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情境创设对学生认知与意义建构的影响

情境创设对学生认知与意义建构的影响

【摘要】: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只有在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学生才能突破先入为主的先前概念,透过真实的教学情境,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由于真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很容易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教学情境应该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原有知识技能相适应。因为课堂上任何知识都是学生以原有认知为基础,结合外在情境的刺激,经历探究行为后所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以及原有知识与技能,创设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优生”和“后进生”的兴趣是有差别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地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风格的基础上,考虑旧有知识与待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与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使教学真正能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二)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以获取新知识。因此,情境创设要努力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当然,启发要以顺应为基础,因势利导,实现创设与顺应的统一。

(三)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潜在的动力资源,常常以问题为基础,将真实的生活和现实问题展示出来,而情境本身则通过帮助学生形成对情境意图的察觉,指引学生的活动。对于简化了的脱离真实情境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时会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真实情境。所以,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其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即使是对一些特殊内容的,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我们应尽可能把那些抽象的、纯概念性或理论性的知识还原为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学生才能突破先入为主的先前概念,透过真实的教学情境,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由于真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很容易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不能仅仅关注书本知识,更应关注生活。

(四)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同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也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在创设情境时,要让新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五)情境创设要有层次性

教学设计中一般都需要创设多个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的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脱节,又要防止步距过小缺乏挑战性。在层层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会越来越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创设情境应该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六)情境创设要有主体性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投入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应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一切活动都应从属于这个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内因,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

(七)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有差异的,因而人们对客观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有丰富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情境创设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够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