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摘要】: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来回应。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要求我们重点解决金融不均衡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体现了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立足中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金融发展的经验,适应新的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党领导金融事业,总结金融发展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与经济理论创新受到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深刻影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范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金融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要根据本国具体国情,自主地选择金融发展道路。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大致相同,主要经历从货币信用银行,逐步形成中央银行主导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产品交易的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每个国家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国金融发展模式。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虽然基本经济制度差不多,但它们的金融模式却各有特色,每个国家的金融模式都有其优势,都为发展本国经济起了较大作用,但也都在这场危机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其弊病。这些国家也对自己曾信心十足的本国金融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从理论上分析,每经历一次重大的经济金融变革,都将呼唤一种新经济金融理论产生。如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践,呼唤出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市场经济理论;1930年前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呼唤出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调控理论;1970年前后,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在经济滞涨后发展迅速,呼唤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各种新自由主义

所以,不同的国情、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道路与不同的理论模式。那么,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西方国家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使得国际经济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国际经济金融理论也必将出现根本的调整。这场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求我们以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为指导,积极思考如何以这场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来回应。党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篇章,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之中。30年来改革开放历程充分证明,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主要包含三方面:(1)金融监管体制和调控体系是我国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以经济的间接调控为主,行政方式为辅,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经济手段的作用,调控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是国家的金融组织,它们为保证经济生活的良性运转,不断向社会提供各种内容、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3)规范的金融市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要素配置、资金积累的主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前提,它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金融发展道路。反之,能否走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金融发展道路,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要求我们不仅要努力吸收其他国家金融发展的成果,而且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西方的市场经济运行了几百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缺陷,也有不少的教训,包括发生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造成重大灾难的教训,是值得吸取的。为此,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甄别,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同时,必须指出,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中国金融体制的主干和基本框架,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所谓成功模式与道路。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特色,它决定了中国的金融特色。目前,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如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效率与资源利用不合理、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当前发展与今后可持续发展不均衡、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不均衡”的现实是我们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发展经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上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在金融领域里表现为金融发展的不均衡。尽管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事业在量与质上都取得一定成就,如金融机构总量、金融从业人员总量、金融资产总量等都有较大积累,金融在GDP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初步建立起来;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等等。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均衡,“金融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发展不均衡,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均衡,金融监管水平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均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均衡,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与体制机制、管理水平、金融文化建设不均衡,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均衡,中国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其国际地位不相符,等等。

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要求我们重点解决金融不均衡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我国存在“金融二元”结构的长期性、复杂性及解决的紧迫性有充分认识;必须坚持适度的金融工作政策,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控制风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稳妥,对内调控有差别,特别是对中西部、农村采取灵活政策。对金融隐患的潜在性、金融风险的破坏性以及加强监管保持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掌控货币政策的高难性、货币政策和经济的高度关联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当前金融工作的薄弱环节、金融增长的主要方式以及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稳定的环境下不断推进改革来解决;对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迫切性、融入过程的渐进性以及真正融入的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努力缩小二元金融的差别,推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当前需要重点在以下问题实现突破:(1)把握币值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均衡和就业稳定的关系,把握防通缩和防滞缩、防通胀和防滞胀的关系,处理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套关系,加强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差别性研究。(2)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把握防监管不足和防监管过度的关系,把握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金融风险的可控性、金融监管的透明性以及金融市场运行的有序性的关系。(3)完善金融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处理金融政策、各种相关文件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4)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坚持“统筹兼顾、持续发展、集约经营、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顺我所需、规范运作、积极推进、风险可控”原则,通过转变金融增长方式,使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5)保持外汇汇率的适度性与外汇储备的合理性。在坚持既定汇率改革方向和已有原则的前提下,由原来单向浮动汇率转变为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实行双向浮动汇率,科学合理地把握现实中国外汇储备人均额度。(6)努力改善“二元金融”中的“薄弱单元”。农村、中西部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与东部大中城市相比非常薄弱,为此,通过财政政策的有力拉动,建立并完善由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者结合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7)大力发展金融外交。努力扩大我们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8)提高人民币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人民币功能,逐渐实现人民币国际化。(9)培育多门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把培养综合人才与培养金融专门人才结合起来;要把培养管理人才与培养经营人才结合起来。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小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当然,这场经济灾难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危机的背后暗藏生机,而每一次危机都有可能成为新变革的有利契机。这场金融危机将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提升金融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机遇。我们可以在其他国家的金融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我国金融探索的积极成果,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79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5]《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275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7]《为什么中国能良好运转》,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1月19日,转自《环球时报》2009年1月2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