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7流动人口内心认知水平的人口学特征

2017流动人口内心认知水平的人口学特征

【摘要】:表6.2.3天津市流动人口其他维度的内心认同水平的人口学特征单位:%(续表)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而在风俗习惯和卫生习惯方面,认为这些不重要的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口学特征与身份认同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有较大差异。

(一)从流动人口人口学特征来看,当前流动人口做出身份认同判断主要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喜欢,对于融入城市生活的潜在问题考虑较少

要考察哪个问题反映出的身份认同情况与身份认同问题本身更接近,我们可以通过样本的个体特征来进行观察。分别衡量在不同问题中身份认同水平更高的群体,他们的个体特征与身份认同问题本身水平更高的群体的个体特征,何者更为接近,以此来判断哪个问题更适合反映身份认同情况。在这里选择的个体特征主要包含个体因素和职业因素。首先考虑个体因素,具体情况如表6.2.2所示。

表6.2.2 天津市流动人口不同维度自我身份认同状况 单位:%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注:A-我喜欢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地方
B-我关注我现在居住城市/地方的变化
C-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当中,成为其中一员
D-我觉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为其中一员
H-我觉得我已经是本地人了

其中H列表示已经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口学特征,A至D列则是喜欢城市、关注城市生活、希望成为城市生活一员以及认为当地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可以看出不同群体之间差距并不明显,首先从性别比例来看,认为当地人愿意接纳自己(即D列)与身份认同(即H列)水平相近。而从年龄结构来看,身份认同的年龄中位数稍大一些,处于30至34岁之间,而其余群体的年龄中位数在30岁左右。从教育结构来看,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以初中教育水平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四个问题在代表身份认同上差异不大,均可以作为衡量身份认同情况的指标。

表6.2.3则是给出了后四个问题中身份认同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比较。可以看出,与身份认同问题本身的人口学特征较为相近的是未感觉到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的流动人口群体(即E列)。

表6.2.3 天津市流动人口其他维度的内心认同水平的人口学特征 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注:E-我感觉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
F-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办事对我比较重要
G-我的卫生习惯与本地市民存在较大差别
H-我觉得我已经是本地人了

在性别比上两者较为接近,年龄中位数比身份认同问题本身的流动人口群体略小,教育水平上两者相差不大。说明以是否感觉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衡量身份认同,来度量结果的准确性较高。而在风俗习惯和卫生习惯方面,认为这些不重要的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口学特征与身份认同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有较大差异。首先从性别来看,前两者都呈现出了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的情况,说明在坚持家乡风俗习惯和卫生习惯中,女性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其年龄中位数也更小,低于30岁。说明年轻人更不看重家乡的风俗习惯,融入当地的意愿较强。从教育水平来看,虽然仍然是初中学历为主,但从整体分布来看,比身份认同流动人口群体的教育水平更高,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人口,其主观融入意识更强,对于之前风俗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坚持更弱。

(二)从流动人口的职业属性来看,流动人口在身份认同时更关注自己与城市生活的共性,而较少关注城市生活的潜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人口学特征的描述,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在做出身份认同决定时,可能更多是从自己是否喜欢当地城市生活、是否希望融入城市生活、是否感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入手。一旦在这些问题上不存在否定答案的话,流动人口更可能将自己定性为当地人。其中关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与当地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诸如此类问题反而较少考虑。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我们进一步从职业特征入手,看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具体情况如表6.2.4所示。

表6.2.4 天津市流动人口内心认知水平的职业特征——前四个问题 单位:%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注:A-我喜欢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地方
B-我关注我现在居住城市/地方的变化
C-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当中,成为其中一员
D-我觉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为其中一员
H-我觉得我已经是本地人了

可以看出,前四个问题衡量身份认同的流动人口群体的职业特征与身份认同问题本身的流动人口的职业特征类似。从行业角度看,制造业、采矿和水电供应,商业服务业和社会服务的占比最高,从单位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占比高,从就业身份来看,雇员和自营劳动者占大多数。说明以对城市的喜爱、关注程度,以及内心融入城市的愿望来衡量身份认同较为合理。

表6.2.5 天津市流动人口内心认知水平的职业特征——后四个问题 单位:%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注:E-我感觉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
F-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办事对我比较重要
G-我的卫生习惯与本地市民存在较大差别
H-我觉得我已经是本地人了

表6.2.5则是给出了后四个问题衡量的身份认同流动人口群体的职业特征。可以看出,与表6.2.4衡量的职业特征相比,以是否认为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是否认为老家的风俗习惯比较重要以及是否认为自己的卫生习惯与本地人差距较大来衡量身份认同,其表现出来的职业特征与身份认同流动人口群体的职业特征差距较大。首先行业上,虽然都是以制造采供和商业服务业为主,但是以其他问题衡量的身份认同的流动人口群体在这两个行业的占比更高;从单位所有制性质来看,其他问题衡量的身份认同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外资企业的就业比例更高;而从就业身份角度来看,雇员身份的比例更高,自营劳动者身份的比例更低。

结合表6.2.4、表6.2.5的情况可以看出,相较于从流动人口感受到的城市生活与自己原来生活的差异的角度来衡量身份认同,从流动人口是否喜欢城市生活、是否关注城市生活以及是否愿意融入城市生活角度衡量身份认同水平更为合理。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从个体特征还是从职业特征来看,流动人口做出身份认同决定,认为自己已经是本地人的心理大多数出自于对城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反映出一种主观的融入意愿。但这其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本地人的歧视问题、城市生活与原本生活的风俗习惯的冲突问题以及卫生习惯的差异问题等,流动人口在做出身份认同选择时却较少考虑到。这其实反映出当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决策还属于较为浅层的身份认同,也说明在考虑流动人口实际身份认同时,仅仅通过流动人口主观判断的身份认同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