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言文]林积,南剑人。又揭其名于室曰:“某年月日,剑浦林积假馆。”到了蔡州住过的旅馆,看见了林积写下的文字,立即回头到大学访问林积。林积去了县府,把珍珠全部给了商人,县官让商人分出一半珍珠给林积。商人不能勉强,拿出几百贯钱到佛寺作大祭祀,为林积祈祷福禄。林积后来考中进士,官做到了中大夫。......
2023-08-01
原文
1·1 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4],其曲中规,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故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原文
1·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7],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8],不能十步;驽马十驾[9],功在不舍[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11],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12],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13],无昭昭之明[14];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15],鼫鼠五技而穷[16]。《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17]。其仪一兮,心如结兮[18]。”故君子结于一也。
译文
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起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骏马一跃,不能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脚。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那就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原文
1·9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9],布乎四体[20],形乎动静;端而言[21],蠕而动[22],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23],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译文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里,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原文
1·1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原文
2·1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24];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5]。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26]。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27],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因此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憎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原文
2·3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28],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29],少见曰陋。难进曰偍[30],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31]。
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作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作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作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作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作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作愚蠢。中伤贤良叫作谗毁,陷害贤良叫作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作正直。偷窃财物叫作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轻易乱说叫作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作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作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作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作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作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作鄙陋。难以进展叫作迟缓,容易忘记叫作遗漏。措施少而有条理叫作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作昏乱不明。
原文
2·9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32],其出人不远矣[33]。
译文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天天空闲、懒惰而不做事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绝不会很远的。
原文
2·11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34]。
译文
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所以违背礼法,那就是无视礼法;违背老师,那就是无视老师。不赞同老师和礼法而喜欢刚愎自用,拿他打个比方,那就好像让瞎子来辨别颜色、让聋子来分辨声音,除胡说妄为之外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嘛,就是学习礼法;那老师,就是以身作则而又重视使自己安守礼法的人。
原文
3·3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35];不能,则恭敬绌以畏事人[36]。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37];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译文
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悖理地来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来倾轧搞垮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乐意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卑贱;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不愿意告诉他什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原文
3·12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38],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译文
公正产生聪明,偏私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产生糊涂。这六种不同的做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君子要谨慎对待,禹和桀就是以此来区分的。
原文
4·7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悫者常安利[39],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40],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译文
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安危利害的一般情况是:先考虑道义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这就是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有才能而又谨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荡凶悍的人常常感到危险不安;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乐舒坦,危险不安的人常常忧愁且有危机感;快乐舒坦的人常常长寿,提心吊胆的人常常夭折: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况。
原文
5·2 古者有姑布子卿[41],今之世,梁有唐举[42],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脸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原文
5·3 故相形不如论心[43],论心不如择术[44]。形不胜心,心不胜术[45]。术正而心顺之[46],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原文
6·11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译文
相信可信的东西,是确信;怀疑可疑的东西,也是确信。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爱;鄙视不贤的人,也是仁爱。说得恰当,是明智;沉默得恰当,也是明智。所以懂得在什么场合下沉默不言等于懂得如何来说话。话说得多而合乎法度,便是圣人;话说得少而合乎法度,就是君子;话说得多但不合法度而放纵沉醉其中,即使能言善辩,也是个小人。
原文
8·8 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处穷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执重胁也[47],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之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译文
所以君子没有爵位也尊贵,没有俸禄也富裕,不辩说也被信任,不发怒也威严,处境穷困也荣耀,孤独地住着也快乐,难道不是因为那最尊贵、最富裕、最庄重、最威严的实质都聚集在这种学习之中了吗?所以说:尊贵的名声,不可能靠拉帮结派来争得,不可能靠夸耀吹牛来拥有,不可能靠权势地位来劫持,一定要真正地在这学习上下了功夫,然后才能成就。争夺名誉就会丧失名誉,谦让名誉就会得到名誉;遵循正确的原则就能积累名誉,夸耀吹牛就会落个一场空。所以君子致力于自己内在的思想修养而在外谦虚辞让,致力于自身积累德行而遵循正确的原则去处理一切。像这样,那么尊贵的名声就会像太阳月亮升起,天下人就会像雷霆那样轰轰烈烈地响应。所以说:君子即使隐居也显赫,即使卑微也荣耀,即使退让也会胜过别人。
原文
8·19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48],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49]。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5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译文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到头了。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是圣人。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保持一致,不差丝毫,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原文
9·19 水火有气而无生[51],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译文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是天下最尊贵的。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人为什么能结合成社会群体?就是因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实行?就是因为有道义。因此,根据道义确定了名分,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所以,人才能依次排列四季,管理好万事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利益,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从名分和道义中得来的。
原文
12·4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52];民者,景也[53]: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54]: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55]。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56]。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译文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身,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测定时刻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盂(;民众,就像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君主射箭,那么臣子就会套上板指。楚庄王(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身,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原文
13·8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诗》曰:“不敢暴虎[57],不敢冯河[58]。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59],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故仁者必敬人。
译文
仁德之人必定尊敬别人。(一般说来,)一个人不贤能,那就是没有德才的人。别人贤能却不去尊敬他,那就是禽兽了;别人没有德才而不去尊敬他,那就是在戏弄老虎。人如禽兽就会胡乱妄为,戏弄老虎就会十分危险,灾难就会降到他身上了。《诗》云:“不敢空手打老虎,不敢光脚把河渡。人们只知这一点,不知其他有害处。要害怕啊要小心,要像面临那深渊,要像脚踩那薄冰。”说的就是这个。所以仁德之人必定尊敬别人。
原文
13·9 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60],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61],而一可以为法则。
译文
尊敬别人有一定的原则:对贤能的人就景仰地尊敬他,对没有德才的人就畏惧地尊敬他;对贤能的人就亲切地尊敬他,对没有德才的人就疏远地尊敬他。尊敬是一样的,实际内容是两样的。至于那忠诚守信正直老实而不伤害人,那对待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这是仁德之人的本质。以忠诚守信为本体,以正直老实为纲纪,以礼义为规范,以伦理法律为原则,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原文
14·9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6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63],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64],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则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译文
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而博学并不包括在内。尊严而使人害怕,可以成为老师;年老而有威信,可以成为老师;诵读解说经典而在行动上不超越、不违犯它,可以成为老师;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阐述,可以成为老师。所以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而博学并不包括在内。水深了就会打旋,树叶落下就给树根施了肥,学生显达得利了就会想到老师。
原文
16·7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65],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66]。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67],其县日也博[68],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译文
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像这样,就常常不如那些认真办理小事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大事来得稀少,它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一切时间都荒废掉的君主就会灭亡。
原文
17·1 天行有常[69],不为尧存,不为桀亡[70]。应之以治则吉[71],应之以乱则凶。
译文
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
原文
17·7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72],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73]。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74]。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译文
上天并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取消冬季,大地并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废除宽广,君子并不因为小人的叽里呱啦就中止行动。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君子遵行那常规,而小人计较那功利。
原文
17·12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75],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76],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译文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物品之中没有什么比珍珠、宝玉更明亮的了,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灿烂的了。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挂空中,那么它们的光辉就不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那么火的光辉、水的光泽就不大;珍珠、宝玉的光彩如果不显露于外,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当作宝贝;礼义如果不在国内施行,那么功业和名声就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在于天,国家的命运在于礼义。统治人民的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喜欢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玩弄权术、坑人害人、阴暗险恶那就会彻底灭亡。
原文
19·1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77],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78],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绝不会由于物质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质绝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质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原文
19·4 礼有三本[79]: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80]。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译文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样即使部分地缺失了,也不会有安宁的人民。所以礼,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原文
20·1 夫乐者,乐也[8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8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83],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84],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译文
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音律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
原文
20·9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85]。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向方矣[86]。
译文
所以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君子把从音乐中获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人们娱乐的。金钟石磬琴瑟管箫等乐器,是用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
原文
20·10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87];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88],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译文
况且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以礼制音乐的纲领,可以总管人们的思想了。深入地触动、极大地改变人的心性,是音乐的实际情形;彰明真诚、去掉虚伪,是礼制的永恒原则。
原文
21·2 故为蔽[89]?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90];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91],此心术之公患也。
译文
什么东西会造成蒙蔽?爱好会造成蒙蔽,憎恶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开始会造成蒙蔽,只看到终了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远处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近处也会造成蒙蔽;知识广博会造成蒙蔽,知识浅陋也会造成蒙蔽;只了解古代会造成蒙蔽,只知道现在也会造成蒙蔽。大凡事物是有不同的对立面的,无不会交互造成蒙蔽,这是思想方法上一个普遍的问题啊。
原文
21·6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92]。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93]。
译文
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只看到开始、又不只看到终了,既不只看到近处、又不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只了解古代、又不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所以众多的差异与对立面就不能互相掩盖以致搞乱了条理。
原文
21·7 何谓衡?曰:道[94]。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95]。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以知[96]?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译文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人有谁想要得到自在却遵奉自己否定的东西而用它来制止自己所赞成的东西呢?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去选人,就一定会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带着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人去议论奉行道的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像这样,那还凭什么去了解奉行道的人呢?再说:心里了解了道,然后就会赞成道。赞成道,然后就能遵奉道来制止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带着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又何必担忧不能了解奉行道的人呢?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
原文
22·9 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称,妖辞不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97],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传辟者之辞[98];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
译文
谦让的礼节做到了,长幼的伦理理顺了;忌讳的话不说,奇谈怪论不出口;用仁慈的心去解说道理,用求学的心去听取意见,用公正的心去辩论是非;不因为众人的非议和赞誉而动摇,不修饰辩辞去遮掩旁人的耳目,不赠送财物去买通高贵者的权势,不喜欢传播邪说者的言辞;所以能坚持正道而不三心二意,大胆发言而不会被人强行改变观点,言语流利而不放荡胡说,崇尚公正而鄙视庸俗粗野的争论。这是士君子的辩论与解说。
原文
22·12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99]。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译文
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情感,是本性的实际内容;欲望,是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认为想要的东西可以得到从而去追求它,这是情感必不能免的现象;认为可行而去实行它,这是智慧必定会做出的打算。所以即使是卑贱的看门人,欲望也不可能去掉,因为这是本性所具有的。即使是高贵的天子,欲望也不可能全部满足。欲望即使不可能全部满足,却可以接近于全部满足;欲望即使不可能去掉,但对满足欲望的追求却是可以节制的。欲望即使不可能全部满足,追求的人还是能接近于全部满足的;欲望即使不可能去掉,但追求的东西不能得到,用心思考的人就会打算节制自己的追求。正道是这样的:进则可以接近于完全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则可以节制自己的追求,天下没有什么能及得上它。
原文
22·18 无稽之言[100],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译文
没有根据的言论,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计谋,君子对待它们是谨慎的。
原文
23·1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01]。
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原文
23·2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102],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103],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104],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原文
23·18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105],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106];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107]: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108],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译文
有上等的勇敢,有中等的勇敢,有下等的勇敢。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的勇敢。礼貌恭敬而心意谦让,重视中正诚信而看轻钱财,对于贤能的人敢于推荐而使他处于高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的勇敢。看轻自己的生命而看重钱财,不在乎闯祸而又多方解脱苟且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心愿:这是下等的勇敢。
原文
26·3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寓[109]。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110],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111]。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112],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逼者与[113]?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114]?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115]?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116]?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
译文
在这里有种东西,聚集停留时就密集地笼罩在地面之上,活动时就极高而广大无边。圆的合乎圆规画的圆,方的符合角尺画的规格。大的可和天地相并列,德行比尧、禹还敦厚慈善。小的时候比毫毛还细微而大的时候可充满寥廓的宇宙。迅速啊它们到达很远很远,分开啊它们互相追逐而返回山边,高升啊天下人就都会生活维艰。它德行敦厚而不丢弃任何人,五种色彩齐备而成为花纹。它来去昏暗,变化莫测就像天神,它进出很急,没人知道它的进出之门。天下人失去了它就会灭亡,得到了它就能生存。学生我不聪明,愿意把它陈述给先生。君子设置这些隐辞,请您猜猜它的名称。
回答说:这东西是庞大而不会被堵塞的吗?是充满寥廓的空间而不会有间隙、进入缝隙洞穴而不觉其狭窄的吗?是走得很远而且迅速但不可寄托重物的吗?是来去昏暗而不可能被固定堵塞的吗?是突然来杀伤万物而毫不迟疑毫无顾忌的吗?是功德覆盖天下而不自以为有德的吗?它依靠大地而在空间遨游,以风为朋友而以雨为子女。冬季兴起寒流,夏季兴起热浪。它广大而又神灵,请求把它归结为云。这就是云。
原文
27·57 口能言之[117],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译文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原文
27·9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118];人有快,则法度坏。
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那么人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
【注释】
[1]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2] 已:停止,终止。
[3] 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4] :同“煣”,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
[5] 有:同“又”。槁:同“熇”,烤。暴:古“曝”字,晒。
[6] 参:检验。省:考察。
[7]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8] 骐骥:骏马。
[9] 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即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
[10]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11] 八:《集解》作“六”,据《大戴礼记·劝学》改。跪:脚。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12] 蟺:同“鳝”。
[13] 冥冥:与下文“惛惛”均指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14] 昭昭:明白的样子。
[15] 螣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16]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跑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困。
[17] 仪:同“义”。
[18]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19] 箸(zhuó):同“著”,附着。
[20] 布:分布。四体:四肢。
[21] 端:同“喘”,微言。
[22] 蠕:微动。
[23] 则:才。
[24] 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
[25] 愀然:忧惧的样子。
[26] 菑:同“灾”,害。
[27] 诤:《集解》作“争”,据世德堂本改。
[28] 趣:同“趋”,趋向,进取。
[29] 闲:同“僩”,宽大,这里指见识广博。
[30] 偍:迟缓。
[31] 秏:同“眊”,昏乱不明。
[32] 多暇日:指懒惰而不做事。
[33] 出人不远:相差不远。
[34] 正仪:正确的准则,榜样。
[35] 道:通“导”。
[36] :同“撙”,抑制。绌:减损,贬低,使不足。
[37] 溢:水漫出来,指盛气凌人。
[38] 端悫:端正,诚实。
[39] 材悫:纯正,朴实。
[40] 易:平和,舒坦,指心情不紧张。
[41] 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子和赵襄子的相。
[42] 梁:魏国。唐举:战国时看相的人,曾看过李兑、蔡泽的相。
[43] 故:同“夫”,发语词。论:察。
[44] 择:区别,引申为鉴别。
[45] 心不胜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经常用礼义之道(“术”)来改造思想(“心”),所以说“心不胜术”。
[46] 正:正确,指合乎礼义。
[47] 执重胁:依靠权势要挟、恐吓。
[48] 毫厘:比喻微小的数量。
[49] 已:止。
[50] 识:记住。
[51] 气: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因,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52] 仪:日晷,利用日影来测定时刻的仪器。一般是在刻有时刻线的盘(晷面)的中央立一根垂直的标杆,根据这标杆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长度来确定时刻。此处“仪”即指此标杆。
[53] 景:“影”之古字。
[54] 盂:盛液体的器皿。
[55] 决: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象骨套子,俗称“扳指”。这里作动词。
[56] 饿:古代一般的肚子饿叫“饥”。“饿”是指严重的饥饿,指肚子饿得受到死亡的威胁。
[57] 暴:空手搏击。
[58] 冯:同“凭”,徒步涉水。
[59] 战战:恐惧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60] 文:法度,规范。
[61] 臑:同“蠕”。
[62] 博习:博学。与:参与。
[63] 耆艾:泛指年老。
[64] 陵:超越。
[65] 好:喜爱。敖:同“傲”。
[66] 兴:举。
[67] 数:频繁。
[68] 县:同“悬”,系结。
[69] 行:道,规律。常:经久不变。
[70]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两句指天道不因为人事的变化而变化。
[71] 之:指代“天行”(天道)。治:指安定的措施。
[72] 辍:废止。
[73] 匈匈:同“汹汹”,形容争辩喧闹的声音。
[74] 体:体统,规矩。
[75] 故:犹“夫”,发语词。
[76] 睹:当作“暏”,是光彩显露的意思。
[77] 分:名分,这里作动词,表示确定名分,即划定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等。
[78] 屈:竭尽。
[79] 本:根本,本源,基础。
[80] 焉:则。无安人:指人们不得安宁。
[81] 乐者,乐也:这是用同形字来解释字义。
[82] 而:犹“则”。人之道:指人之所为(《礼记·乐记》郑玄注)。
[83] 道:同“导”,引导。
[84] 辨:同“辩”,《礼记·乐记》作“论”。:边思边说的意思,引申为暗藏心机的花言巧语。
[85] 修:当为“循”字之误。
[86] 方:道。
[87] 和:协调。之:指性情。
[88] 穷:穷究,深入到极点。本:指本性。极:达到最高限度。变:化,指感化人心改变风俗。
[89] 故:犹“胡”,何。
[90] 浅:浅陋,指见闻少。
[91] 相为蔽:交互造成蒙蔽,指一个侧面掩盖了另一个侧面。
[92] 县衡:挂秤,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县:同“悬”,挂。衡:秤,指标准。
[93] 异:差异。伦:条理。
[94] 道: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规律。此指治理社会的正确原则。
[95] 知:应是衍文。
[96] 知:与下文“何患不知”的“知”一样,都指了解道的人。
[97] 治观者之耳目:即哗众取宠的意思。治:治理,修饰,指修饰辩辞。
[98] 传辟者:传播流言蜚语的人。辟:同“僻”,邪僻不正。
[99] 知:同“智”。
[100] 无稽:无可查考。稽:考核。
[101] 伪:同“为”,人为。
[102] 疾:同“嫉”,嫉妒。
[103] 从:同“纵”。
[104] 道:同“导”。
[105] 中:中正之道,指礼义。
[106] 俗:作动词,指与世沉浮,以世人之习俗为习俗。
[107] 傀然:同“块然”“岿然”。
[108] 尚:同“上”。
[109] 精微:细小。寓:同“宇”。
[110] 攭:同“劙”,分割。反:同“返”。
[111] 卬卬:同“昂昂”,高高的样子。蹇:困苦。
[112] 极:同“亟”,急。
[113] 窕:有间隙。郄:同“隙”,空隙。
[114] 托讯:捎信。
[115] 暴至:突然猛烈地到来,指浓云化为大暴雨袭来。亿:同“意”,疑,迟疑不定。忌:顾忌,忌惮。
[116] 置:同“德”,以为有德。
[117] 之:当指“礼”而言。
[118] 快:肆意,指行为放纵。
有关观复国学·第四册的文章
[国学文言文]林积,南剑人。又揭其名于室曰:“某年月日,剑浦林积假馆。”到了蔡州住过的旅馆,看见了林积写下的文字,立即回头到大学访问林积。林积去了县府,把珍珠全部给了商人,县官让商人分出一半珍珠给林积。商人不能勉强,拿出几百贯钱到佛寺作大祭祀,为林积祈祷福禄。林积后来考中进士,官做到了中大夫。......
2023-08-01
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93],绿杨枝外尽汀洲[94]。贾生年少虚垂涕[95],王粲春来更远游[96]。永忆江湖归白发[97],欲回天地入扁舟[98]。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竟未休[99]。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题解唐文宗开成三年暮春,诗人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落选,应王茂元辟而入泾原幕。这首诗便是他到泾原不久,登泾州城楼览眺抒怀之作。......
2023-08-15
南宋·姜夔淳熙丙申至日[211],予过维扬[212]。夜雪初霁,荠麦弥望[213]。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15]。过春风十里[219],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220],废池乔木[221],犹厌言兵。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根据词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2023-08-15
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土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如今用斧子把那山上的树木都砍光,又用锄犁疏松山上的土,那么一场雨还没有下完,土石便随流而下,注入沟壑间,沟壑全部被淤塞,不能再存水,水全部流入洼田内才止。等到洼田的水枯竭而山里的水也断了水源的时候,这里就成了不毛之地,而使有庄家的良田也变为荒芜一片。......
2023-08-01
唐·杜牧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69],山顶千门次第开[70]。一骑红尘妃子笑[71],无人知是荔枝来[72]。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73],数骑渔阳探使回[74]。霓裳一曲千峰上[75],舞破中原始下来[76]。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77],倚天楼殿月分明[78]。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79]。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题解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2023-08-15
题解《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指。《九歌》本是古乐章名。也有人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关于湘君和湘夫人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这首诗是祭湘君的,以湘夫人的语气写出,写她久盼湘君不来而产生的思念和怨伤之情。译文湘君啊你犹豫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
2023-08-15
当时有个叫陶渊明的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凶狠贪婪,每年都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是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县吏提醒他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毕恭毕敬地行礼。互动空间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023-07-28
于是取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义,给本套国学教材命名为“观复”。这就转到了国学之用。再者,功利一点,这套国学教材,我在选材与设计上还暗扣了目前的中小学语文应试体系。正是基于此认识,这套国学教材的编写我确定了如下思路:经、史、子、集相互照应。这套国学教材主要是本人平时上课的讲义集成,主要任务是给上课的学生提供文本资料,篇幅所限,因而不一定顾及每位借此自学者的感受。......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