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摘要】:(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我们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二)全面把握“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不仅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当代思想品德课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我们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

以初中思想政治为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目标追求,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始终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展开,所有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特点,必须围绕促进全体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来设计。

(二)全面把握“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规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能力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保护自然和环境的能力,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以及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等;知识目标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包括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途径,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核心。“三维”目标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在目标上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环节中,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性要求。为此,教材内容的呈现要给出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交流;联系一些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给一些价值冲突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比较、选择;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锻炼;创造较大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去放飞智慧。

是否关注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不仅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当代思想品德课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德育应追求的目标。

(四)改进和完善教与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师、学科内容、方法、有关媒体等“教”方面的要素,也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等“学”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两个维度的和谐统一。要想使课程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课程理念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实施,教师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必须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设计要能体现出师生双方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潜力,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规律,满足思想道德信仰的形成条件,坚持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积极实践的统一,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终生习惯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