了公共危险的人,亦同。”《日本刑法》第117条规定:“第116条的行为是由于懈怠了业务上必要的注意义务(业务上失火罪),或者由于重大的过失时(重过失失火罪),处三年以下的禁锢或者一百五十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总体来说,其立法的规定包括使爆裂物爆炸罪、业务上失火罪、重过失失火罪等,正是因为其使爆裂物爆炸罪、业务上失火罪、重过失失火罪等与失火罪是属种关系,其失火罪的罪名涉及的范围很显然并没有局限。换言之,只要是因为过失而引起火灾发生的,都可能成立包括在失火罪罪名之中。这一点与我国刑法规定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我国刑法中,对于特别领域中的责任事故包括引发火灾构成犯罪的一般都有具体的规定,从立法精神上说,笔者认为这种特别规定的责任事故犯罪不包括《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失 火罪。
如何正确地认定失火罪,困难并不在于是否因为过失行为引起火灾发生以及是否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而在于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失火罪的立法精神,准确地确定失火罪发生的领域,正确地处罚失火犯罪行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众多的事故都可以表现为因过失而引起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在日本刑法理论上,基本上达成共识是“由于不正确使用火”而烧毁建筑物或者其他物品,发生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危险。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的失火罪的立法精神在于:处罚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与违反特别的业务活动必须遵守的注意义务无关,不注意用火安全而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况。所以,对日常生活中以及与违反特别的业务活动必须遵守的注意义务无关的过失造成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不能以失火罪论处。因此,只要法律另有规定的,就应当以相应的犯罪论处,不构成失火罪。
有关消防领域刑事犯罪概论的文章
失火罪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引起火灾发生,并且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失火罪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条件:1. 行为人必须有失火行为行为人用火不当,引起公私财产燃烧。行为人的吸烟行为与火灾没有因果关系,缺乏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而对王某不能以失火罪论处。因此,应当构成失火罪。......
2023-08-15
过失爆炸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的行为。以不作为方式完成的,过失爆炸罪,行为人必须负有特定的义务。如果爆炸不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引起的,而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其他不能预见、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则不成立过失爆炸罪。......
2023-08-15
放火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放火,即用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放火,也称纵火,是指使用各种导火材料,点燃目的物,或者利用既存的火种,引起公私财物的燃烧,制造火灾的行为。在这三个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及时将火种撤离或者扑灭,目的物仍可以独立继续燃烧,放火行为就被视为实行终了。至于目的物在脱离导火材料后是否能够继续燃烧,并不影响对已经着手的认定。......
2023-08-15
两种犯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公共安全,在主观方面都表现为对失火事故引起的严重后果的过失心理态度,都以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失火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由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特定的消除火灾隐患的义务。失火罪的严重危害后果是由行为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用火不慎引起的。......
2023-08-15
滥用职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都不能成为滥用职权罪的主体。而如果刑法没有对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某种滥用职权行为做出具体规定,也就不能定罪处罚。......
2023-08-15
在前面论述爆炸罪的构成特征时,已经将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等的竞合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爆炸罪还可能和其他犯罪发生竞合情况而不易定罪量刑。这种情况下,爆炸罪是和盗窃罪的预备犯或者中止犯发生竞合。甲的行为就是爆炸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竞合。以爆炸方式故意杀死特定个人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不以本罪论处。......
2023-08-15
基于此,为了引导人们正确用火,防止人为的火灾的发生,中外刑法都毫不例外地规定了放火罪。从各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对放火罪立法上和性质上的归纳,却不完全相同。1997年《刑法》修正,仍然保持了1979年《刑法》关于放火罪的立法体例——公共危险制,即把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和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放火行为均规定为放火罪。......
2023-08-15
过失爆炸罪与爆炸罪都是以爆炸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过失爆炸罪是出于过失,而爆炸罪是由故意构成,这点是过失爆炸罪和爆炸罪的首要区别。再次,主体要件的责任年龄不同,爆炸罪行为人年满14周岁就可以负刑事责任,过失爆炸罪行为人年满16周岁才能负刑事责任。此外,如果由于过失而引起爆炸后果的危险本来能够及时补救或者消除,但故意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放任爆炸后果的发生,就应当构成爆炸罪,而不是过失爆炸罪。......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