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思政课堂师生交往类型及实施策略

中学思政课堂师生交往类型及实施策略

【摘要】:课堂交往是按照教育部规范化要求设置思想政治课课时,在规定课时内进行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活动。面对面交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交往方式,在实现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情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的非课程交往是指不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为目的而进行的师生交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类型众多。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本部分只列举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学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种类型。

(一)课堂交往和课外交往

以思想政治课课堂为限,可以将师生交往划分为课堂交往和课外交往。

课堂交往是按照教育部规范化要求设置思想政治课课时,在规定课时内进行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活动。课堂交往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时限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就规定教学内容,设计师生交往活动,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课外交往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的课时之外进行的各种交往活动。例如,合作备课、回答疑问、心理辅导、艺体活动等。课外交往是对课堂交往的延伸和扩展,有利于知识落实、情感沟通、学情调查。

(二)面对面交往和媒介交往

根据师生交往的空间和时间,可以分为面对面交往和媒介交往。

面对面交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处于同样的空间中,面对面交往双方既可以通过双方的语言和行为获得知识和能力,还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情绪等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对面交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交往方式,在实现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情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面交往空间的区域化建构实际上为“前台”和“后台”。常见的面对面交往有教室和办公室等场所进行的常规教学活动,教室是师生交往的“前台”,办公室是师生交往的“后台”。

媒介交往是人们借助写信(纸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媒介进行交往的方式,是对“面对面交往”的必要补充。其中,网络在现代传媒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因而网络交往成为媒介交往中的新型方式。网络交往是以微信、QQ、MSN、EMAIL、校内网为平台进行沟通、分享的一种新兴的交往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共享性。随着网络的发展,代表新兴力量的学生成了网络交往的主力军,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到网络交往中。网络交往平台具有较强的社会历史性,平台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最早的是电子邮箱,随后是QQ、QQ班级群、QQ空间、MSN、微信、微信群,新兴的网络交往平台是校内网。而教师随着学生的更替也必须更新自己的交往方式。目前,如何用网络交往加强思想政治教学,有待于每个政治教师的实践,积极创建参加微信班级群、QQ班级群、FETION班级群等。

(三)知识型交往、潜能型交往、人格型交往

苏春景将课堂教学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以通过教材掌握学科知识为本位的知识型交往、以通过生活开发潜能为本位的潜能型交往、以通过心灵塑造人格为本位的人格型交往。

知识型交往是以获得思想政治课的经济生活知识、政治生活知识、文化生活知识、哲学生活知识为目标进行的交往活动。例如,课堂知识问答、师生分析题目、课后答疑等。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可以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行、政治结构与运行、文化构成等知识。

潜能型交往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以获得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师生交往活动。例如,通过师生模拟活动获得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的实际操作和参与能力。由于政治课是人文类课程中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学科,是学生获得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的间接经验和能力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与学生的互动交往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人格型交往是指传播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而进行的师生交往活动。人格型交往是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往。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需要知行合一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所以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本身不仅仅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宣讲者”,更重要的是政治教师要身正为范,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示范者”,道德与现实在政治教师的生活中要达到统一。例如,师生共同组织的爱国主义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活动等。

(四)课程交往和非课程交往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交往既有政治学科教学的交往,又有与政治学科教学无关的交往。按照是否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为主要目标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学科教学交往和非学科教学交往。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育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任务,以思想政治学课本为中介进行的主体间交往。它包括课堂交往与部分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后交往,如课后答疑。

思想政治课的非课程交往是指不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为目的而进行的师生交往。例如,基于共同兴趣的文体活动和各种课外社团活动。非课程交往对于达成课程交往的教学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第一,良好的非课程交往是增加师生情感交流的途径,如篮球足球等交往活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帮助实现课程目标;第二,非课程交往中的社团活动,如模拟联合国活动、模拟世界贸易组织活动,可以运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