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交往的特殊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交往的特殊性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为了实现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及分目标而展开的,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具有显著不同。思想政治课师生交往内容表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从认知内容和情感信息的地位来看,其他学科的认知内容往往放在首位,情感信息处于次要地位,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课具有特殊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往往要多于其他学科。

(一)目标特殊性

教育目标表现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若干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是教育目标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最高层级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主要通过课程方案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

以高中为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确立的课程总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为了实现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及分目标而展开的,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具有显著不同。

1.在知识目标方面,与其他学科的师生交往目标显著不同。思想政治中的师生交往既获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必修模块所包含的知识,又获取《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本选修模块的知识,还有各个学校自身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知识。

2.在能力目标方面,既具有相似性,又有明显不同。总体而言,在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参与能力、辨别能力、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获取各种能力的学习内容又有明显不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综合素质。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不同。高中四册必修课程的总称为《思想政治》,通过课程名称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而其他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服从于课程的知识目标。张建文认为,从课程目标来看,思想政治课基本上是德育课。同其他学科的德育形式相比,思想政治课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思想性;第二,人文性;第三,综合性;第四,实践性。卢少军在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特殊性。尽管其他学科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都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从属于本学科的教育内容,唯有在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鲜明、最显著。

(二)内容特殊性

一般的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体现为知识授受过程,在此过程中,专业信息是师生交往的内容;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传达、心灵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情感信息构成了师生交往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师生交往内容表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特点和设计思路是一个核心、两个主体,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为主体内容。

从认知角度来看,师生交往内容具有显著个性特征。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师生交往内容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要明显增多,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做出了突出建议。课程标准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综合来看,思想政治课交往内容不同,交往内容之间的地位也不同。从认知内容和情感信息的地位来看,其他学科的认知内容往往放在首位,情感信息处于次要地位,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课具有特殊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往往要多于其他学科。

(三)矛盾特殊性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交往目标和交往内容的特殊性,导致师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矛盾。在中学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在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中,不存在知识矛盾冲突的问题。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存在三类矛盾:一为知与不知的矛盾,这与其他学科是相同的;二为教师教与学生“信与行”的矛盾,主要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存在的矛盾;三为课本与现实的矛盾,社会领域的不合理现象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例如,网络中的腐朽思想、社会上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差距等。

(四)方法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的交往目标、交往内容、交往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交往方法也有其特殊性。

在中学其他课程中要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思想政治课明显要承担主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和目标,要求在思想政治课师生交往过程中,在交往方法上要更多地采用情境体验法,创设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和专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采用价值共鸣法,产生并内化共同取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最能体现学生现实经历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思想生活,所以要求在师生交往中必须采用更能体现社会生活的方法。例如,社会实践体验法、社会调查法、针对社会现实的辩证法,这些方法在理科课程和其他文科课程中有部分体现,但都没有思想政治课课程的集中性、代表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