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期理解将影响你的结果

长期理解将影响你的结果

【摘要】: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这绝对是个令人超级解脱的结论,只不过,需要我为你慢慢论证。苹果公司市值冲破万亿,在人类的经济史上是相当壮观的一个里程碑。宏观上来看,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商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攀升的结果。上图解释的是在康波理论框架之下,世界经济趋势的简略情况。在我看来,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这就是长期了。

当我们讨论定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问,那“长期”究竟是多久呢?“投资之神”巴菲特有他自己的答案:我希望我的长期是永远。——这几乎能让所有的普通人都感到绝望,这种若隐若现却又实实在在的绝望来自何处呢?

这一点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就提到过:

人么,都一样,对现状越是不满,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是强烈。

那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希望能够马上摆脱。重点在于这个词:马上。这种心理无所不在,我在教学领域里见到的是,越差的学生越寄希望于找到捷径、找到秘诀,最终他们碌碌无为的原因在于,所谓的捷径、所谓的秘诀,通常都是虚无的;而真正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却又因为他们那深刻的“简单恐惧症”而被他们视而不见。

就这么简单。如果你有勇气,那么就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接下来你还要接受另外一个更难接受的事实:

你越差,就越需要耐心。

勇气是什么来着?

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以上听起来是坏消息,但,若是没有好消息,我也不可能先给你讲坏消息,不是吗?好消息是什么?

好消息是:

对普通人来说,长期并非永远。

这绝对是个令人超级解脱的结论,只不过,需要我为你慢慢论证。这一条肯定能让很多普通人倍感欣慰:

每一代人赚到的钱,都比上一代人赚到的钱更多。

并且,不止多一点点,而是量级上的差异。这并不是很多人开玩笑以为的通货膨胀造成的。这个现象的原因既简单又明确: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经济规模在攀升……这是时代的红利,并且,这个时代的红利理论上来讲就是普惠的,即,每一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或者起码都有机会获得。

简单来讲,在巴菲特11岁的时候,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苹果这种能达到万亿市值级别的公司。苹果公司市值冲破万亿,在人类的经济史上是相当壮观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消费产品的设计制作公司,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卖到这么普及的地步,且竟然长期持续。宏观上来看,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商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攀升的结果。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理解能力的天花板。巴菲特挣扎了那么久,才出手买了苹果的股票,这基本上是他的能力极限了——从巴菲特的理论体系和认知能力来看,连谷歌(Google)、网飞(Netflix)、亚马逊(Amazon)都无法把握。理论上来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极限,包括现在的年轻一代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自己的主动边界”的探索终将达到尽头,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进步,而是来自另外一个有经济理论支持的动力:就算不再进步也足够用了!当然,也因此,更多的边界探索,将必然由下一代自主完成。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比上述理由更加能够令普通人解脱的根据:

经济周期的时长正在逐步缩短。

人类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就不能逐步稳定攀升,为什么总是要上蹿下跳地波动呢?能不能像我一样稳重点?

这种波动究竟来自何处?也许你听过一个名词,简称“康波”,全称我永远记不住,每次引用都只好通过Google去Wikipedia拷贝再拿回来粘贴:“康德拉季耶夫长波”。这个“康师傅”,是第一位研究大周期的俄国人。所谓“康波”,是一种约五六十年为一循环的经济周期现象,一般将这个长波分为两个阶段,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

上图解释的是在康波理论框架之下,世界经济趋势的简略情况。

虽然这个康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意义并不总是明确,很难被学术量化,所以也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现在康波理论只不过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

两个周期之后,那两个波动所构成的,只能是三种趋势之一:上升、水平,或者下降。

而我们在看过去四十年全球股市指数价格走向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由许多个上升下降构成的周期连接起来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的走向。

那,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要那么长时间才能恢复(那就是一个周期完成),而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修复却只用了短短几年?进而,到了21世纪,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修复的时间更快?

理由很简单很直白,谁都能明白:

信息的高速流动使得全球化协作更为连贯更为容易,因此,虽然危机依然会不断产生,但修复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换个角度,经济周期的形成,本质上是多方协作时而协调、时而不协调造成的。当多方之间——这个多方,指的是很多很多方,多到很多节点完全没办法知道另外一些节点存在的地步——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周期的时长就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虽然波动——即,多方之间偶尔的不协调——也许永远不能消除。肉眼可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已然趋近于零,再加上市场交易的效率不断提升,周期正在缩短。这个简单靠谱的结论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就是:

所谓的“永远”正在缩短。

永远都缩短了,长期还会太长吗?

什么叫长期?在我看来,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这就是长期了。如果能度过三个周期,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的永远了。两个周期多久呢?以现在的时代脉搏来看,一个波动周期大约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过两个周期了。请注意,重点在两个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怎么判断周期?很简单啊,你找最近的历史最高点,把那里当作当前周期的下降阶段的起点,到下一次众所皆知、随后从那里跌落的历史最高点,那就是下降阶段之后、上升阶段已然完成,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周期,对任何人来说,只有下降阶段的起点是已知的,因为那是当前已知之前的历史最高点。至于下降阶段什么时候结束?上升阶段在下降阶段结束的同时开启,又到什么时候结束?你现在是没办法也没必要判断的。判断了也没用,因为那只是一个周期而已。然而,当两个周期过去之后,你就是没办法不知道已经过去了两个周期,不是吗?

到时候,你是想继续持有,还是想全部套现,或者是套现一部分,继续持有一部分,随你便——现在的你可能想象不出未来的你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你最大的变化是跟所有真正做到的人一模一样的:

前所未有地淡定从容。

所以,别急,千万别急——事实上急也没用——因为所谓的长期其实真的没多久。

对长期的理解,决定了随后很多结果:

甚至,一旦你真正理解了长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在主动边界内外的决策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当年我想明白长期对我意味着什么之后,惊奇地发现我的性格好像瞬间变了:

我很难再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生气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审视自己的改变之后,我觉得解释也很简单:

你看,所谓的修养,可能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过往长期培养的结果——反正,在我身上,是瞬间发生的事情,就好像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那样。

这是个分清主动边界并运用主动地被动这个优势策略的另外一个绝佳例子。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运用认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强迫自己看到那主动边界之外的趋势在边界内外发生的作用——进而得到修正之后的思考结果,竟然能够改变自己内在的心态和外在的状态。

唉!谁不想把自己变得更好呢?只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