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党的市场经济驾驭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市场经济驾驭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摘要】:所谓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的掌控能力。总之,中国共产党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目的服务。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水平的过程中突破了以下理论与观念。

所谓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的掌控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认知能力、道德法律规范约束能力、统领能力和开拓创新等能力。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应有之义。

认知市场经济知识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前提。如前所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是一项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应对挑战,首先就是要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学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市场管理、市场理论、市场法律、市场金融、市场经济等知识,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把握时局的能力和本领。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能力,才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顺势应变,掌握主动。

所谓统领市场经济行为的能力就是我们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陈旧的领导思维与模式,按照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领导方式,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改革传统的领导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民主意识,群策群力,积极探索新的领导方式,始终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要积极面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客观事实,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线,加强以法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建设,引导社会通过自发的个体意识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群体意识,达到形成科学发展合力的目的。

所谓规范市场经济影响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要能够科学处理市场经济与公民道德规范、政治民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及形成抵御社会出现的各种消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的能力,尤其是形成抵御“市场万能论”影响下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颓废消极思想影响的能力;此外,还有具备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能力,以凝聚人心。

在新的形势下,规范市场经济影响的能力还有一个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的问题,其中包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党的政策的状态,逐步提升国家法律的权威,党要从依靠政策为主逐步改变到主要依靠法律为主的轨道上去,做到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法律规范推行执行的能力,确保党在新的条件下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中,除了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以外在的刚性约束外,还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以内在的自律来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与法律体系一道,为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提供外在的环境基础。由于中国缺少市场经济的传统,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难以适应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不能为今所用。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法治与道德规范的“融合”,以发挥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人们的行为,成为时代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努力通过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的规范和范畴,通过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使人们行为自觉与内心自觉达到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重塑。

通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又一重要内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甚至国家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调节各阶层、团体等市场主体利益的协调与平衡,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的基本制度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面临转型,各种市场经济主体利益面临冲突与矛盾,如何运用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来调解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发展,是检验党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试金石。

总之,中国共产党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目的服务。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可以领会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背景意义。

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来说,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全新的实践。市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特点与运行规律。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这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包括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两大问题。其中,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涉及市场经济属性问题、市场经济内涵问题、市场经济特征的问题和市场经济缺陷的观念和问题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问题中涉及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政企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破解归根到底要求中国共产党具备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能力,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与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作出正确决策,避免盲目性。

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水平的过程中突破了以下理论与观念。

第一,关于市场经济属性的问题。19世纪末,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在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问题时,提出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来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是最早的市场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后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属性范畴,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体制;另一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对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无关社会属性范畴。在我国,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以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为分界点,出现了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根本转折。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前,党内和学界基本上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在邓小平的影响和倡导下,人们逐渐解放思想,逐渐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认为市场经济虽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过来的,但是它本质上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专业化分工、商业化交换下,出现的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无关社会制度属性。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界定充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关于市场经济内涵的问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价格、利率供求关系等中介的市场方式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通常说来,资源配置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计划配置方式,即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将社会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经济主体;一种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将资源配置到经济主体。这两种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来传导资源,包括价格传导、竞争传导和供求关系传导等,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益的诉求,达到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第三,关于市场经济缺陷的问题。和其他任何一种经济模式一样,市场经济在表现出社会化大生产基础的优势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是市场经济在减少人为的干预的同时,具有盲目自发的特点;二是市场经济过分关注微观个体的利益,对类似国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往往难以发生作用。此外还包括像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和寡头因逐利产生资源的高度集中,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社会稳定等问题。同时,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容易导致产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弱肉强食等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市场经济如果得不到规范有序发展,其本身的缺陷与其他的经济模式如计划经济一样,也会造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一个如何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市场经济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在分配制度方面、在宏观调控方面、在政体制度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体现了一般规律与具体国情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所以,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具有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成功的经验,剔除其消极的糟粕,同时体现我国实际的特点,是一种建立在适合本国特点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为此,在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出了时代要求。因此,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责,明确了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主要内容。

《决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2]。把握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局上引导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所谓方向,就是由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道路等根本内容确定目标指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我们党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将经济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心的地位,将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工作”的地位来谋划,由此迎来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同时,在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使我国经济在“方向”上朝前迈进了一步。

所谓谋划全局就是制定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大局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提出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和大局的大政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关系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以上这些内容,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

所谓提出战略,就是党和国家按照全局性的发展目标制定的战略决策,这个所谓“战略决策”就是针对“全局”问题而提出的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和重要步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全局性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后,对于如何解决全局性问题,从国家宏观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之道,包括“三步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振兴中西部战略,振兴东北战略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驾驭经济能力的应有之义。

所谓制定政策就是党围绕实现一定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涉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方向性的特点。例如,围绕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区域发展政策;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产业政策等。

所谓推动立法,就是基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认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建立市场经济主体开展经济行为提供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提出以后,我国努力起草通过了《物权法》、《破产法》等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体系,但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巩固与提高。我们党需要继续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是党推动立法工作的三个重点。

所谓营造良好环境,就是党通过建设法制环境、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主体制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达到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和竞争有序的环境目的是我们党营造良好环境的实践要求。

党领导经济工作归结起来,主要就是把方向、抓大事、管全局,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为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