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津流动人口:返乡最多,主要回农村

天津流动人口:返乡最多,主要回农村

【摘要】:图5.2.1流动人口离开本地的去向选择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流入地各方面综合因素均优于流出地的情况下,流动人口有返乡意愿,但通常无明确的返乡时间表,内心处于犹豫、徘徊,“没想好”是主要表现。目前,流动人口选择回农村的占比最高,达到64.60%,选择回到县政府所在地的占比10.10%,回到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占比5.10%,但流动人口中仍有20.30%没想好返乡的具体地点,内心处于徘徊不定状态。

(一)返乡是流动人口离开本地的主要去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文化,大部分流动人口对故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返乡回家根本上是一项合乎情理、顺应心意的行为。随着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保障体系的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地区形成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周边的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非农就业岗位,为乡村农民兼职或全职非农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流动人口的返乡意愿逐渐显现。如果离开目前居住地,打算返乡的流动人口最多,占比达到78.20%;但没想好的流动人口仍较多,占比14.90%;选择去其他地方的最少,占比仅为6.90%(见图5.2.1)。

图5.2.1 流动人口离开本地的去向选择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二)有返乡意愿但未明确返乡时间的占比最高

返乡是流动人口对在流入、流出地的经济收益、个人和家庭发展等方面综合选择的结果,也是流入、流出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流动人口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流入地各方面综合因素均优于流出地的情况下,流动人口有返乡意愿,但通常无明确的返乡时间表,内心处于犹豫、徘徊,“没想好”是主要表现。从流动人口代际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年轻流动人口,相对于其父母辈,乡村生活经历少,对农村的感情相对淡薄,返乡意愿相对较低。目前流动人口中,有返乡意愿,但没想好何时返乡的占比最高,达到39.20%;打算1年内返乡的流动人口居于第二位,占比为35.40%;打算1~2年、3~5年、10年以后、6~10年返乡的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为17.70%、3.80%、2.50%、1.30%,依次降低。

图5.2.2 流动人口打算返乡的时间分布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三)流动人口返回农村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县政府所在地

原有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了乡城流动人口返回农村的意愿,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收益权、土地使用权等基本权益是主要原因。

图5.2.3 流动人口返乡具体目的地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的加大,逐步提高了农民在家乡就业、创业的机会,提高了流动人口回乡就近就业和创业的意愿。目前,流动人口选择回农村的占比最高,达到64.60%,选择回到县政府所在地的占比10.10%,回到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占比5.10%,但流动人口中仍有20.30%没想好返乡的具体地点,内心处于徘徊不定状态。

(四)照顾小孩和老人是返乡的主要原因

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但局限于有限的经济收入和时间安排,照顾老人小孩、夫妻团聚等家庭因素成为流动人口返乡的主要原因;家乡经济发展较快、创业政策体系完善、就业机会增多等经济因素是推动流动人口返乡的次要原因;不习惯流入地生活方式、大气环境及周边居民等个体心理和外部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选择的影响较小。“需要照顾小孩”的占比最高,达到26.60%;“需要照顾老人”的为其次,占比19.00%;“返乡创业”“外面就业形式不好”“年龄太大”“家乡就业机会多”等经济和个人因素相对较低,分别为16.50%、8.90%、8.90%、3.80%;“很难融入流入地”“不习惯外地生活”“流入地空气污染严重”等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占比相对更低。

图5.2.4 流动人口的返乡原因排序

数据来源:2017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