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9年初河北省启动“预算管理改革方案”和同年9月财政部提出“改变预算编制办法,试编部门预算”为标志,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预算改革举措一时轰动全国。在看到近几年中国财政预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改革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中国的预算改革缺乏整体性,没有抓住预算程序不同阶段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关系,尤其是在地方预算自主权方面十分欠缺和不足。......
2023-08-15
如果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总结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之后,学术界普遍认同了这一点。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是指,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由上级政府机关决定的,不是按照本地农民需求来确定。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起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起源于人民公社制度。公社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当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制订计划来决定的,由国家计划决定农村公共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上”指人民公社的上级政府和部门,“下”指人民公社。
计划制订完毕后,人民公社负责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为了确保计划的完成,上级政府对基层干部实行了激励机制,具体表现为各种公共产品数量、质量方面的“评比”“达标”,其中“评比”“达标”名次居于前列的公社将获得额外的上级补助,其干部也能获得上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但是,由于当时上级政府的资金普遍不足,不能为农村公共产品拨付足够的支出,需要公社利用自身资源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公社时期,人民公社控制了农村各项资源的产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产出的占有权和剩余索取权以及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农民个人没有任何的资源和能力来提供公共产品,所以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理应、也只能由人民公社承担。当时,通过税收手段筹集的公共资源非常有限,而且仅限于公社本级,因而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为了完成计划,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得不依靠制度外供给。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有如下特征。第一,税费负担隐形化。由于公社制度框架中的分配程序是先扣除各项费用,再确定个人分配,因此从物质成本分摊的角度讲,公社所提供的制度外公共产品对社员个人而言是一个外生变量,个人不会直接体会到税费的负担。第二,劳动替代资本充分化。工分制下,人力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很强,所以当时倾向于运用劳动来替代资本,以弥补资金的不足。通过以增加总工分数、从而降低工分值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替代,并且把这种替代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没有改变,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外供给机制,国家仍然制订计划决定农村公共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但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由于收入的限制,农民个人没有能力直接提供公共产品。这种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迫使乡镇基层政府不得不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但是,由于乡镇政府预算内资金的不足,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也不得不转向制度外资金。
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包括乡镇企业上缴利润和管理费,“三提五统”,各种集资、捐赠收入,各种罚没收入。第二,劳动形式。农民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承担的村提留、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从游离于正规预算财政体系之外这一点看,制度外财政及其他税外负担与公社时期的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的性质是相似的,所以后来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制度是公社时期制度的延续。但是,制度外供给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税费负担显性化。由于农户实际支配了农村中的大部分资产,并拥有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剩余索取权,其筹资对象就自然地由集体转向农户,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必须通过直接向农户收取费用,农户成了费用的直接承担者。这种费用是对农户生产剩余的一种直接的夺取,而不再是集体收益的一种分配方式。过去的隐性剥夺显性化、公开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了满足公共产品提供的需要,农民必须负担“二提五统”以及其他各种集资摊派支出。第二,劳动投入货币化。相对于公社时期人民公社的动员能力,家庭联产责任制时期的乡镇政府动员能力要低得多,这使基层政府普遍采取了以交费的形式代替劳动投入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税费负担进一步加重。
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造成了农民负担过重,维持现有制度的成本越来越大,而收益越来越小,出现了制度变迁的迫切性。于是,各种农村税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以2005年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税相继减免完毕为标志,制度外筹资渠道完全被中断,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机制宣告终结。
为了弥补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不足,政府出台了“一事一议”制度,但是“一事一议”制度有很多的缺点。首先,上限15元数额过小。不能保证乡村道路硬化、兴修水利等大额的开支。其次,“两工”取消并不尽合理。在某些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上,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仍是必要的,包括农民也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公共产品的建设成本,实际上能够部分地减轻农民负担。再次,召开村民大会来议事的交易成本太高。不是议不起来,就是议而不决,靠“一事一议”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兴办公益事业存在一定困难,效率并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得出结论,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了短缺,解决税费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为重点。
(三)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使得乡镇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具有四“重”四“轻”的特征。第一,重“硬”轻“软”。热衷于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等“硬”公共产品,而不愿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信息系统等“软”公共产品。第二,“准”轻“纯”。“准”指准公共产品,如乡村道路、自来水设施、农田灌溉设施。 “纯”指纯公共产品,如污水治理。第三,重“短”轻“长”。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见效慢、期限长但具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第四,重“建”轻“修”。热衷于投资新建公共项目,而不愿投资维修存量公共项目。
四“重”四“轻”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并存。一方面,农民较少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形象工程利用率低下,而地方政府却乐此不疲;另一方面,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如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全国市场供求信息网络等的供给严重不足。
以1999年初河北省启动“预算管理改革方案”和同年9月财政部提出“改变预算编制办法,试编部门预算”为标志,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预算改革举措一时轰动全国。在看到近几年中国财政预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改革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中国的预算改革缺乏整体性,没有抓住预算程序不同阶段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关系,尤其是在地方预算自主权方面十分欠缺和不足。......
2023-08-15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的主要内容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重构一个成熟系统的供给机制。......
2023-08-15
随着时间的迁移,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使得乡镇“吃饭财政”问题不断恶化。为此,上级政府在安置人员时,应采取同乡镇政府协商的方式,还乡镇政府说“不”的权力。转变乡镇干部职工的服务方式也是解决“吃饭财政”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只有纠正乡镇财政“吃饭职能”,才能节省更多的乡镇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必需的公共产品支出才有可能增加。......
2023-08-15
因此,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行使没有直接依据。这就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查和监督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预算审查和监督。预算编制监督权的审查范围包括两个方面。......
2023-08-15
我国学者对乡镇财政的研究,是随着乡镇财政不同问题的出现而发展的。孙潭镇、朱钢认为,制度外收入就是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筹集的自筹资金。最终,全国范围内的乡镇财政大都出现负债。但事权方面,省、市、县政府事权却有不少移交给了乡镇政府。由于事权不断下划,我国乡镇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2023-08-15
然而,在货币内生供给分析框架下,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具有影响。因此,税率下降导致厂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增加,这构成了货币供给增加的必要条件。在货币外生供给框架下,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所谓的“挤出效应”,而在货币内生供给框架下,政府发行债券对货币供给却有扩张或紧缩的效果。如果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政府将货币存入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能力。......
2023-07-06
(一)1994年后“分税制”阶段的乡镇财政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财政包干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内在需求的推动下,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财政总体实力明显提高,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缓解了中央财政困难。(二)1994年分税制后的调整阶段1.税费改革的乡镇财政2000年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在安徽实行试点后,在全国范围内扩展。......
2023-08-15
例如2016年,以省为单位计算的乡镇一级人均财政总收入的变异系数为1.041 4,东中部地区内部为1.279 4,东西部地区内部为1.161 2。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乡镇人均财政总收入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特别是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导致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乡镇财政状况的差距扩大。中部地区乡镇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基本上略高于西部地区,但人均财政总收入却低于西部地区,并呈扩大趋势。......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