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班小朋友喜迎小鱼游戏,快乐学数智慧玩数大揭秘!

中班小朋友喜迎小鱼游戏,快乐学数智慧玩数大揭秘!

【摘要】:活动过程一、说说游戏“许多小鱼游来了”导入:还记得“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游戏吗?)二、玩玩游戏“许多小鱼游来了”1.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玩法:“许多小鱼游来了”还有新的玩法,你们是小鱼,我是捕鱼人,这是“渔网”,这是一个“大鱼塘”;游戏开始,小鱼们(小朋友)一边唱着《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歌,一边在“鱼塘”里游,当歌词唱到“快快抓住”时,捕鱼人拿着渔网捕鱼,然后把小鱼带到岸上,其他小鱼停下来休息。

背景介绍

主要蕴含的数学教育内容

数数(不受物体排列位置的影响正确数数鱼塘中小鱼的数量),数量的比较(捕鱼游戏中小鱼的数量变化),函数关系(渔网的大小与捕鱼数量的多少之间的关系),位置与方向(小鱼在池塘里上下前后游动的位置与方向)。

幼儿已有经验和存在问题

幼儿熟悉“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游戏,并积累了相关的数数经验(如:能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物体的数量、能说出总数、当物品呈规则排列时能正确点数等),但一旦物体的数量增加或者出现无规则排列时,往往会出现重复数、漏数等现象。

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

游戏中幼儿的兴趣点是“逃”,但“怎么捕”呢?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不同大小的“渔网”(呼啦圈),很自然地将幼儿已积累的数学经验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并在具体形象的“捕鱼”游戏中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比如:渔网大小与捕鱼数量的多少、“小鱼”躲在鱼塘哪些地方不容易被捉住(小鱼的疏密)等等,真实的场景能激发幼儿不厌其烦地反复点数小鱼的数量、比较“小鱼”的数量多少,在思考中不断增加或调换“渔网”开展捕鱼游戏(从1个渔网到许多渔网、从小网到大网),趣味化的游戏使幼儿理解了抽象的“函数关系”(即:渔网越大,能捕到的鱼数量越多),在直观的场景中,学习用语言表述想法。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本次游戏活动。

图一

图二

活动目标

在游戏中继续体验并理解“捕鱼的数量与渔网大小、渔网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愿意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渔网(大小两种呼啦圈,小的5个,大的2个,见图三);室内的空地,用3M(胶带)围合成长方形区域做“鱼塘”(见图四)。

图三

图四

活动重点

理解捕鱼的数量与渔网大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愿意用语言表述“捕鱼数量的多少与渔网(多少、大小)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说说游戏“许多小鱼游来了”

导入:还记得“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小结:“许多小鱼游来了”游戏的玩法是:两个小朋友手拉手举起搭出“渔网”,其他小朋友扮小鱼听着“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歌曲在水里游动,当唱到“快快捉住”时,“渔网”落下,被“渔网”网住的小鱼即被捉住。

(教学提示:该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说说玩法,因此教师可适当让多名幼儿“说一说”,如果幼儿的描述不完整,教师可采用“追问”法,帮助梳理、小结;如果发现幼儿对玩法不熟悉,也可以组织幼儿先玩一次。)

二、玩玩游戏“许多小鱼游来了”

1.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玩法:“许多小鱼游来了”还有新的玩法,你们是小鱼,我是捕鱼人,这是“渔网”(小的呼啦圈),这是一个“大鱼塘”(教师边说边用手指点地上围合的蓝色大长方形);游戏开始,小鱼们(小朋友)一边唱着《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歌,一边在“鱼塘”里游,当歌词唱到“快快抓住”时,捕鱼人拿着渔网捕鱼,然后把小鱼带到岸上(蓝色长方形外面),其他小鱼停下来休息。

规则:(1)小鱼只能在“鱼塘”里游来游去,不能离开“鱼塘”。

(2)当唱到“快快抓住”时,捕鱼人“捕鱼”,其他小鱼停下。

(教学提示:游戏规则中“捕到的鱼需要被带到岸上,其他小鱼在池塘里休息”,对“许多小鱼游来了”原来的规则有所改动,这样的改动能够让幼儿更直观地看清楚“捕到了几条小鱼”。通过前后的比较体验到小鱼数量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围合的长方形“鱼塘”面积尽可能大一些,以保证幼儿活动自如、安全,同时为第三环节幼儿体验“疏密”准备。)

2.幼儿玩游戏(1个小渔网只能捕1条鱼)

第一次游戏(1个捕鱼人,6名幼儿参加游戏)

游戏后分享:捕了几条鱼?(1条)

有什么办法能够一次多捕几条鱼呢?(增加鱼网数量。)

第二次游戏(2个捕鱼人,6名幼儿参加游戏)

游戏后分享:这次捕到几条鱼?(2条)

一共几条鱼了?(3条)

第三次游戏(5个捕鱼人,8名幼儿参加游戏)

游戏前提问:捕鱼人越来越多,结果会怎样呢?(幼儿猜测。)

游戏后分享:这次捕到几条鱼?(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点数方法,比如:一一点数、目测、默数等。)

小结:你们真聪明,增加捕鱼网,就能捕到多一点的小鱼。

第四次游戏(1个大渔网,多捕几条鱼)

提问:1个捕鱼人能不能一次多捕到几条鱼呢?(换大的渔网。)

(幼儿尝试用1个大“渔网”—大呼啦圈捕鱼。)

游戏后分享:这次捕到几条鱼?

小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增加“渔网”的数量或者把“小渔网”换成“大渔网”,这样就能捕到多一点的鱼(原来渔网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

第五次游戏(体验大渔网捕到的小鱼数量多,2个大网,10名幼儿)

游戏后分享:这次一个大渔网捕到了几条鱼?

(教学提示:体验捕到的鱼的数量多少与渔网的多少、大小的关系,并愿意用语言进行表述是本环节的主要意图。因此,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不同大小的渔网,这样当幼儿生成不同的想法时,教师可以即时支持并推进他们的游戏。同时在每一次的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对于函数关系的思考,并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感性体验,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

第六次游戏(2只大渔网,10名幼儿)

游戏后提问:你们分别捕到几条鱼?

渔网一样大,怎么捕到的鱼数量不一样多呢?

(鼓励更多的幼儿大胆表述。)

小结:原来一样大的渔网,如果在小鱼密集(挨的近)的地方下网就能捕到多一点的鱼;在小鱼分散的地方下网捕到的鱼就少。

(教学提示:幼儿的能力和经验都不同,所以对“疏密”的认识也不同,在游戏中教师和一名幼儿分别扮“捕鱼人”,根据现场情况,有意呈现“一样大的渔网,捉到小鱼的数量不同”,比如,幼儿捕到3条、教师捕到1条。通过再现游戏过程,帮助幼儿理解“疏密”。)

三、活动延伸

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保护自己,不让捕鱼人捕到呢?请说说理由。

(教学提示:创设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运用数学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这个思考与说理的过程,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述与逆向思维的过程。)

教学建议

“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游戏既可在中班阶段开展,也可在小班阶段进行,关键是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数学的教育内容,如小班下学期教学重点可落在“一一对应比多少”,中班上学期落在“比较两个集合数量的多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