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纠正乡镇财政吃饭职能:制度框架与政策改革

纠正乡镇财政吃饭职能:制度框架与政策改革

【摘要】:随着时间的迁移,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使得乡镇“吃饭财政”问题不断恶化。为此,上级政府在安置人员时,应采取同乡镇政府协商的方式,还乡镇政府说“不”的权力。转变乡镇干部职工的服务方式也是解决“吃饭财政”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只有纠正乡镇财政“吃饭职能”,才能节省更多的乡镇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必需的公共产品支出才有可能增加。

约束乡镇政府的自利动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乡镇干部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促使乡镇财政提供更符合农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如前所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着供求脱节的问题,即农民需求较少的公共产品提供得相对较多,而农民需求较多的公共产品提供得则相对较少。于是,提高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效用水平就需要乡镇财政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削减不必要公共产品。乡镇干部职工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据统,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供养人数是4 459.8万人,地方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占全民比例已高达l ∶ 29,其中县级以下财政供养人员占地方政府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4%。作者实地调查,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一般占据县级财政供养人员的50%左右。换言之,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大约有1 592.15万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占全民比例为1 ∶ 81。由于乡镇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7%左右,所以乡镇财政大都背上了巨大的包袱,以致于工资支出大大地挤占了公益事业支出。于是,乡镇干部职工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超出农民需要。

解决方法当然是减员增效,削减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工资性支出的规模。但是实际操作中却需要各级政府的相互配合。一些乡镇政府几乎每年都会接到上级政府安排人员的任务,如军职人员转业任务、大学生就业任务等。随着时间的迁移,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使得乡镇“吃饭财政”问题不断恶化。为此,上级政府在安置人员时,应采取同乡镇政府协商的方式,还乡镇政府说“不”的权力。

此外,还要深化机构改革,要将财政供养人员真正减下去。有学者提出,在机构改革中,行政单位编制虽然控制严格,但是事业编制实际上却是敞开的。在机构改革中被裁减的公务员大多又被“分流”进了事业单位,还是财政供养的对象。所以,今后的机构改革要引以为戒,在严格控制行政单位编制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事业编制,并且妥善安置被裁减的公务员,为他们提供完备的补偿措施,鼓励其自谋出路。

转变乡镇干部职工的服务方式也是解决“吃饭财政”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我国众多的党政机关人员中,许多是整天忙于琐碎行政事务的所谓“坐办公室人员”,而社会大众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人员比例相对较低。因此,转变乡镇干部职工服务方式,让他们深入到农民群众当中,关心农民疾苦,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成为今后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只有纠正乡镇财政“吃饭职能”,才能节省更多的乡镇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必需的公共产品支出才有可能增加。同时,乡镇财政要不断完善公益事业支出项目预算,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以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农民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