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历史人类学:封臣仪式的象征意义及整体意义

历史人类学:封臣仪式的象征意义及整体意义

【摘要】:中世纪的封臣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效忠仪式、宣誓和授封仪式。[38]在这篇文章中,勒高夫的历史人类学体现在两个方面:用民族学的理论来解释仪式的象征意义。[39]同时,勒高夫认为不能单独地看待封臣仪式中的各因素,而是要“寻求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意义”。勒高夫认为,封臣仪式尽管是独特的,但没有起源,因为它借鉴了早期模式的元素,这些部分与其它时代、其它社会的制度相关,而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密切关系,比较研究才得以进行。

高夫曾在一篇文章中通过对中世纪一份文献的分析研究了法国圣路易时期的加冕礼。由于受到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等人类学家的影响,勒高夫认为加冕礼不仅是一种“就职典礼”,而且更应被视为一种“过渡仪式”,“因为它暗示了地位和权力的变化(更准确地说是提升)”。[36]勒高夫从两个角度分析加冕礼:①将加冕礼视作过渡仪式,分析其中的各种因素,如参与的人员、时间、地点和过程;②这些仪式体现了12世纪法国政治权力的运作,尤其是“国王和教会之间的平衡”。[37]

勒高夫在另一篇文章中探讨了封臣仪式中的象征因素。中世纪的封臣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效忠仪式(homage)、宣誓(faith)和授封仪式(investiture of the fief)。在这三个阶段中包含了诸多象征的因素,例如,在第一阶段中一般包括两个行为:言语的(封臣表明“愿意成为领主的人的意愿”)和行动的(“封臣将手置于领主的双手中”);第二阶段的宣誓中通常涉及圣经、圣物等;第三阶段通常是领主将象征物(如权杖、树枝或钥匙等)授予封臣。[38]在这篇文章中,勒高夫的历史人类学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用民族学的理论来解释仪式的象征意义。例如,用民族学理论解释“亲吻”在封臣仪式中的象征意义。[39]同时,勒高夫认为不能单独地看待封臣仪式中的各因素(仪式的各阶段和使用的各种象征物),而是要“寻求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意义”。[40]因此,勒高夫希望对封臣仪式提出一个“更为全面的民族志解释”,包括“仪式的地点、出席的人员、仪式各方的位置以及对仪式的记忆”。[41]

(2)比较研究,尤其是与民族学者的研究进行比较。勒高夫认为,封臣仪式尽管是独特的(original),但没有起源(origin),因为它借鉴了早期模式的元素,这些部分与其它时代、其它社会的制度相关,而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密切关系,比较研究才得以进行。[42]勒高夫主要举了三个例子。首先是明治维新日本封建制度。由于通常认为日本的封建制度与西欧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关于两者的比较已有很多著作,勒高夫并没有在此花费过多的笔墨。其次是中国周朝时的封建制度。勒高夫主要是比较了《礼记》中的一段记载,他认为对中国相关仪式的分析能够说明“地点—仪式各方的位置变化—动作、言辞和物品的互惠价值—旁观者的功能”。[43]最后是非洲的例子。历史人类学一直受到非洲研究的影响,这得益于大量关于非洲的人类学研究著作。勒高夫对比较研究做了如下的总结:“尽管比较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相似点,并提倡对一个社会创造其制度以及使其运作的象征程序的条件进行深入研究,但就我看来,比较研究的主要价值是强调西方中世纪封臣体系的新奇和独特性。”[44]西欧封建制度的这种独特性体现在“采邑的授予和个人承诺的结合”,即采邑的授予是基于效忠和宣誓的,封臣仪式中的三个阶段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只有“忠诚的仆人和.封臣”,而不存在“忠诚的仆人或.封臣”。[45]当然,勒高夫也提醒我们注意通过比较方法研究象征意义可能存在的问题:错误的连续性、错误的相似性和象征的多义性。[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