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模与仿真VV&A的系统观研究结论

建模与仿真VV&A的系统观研究结论

【摘要】:同时,模型的解释功能也具有唯物性,因为模型解释的本质是基于客观基础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1]本节主要内容摘自:夏甄陶.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87-488。[3]认识、理论的“诚妄”,不是“口舌之争”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5]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

由于模型的多样性,模型V&V的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没有一个公认的范式。但各类模型在V&V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共性,对于各类模型的V&V具有相互映证的作用。

模型V&V最基本的性质是“唯物性”。模型源于事物,是对一个实体、系统或思想的抽象和表征。模型是人们基于想象和抽象对现实世界某种实体系统的一种简化映象,这说明模型的本身就存在唯物性。同时,模型的解释功能也具有唯物性,因为模型解释的本质是基于客观基础的。“实验(实践)是揭示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说明模型的验证必须遵循物质(实践),唯物性是模型验证的基本特性,贯穿于整个模型的验证过程。

“适当性”是模型校核和验证的重要特性。模型作为理智把握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形式,它对原型加以简化和理想化。这种简化和理想化不是无选择的、简单的省略和舍弃,而是略去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在模型V&V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适当把握模型V&V试验的设计和操作,使其最有效地反映我们需要的系统信息,达到我们建模的初衷。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首先,这种复杂性源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源于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源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源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和规律等等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西方科学哲学中认识的逻辑方法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模型V&V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同源。应该把研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研究模型V&V问题的基础与基本内容,籍此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上对模型V&V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1]本节主要内容摘自:夏甄陶.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87-488。

[2]严复(1853—1921年),字又陵,清代翻译家、学者。

[3]认识、理论的“诚妄”,不是“口舌之争”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哥白尼牛顿的天体运行学说之所以真实无妄,不可动摇,是因为完全符合天体运行的度次,得到事实的证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一种理论是不是与事实相符合的明白无误的真理,必须验之于物物事事。经过检验,证明与事实相符合,那就可以判定为真理。试验愈周密,印证愈普遍,理论就愈靠实,愈坚确,其真理性就愈不可动摇。

[5]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