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家金融杠杆宏观调控可行

国家金融杠杆宏观调控可行

【摘要】:《管仲》作者提出,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国民经济、奖励生产、管理物价、管理货币。《管仲》非常重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和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视货币为增加国家财富的手段,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工具。总之,《管仲》认为国家可以运用货币的收放,控制商品价格的变动。《管仲》主张,通过货币流通的办法,可以实现国家的粮食政策,实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管仲》主张用散布通货或增发通货的办法,获得和掌握物资。

管仲》的货币、价格学说是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瑰宝,其作者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优秀的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家。《管仲》作者提出,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国民经济、奖励生产、管理物价、管理货币。《管仲》非常重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和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视货币为增加国家财富的手段,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工具。

《管仲》主张,钱币的轻重多少应掌握在恰当的程度上。依据币值与物价的轻重成反比的道理,管理者可根据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变动,来调节物价。《管仲》认为,国家掌握其垄断铸造的货币流通量,直接控制粮食等主要商品,并间接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管仲》认为:“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也就是说,在粮食普遍上涨的时候,国家投放粮食,货币的十分之九回笼国家,十分之一在民间。市场货币因抽缩而过少,物价就下跌。而在货币贵重而万物轻贱时,国家就投放货币来收购物资,货币大量投放出去,国家手里掌握物资,物价就会回涨十倍。官方政府根据币重(货币购买力高)、物轻(商品价格贱),币轻(货币购买力低)、物重(商品价格贵)的相互变化,先用货币预购粮食,再用货币来换取布帛等为国家所需要的物资。国家掌握粮食、布帛等大批的物资,货币则大量在民间市场流通。由于“物藏则重,发则轻”,“散则轻,聚则重”,民间市场物资稀少时,币在下,物在上,就会形成商品价格上升的局面。总之,《管仲》认为国家可以运用货币的收放,控制商品价格的变动。在物价下跌到适当水平以下时,国家即投放货币,以较高价格回收商品,使商品价格回升,这叫“以重射轻”;当物价上涨到不适当的高度时,国家又以较低价格出售物资,以回笼货币,使较高的市场价格趋于平衡,这叫“以贱泄平”。这样,市场的商品价格就由官方政府控制。国家在币重物轻时,以适当高于市场价格收进商品;在币轻货重时,以适当低于市场价格出售商品,从中可以增加官方政府的收入。

《管仲》主张,通过货币流通的办法,可以实现国家的粮食政策,实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管仲·山至数》篇说,年景好,五谷丰登时,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降到上年的一半时,国家就要动用钱币乘机收贮,使粮食为国君所占有,货币则留在百姓手中。国内的货币聚在民间,必然使货币轻贱和粮食贵重。于是,政府就把秋天粮价低贱时收购的粮食二分用高价投放,而第二年粮食价格低时再收购二分上来。两年内实际有四分粮食的收益为国家获得,国内粮食只剩一分留在民间,粮食就会三倍地增长。如果国家按人口征收人头税,每人一年十钱,如果采取货币收放来调节谷物价格,每家每人需要十亩田所产粮食食用,把每亩所产粮食加价十钱,就可从每户得到相当于按人口对十户征籍的收入。

《管仲》主张用散布通货或增发通货的办法,获得和掌握物资。如“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禄,故国谷斯在上”。意思就是说,君主有山,山里产铜,把铜铸造成钱币,再把粮食折价成钱币授予俸禄,如此,国家的粮食就完全掌握在国君手中。他认为散发、增发通货的原则是:“币若干而中用,谷重若干而中币。”就是说,要看钱币多少才符合流通的需要,粮食产量多少要与钱币数量相适应。“然后调立环乘之币”,即通过计算确定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即货币贵重而万物轻贱,国家就应投放货币收购物资。只有货币大量投放出去,物资自然就掌握在国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