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的初心:为学生成果

教师的初心:为学生成果

【摘要】:基于这种认识,魏老师为学生的一般发展着想,宁肯把教学目标定得低些,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学有所得,不断体会学得知识的欢乐,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已深受其苦,但在大环境、大观念未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谈何容易,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魏老师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的气魄。

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了解研究学生是为学生服务的前提,而为学生服务,“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生)都能在发展上尽他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赞可夫语),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魏老师为学生的一般发展着想,宁肯把教学目标定得低些,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学有所得,不断体会学得知识的欢乐,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培养兴趣,因材施教是我们熟知的教育规律。但我们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学生管理上都是习惯于我讲你听、我管你服,很少静下心来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更少考虑改变自己来适应学生,这恐怕是我们的学生厌学、教学质量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若谈提高质量,我们只是用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数量的办法,而不是像魏老师那样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向科学要质量。而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其发展而分别要求,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恐怕考虑得也不多。在备课上,也表现出不为学生而为“婆婆”服务:要么照抄参考书,一抄十几、二十几页;要么拘泥于“八备”,面面俱到,无视教读课、自读课的区别,无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因而常常事倍功半。作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在思想上仍受“片追”的影响,看学校质量仍以升学率为主,而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即使目前在国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对学校质量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上也无十分明确的量化标准,难怪人们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片追”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已深受其苦,但在大环境、大观念未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谈何容易,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魏老师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