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和师生交往观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和师生交往观

【摘要】:为此,师生交往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树立先进的师生交往观点。(三)坚持师生交往内容开放观思想政治教师要以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交往内容。完善政治选修课程体系,提高并保证国家选修课程开设率,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围绕经济、政治、哲学、文化核心课程延伸教学内容。教师要改变单一的交往方式,构建多元化师生交往网络。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应当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依据政治新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要求在师生交往的各个环节树立新的观点,使交往活动符合科学、理性、教学活动要求。为此,师生交往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树立先进的师生交往观点。

(一)坚持师生交往地位平等观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9条就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既要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反对体罚伤害学生等交往方式,又要在交往目标上尊重学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确定对应的教育环境,以促使不同学生获得差异性发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权威,而是在学习活动中起组织、指导作用。

(二)坚持师生交往目标多维观

目前,政治教学在交往目标上仍然以获取考试能力为主,这需要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要改变交往以结果性目标为主而忽视过程性目标的错误观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需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交往中更多地融入精神的相通、情感交流和人格的相互影响;在交往中传递生命体验,分享成长智慧,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

(三)坚持师生交往内容开放观

思想政治教师要以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交往内容。完善政治选修课程体系,提高并保证国家选修课程开设率,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围绕经济、政治、哲学文化核心课程延伸教学内容。以高中为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政治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构成,师生交往既要学习四门必修课程,又要扩展到《走近经济学》《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等六门选修以及思想政治类的校本课程。

(四)坚持师生交往方式多元观

目前,思想政治教学普遍存在的交往方式是教师讲授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改变单一的交往方式,构建多元化师生交往网络。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要求交往方式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综合利用言语交往、情感交往、价值交往、活动交往、知识交往等多种交往方式。作为课堂延伸,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党团活动、实践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