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观复国学第四册:编写说明

观复国学第四册:编写说明

【摘要】:于是取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义,给本套国学教材命名为“观复”。这就转到了国学之用。再者,功利一点,这套国学教材,我在选材与设计上还暗扣了目前的中小学语文应试体系。正是基于此认识,这套国学教材的编写我确定了如下思路:经、史、子、集相互照应。这套国学教材主要是本人平时上课的讲义集成,主要任务是给上课的学生提供文本资料,篇幅所限,因而不一定顾及每位借此自学者的感受。

年逾不惑,不断地阅读与经世,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人生应该从纷乱的世象中看出点门道,哪怕是幻象也好。这样的人生才不算白过,才可能更加清醒、坚定地走向未来。于是取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义,给本套国学教材命名为“观复”。

其实,“国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名词,我们没必要陷入名实之争而难以自拔。只是借此名词来代称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而已。

近三十年的教书与读书,让我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育有太多的感触、无奈与失望。

执教用了二十多年大杂烩似的语文教材,最后觉得:一国之母语教育,还是应该以本国文化之遗存来濡染本国之青少年,然后,让他们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之峰上瞻望世界,合理取舍,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当然,我这样说,那些满脑子西洋思想的人会觉得我太过狭隘。为何不直接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拯救我们的未来?

我要说,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演进脉络,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也形成了与这种文化相应的独特的适应性,外来文化仅可作为参照对比,肯定不能取代母语文化。当然,再说句不敬的话,据我观察,那些一味鼓吹西方文化至上的人,本身就不懂或者不大懂中国文化。

事实上,中国文化本身肯定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绵延几千年,历史上形成的那些荣光,灿若星汉,难以尽数,稍有文化者,都可梳理,不需我赘述。异域文化与其文化人对我们的母语文化膜拜有加、研究甚深,而我们自身却不甚珍惜,这是咄咄怪事。这样的人应该还陷在近代史的泥淖中没能自拔,缺乏基本的民族自信心

当然,我并不拒斥西方文化,事实上我也没少用功去理解西方文化。客观地说,西方在器物文化和理性思辨上的确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文化在修身力行、进退自如上也肯定有其难以取代的独到优势。

而一个中国人,还是应该以自己的母语文化之汁来濡养自己的灵魂。我以为这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于是想借用张南皮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旧路来概括我对年轻人知识结构的设想:以母语文化修身,以器物文化谋食。

当然,一说到国学,有人就会狭隘地定位为儒家,然后拿宋儒及以后那一摊子不光彩的东西来说事。我要说,以这样的眼光看国学的人,太过狭隘了。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思想,岂止是儒家?!儒、墨、道、法等所谓的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各有其合理处,当然也各有其局限性。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理性一点,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呢?诸如儒家在人格教育和个人修行方面的成果,法家人性的认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道家对人生进退居处的谆谆告诫,墨家的反战节用等思想至今还熠熠生辉。

更何况,这只是经学和子学,传统文化通常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史学、集部更是异彩纷呈。史学让我们认识过去,一个民族只有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对古人的作品与人生的深入解读,从而走进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之呼吸与共、悲喜同命,必能激荡出绚烂的生命火花。

这就转到了国学之用。学习国学究竟有何用处?

首先,可以经世致用,改变人生。中国文化最重身体力行,青少年在课堂上明白了仁、义、孝、悌等人生之义,然后在生活中躬自践行,必能铸就君子人格,而这将支撑一个孩子的人生走得更远。

其次,腹有诗书,自然作文有品,生活有味。我们的国学课借助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合,课堂讲解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写诗填词等序列的写作训练等手段,多管齐下地引导孩子走进大美的母语世界,感悟生活,抒写人生。其生命体验肯定较同龄人更为厚重、深刻。

再者,功利一点,这套国学教材,我在选材与设计上还暗扣了目前的中小学语文应试体系。我的思路是在国学课堂上积累材料,定向引导,适当练笔,以指向写作方面的应试能力。借助母语材料,东西参核,引发思考,以解决读不懂文章的问题。至于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当然是更为直接的提升。

正是基于此认识,这套国学教材的编写我确定了如下思路:

经、史、子、集相互照应。既照顾思想体系,也兼顾材料积累,还兼及文心文采,力求让学生在“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都有收获。具体由“经典细读”“诗心文韵”“国史概览”三部分组成。全书共四册,三部分各成序列,分别对应经、子部,集部,史部。

我的想法是,利用一个孩子由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八年每周两小时的课余时间为其奠定一个母语文化精神的底子。

经典细读:依照《论语》《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孟子》《庄子》《周易》《韩非子》《墨子》的顺序,精选、组合,串联出各家思想体系。让学生在经典与历史、寓言的结合中走进宏大的中华思想体系。

诗心文韵:由文人深阅读、诗词经典名篇泛读、历代散文名篇精读三大块构成。每册选取两个或三个文化史上影响重大、中小学教材出现频率较高的文人,借助作品解读,经历、逸事整理,年谱梳理的方式,力求对其达到专业解读水平。四册依次为李白苏轼杜甫李清照白居易辛弃疾屈原陶渊明陆游。其余文人则在“历代诗词名篇选读”中呈现,呈“冰糖葫芦”结构,一段时间解读一个文人。

国史概览:教材部分重点解读《史记》,较为详细地梳理先秦及西汉的历史,厘清中国文化的源头,以国别兼时代的形式呈现,一段时间深度解读一个国家(或时代)的历史。

与此同时,利用寒暑假开设专题讲解其他朝代历史,两相呼应,为学生勾勒中国历史线索,助力其构建宏大的人生格局。

这样的结构形式,也就给这套教材在执教上带来了独到的好处,那就是孩子从任何一个点进入,都不会出现知识前后衔接不上的问题。

这套国学教材主要是本人平时上课的讲义集成,主要任务是给上课的学生提供文本资料,篇幅所限,因而不一定顾及每位借此自学者的感受。诸如书中要专题讲解的人物就没有必要加一个作者简介;经典都是以有利于中小学生接受为原则适当改造,就没有必要一一交代改编和使用思路等。

本书的编写体例在大致统一的基础之上不做硬性的规定,比如史料的选择不求长短一律;《诗经》解读难度较大,则配“注释”加“译文”,其他诗歌则只有“注释”,不配“译文”等。

当然,由于编者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不足,甚至错误都在所难免,还望方家不吝指正、赐教!

聂 军

2019年12月于成都观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