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评论-建模与仿真VV&A研究:具体方法形态探析

评论-建模与仿真VV&A研究:具体方法形态探析

【摘要】:1.关于具体而微方法的评论具体而微的方法因使用M&S的领域不同、M&S全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关于具体而微方法的评论

具体而微的方法因使用M&S的领域不同、M&S全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使用何种具体方法,必须随着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具体而微的方法呈现出如此的纷繁复杂性及相应的特殊性,它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增长和完善。然而,它对整体上V&V方法的指导作用不大,因此本书并不研究某一具体V&V方法,在后文中将不再对具体而微的方法进行讨论。

2.关于V&V计划制定方法的评论

1)Sandia和DND SECO的V&V计划制定方法均着眼于V&V活动广度的确定方法,基本上没有涉及相关V&V活动深度的确定方法。此外,对于V&V活动广度的制定,在定性层面上的讨论多于定量层面,而且过于依赖定性分析,弱化了定量分析的功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程度亦不高,这是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2)显然,V&V活动广度的确定与M&S的特定应用目的和需求是密不可分的。Sandia和DND SECO方法均提到这一点。

3)V&V活动广度和深度的制定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不完备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主客观等信息,需要采用相应的合适的数学理论知识(如模糊数学理论)来进行描述、运算和融合。

4)V&V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是有人(通常是SMEs)参与的,V&V活动广度和深度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开展多目标、多属性和多主体的综合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便合理、有效地反映SMEs的共识。

5)Sandia同DND SECO的V&V计划制定方法没有考虑进行V&V活动所必须耗费的资源,即一切实际的V&V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资源(时间、财力、物力、人力)约束下进行的。V&V计划制定方法还必须建立在探索V&V工作中增强效果与降低成本的途径,以便合理安排V&V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及合理配置相关资源的基础之上。

6)研究在资源约束下进行的V&V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制定的一般方法,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指导意义,本书将在“V&V一般方法论”一章中重点研讨该意义下的一般方法。

3.关于后V&V阶段M&S可信性评估方法的评论

后V&V阶段M&S可信性的评估是VV&A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功能层次分解法

在结构水平层次对M&S进行功能分解时,我们注意到:

第一,对于评估指标而言,首先要做到全面完整,即应从系统的实际进行全面考虑;其次,层次分明,即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能准确反映各层次的整体性,又排除之间的相容性;最后,简明科学,即指标体系的规模应适宜,重点明确、计算含义明确。

第二,功能层次分析法对可信性聚合的重要基础之一是AHP,但是AHP在指标数目较大(多于11个)时,分辨能力已经较低。而M&S的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对其进行分解时,不仅层级数目往往超过11个,而且各层之间的子指标也往往超过11个,这使得主要依赖于AHP的功能层次分析法的可信性聚合结果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尽管可通过相应的方法对AHP进行改进,如模糊AHP。

第三,功能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通过SMEs来考察M&S内各功能模块的耦合关系和逻辑关系与现实系统的差异,再通过等级评分法和AHP的聚合,达到对可信性评估的目的。而实践中,可信性是通过执行相关的V&V活动获得的,可信性的评估必须基于V&V活动的强度,即广度和深度,而功能层次分析法对可信性评估的基础基本上与V&V活动无关。

第四,在某种程度上,功能层次分析法指出了构成M&S各模块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更进一步地指出了为M&S而进行的V&V活动的“轻重缓急”关系。因此,反过来,功能层次分析法可为V&V活动广度和深度的制定提供指导。

(2)相似理论法

相似理论有深刻的理论基础,用于M&S可信性的评估,是对可信性评估方法的有益探索和拓展。

第一,显而易见,当输入、输出数据难以收集时,对于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元便无从构造和对比,相似性的测度只能从结构水平来衡量。

第二,利用相似理论要求列出原型与模型中的所有要素,仅这一点,就非易事,更何况,如何才能知道是否已经将所有要素都找出来了呢?

第三,进行相似度计算的前提是找出所有相似元,这同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首先,根据什么来判断哪些要素相似,哪些要素不相似?这需要建立判断准则;其次,即使有判断准则,也未必能全部找出来,更何况,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已经将所有相似元都找出来了呢?

第四,不同相似元对系统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要通过相应的权系数来确定。这样一来,权系数的确定,无论使用AHP,还是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试验方法或群体专家智慧法等,都会引起相应的质疑。

第五,相似元的构造非常困难,特别是可视化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一个仿真系统往往同时模拟实际系统的几方面特性,又该如何综合考虑各种特征来构造相似元呢?特别是感觉特征、心理特征(如人在回路仿真)的相似元如何度量呢?

由此可见,该方法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尚需时日。

(3)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法

证据理论方法为我们进行M&S可信性评估开辟了新思路,是对可信性评估方法有益的探索和拓展。

证据理论基于V&V活动来收集相应的证据,以支持潜在可信性的导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法,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Dempster合成法则在实现时存在指数爆炸问题,这成为应用证据理论的最大障碍。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对其进行了拓展。可以参考扩展的Dempster-Shafer、条件化Dempster-Shafer及修改的Dempster-Sha-fer等方法,来进一步研究、改进证据合成的算法,并应用到V&V活动后的可信性评估中。

第二,证据收集过程需要耗费资源,研究在资源约束下,使用证据理论方法进行可信性评估更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