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卡里亚看来,刑罚不应该建立在酷刑所带来的真实痛苦上,而应当建立在一种观念的“痛苦”上。事实上,这种罪罚联想理论是贝卡里亚利用18世纪联想心理学加以论证的结果。按照贝卡里亚的罪罚联想理论,刑罚不再作用于罪犯的肉体痛苦上,人们应该尽可能避免“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不管是罪罚力学理论、罪罚对称理论,还是罪罚联想理论,都是贝卡里亚挪用18世纪的力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加以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2023-08-14
在18世纪,各门科学中获得最充分发展的是力学和数学。意大利数学家和力学家伽利略发现了物体惯性运动的特性。牛顿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这些科学知识,给予了准确的科学表述,提出物体运动的三条定律,并且根据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具体分析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科学定律,打破了宗教关于宇宙是受“永恒的神明规律”支配的教义,为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解释话语。贝卡里亚这位经典力学的推崇者,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努力发展了一套关于犯罪与刑罚的科学话语。
在贝卡里亚看来,促使人们自我保存并争取幸福的力量类似“重心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出现的“相互冲突、相互侵犯”行为就是犯罪。犯罪是出于人的“惯性”,并不是心灵趋向邪恶的表现,只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做出的必然性选择。刑罚并不能改变人这一本性,只能通过把犯罪的快乐与刑罚的痛苦联系起来,让人们主动避免犯罪。用贝卡里亚的话来说,就是制造一种刑罚意义上的“阻力”,来抵消犯罪的引力。[12]在这里,贝卡里亚对刑罚力学的挪用主要是喻指人的意志是受物质生活需求支配的,犯罪只不过是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面向在于,这种挪用还表明自然物体所遵循的力学规律也同样影响着人的意志和行为。
贝卡里亚挪用力学规律提出了一种新的刑罚方式。如果是根据传统的刑罚观念,刑罚的威吓性是必不可少的,对罪犯往往施以酷刑,并且不断变换花样,竭力把处决罪犯变成一场仪式化的公开表演,以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然而,新的刑罚方式不再强调刑罚的强烈性,转而利用起罪犯自身的利害计算。具体来说,刑罚不应该诉诸一些血淋淋的残酷场面来威吓人心,而应当依靠刑罚本身的精确性、必定性和层次性,去影响人们对利弊得失的计算,从而一开始就阻止人们去实施犯罪。
值得指出的是,贝卡里亚的罪罚力学理论在包含惩罚主义的同时,也包含了功利主义的痕迹。[13]这是因为,贝卡里亚一开始就从功利主义的视角去论证犯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强调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自然物体所遵循的力学规律也同样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的意志和行为。贝卡里亚的威慑刑主张以及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也同样贯穿着统一的功利主义观念。但是,贝卡里亚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罪罚力学理论可能具有致命缺陷。[14]由于人类的情感、欲望、苦乐等因素具有主体性、多样性和即时性等特征,这些因素的衡量和定值在刑罚实践中存在较大困难。准确地去设置一种“阻力”来抵消犯罪的“引力”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图景,并不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实施。退一步讲,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最能抑制导致犯罪的情欲的刑罚,但这样做的后果是既忽视了人类情感因素的复杂性,也丧失了刑罚在社会整合方面的意义,把刑罚改写成了一种纯粹的利益经济学和情欲动力学。
有关贸大法学(第5卷·2020)的文章
在贝卡里亚看来,刑罚不应该建立在酷刑所带来的真实痛苦上,而应当建立在一种观念的“痛苦”上。事实上,这种罪罚联想理论是贝卡里亚利用18世纪联想心理学加以论证的结果。按照贝卡里亚的罪罚联想理论,刑罚不再作用于罪犯的肉体痛苦上,人们应该尽可能避免“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不管是罪罚力学理论、罪罚对称理论,还是罪罚联想理论,都是贝卡里亚挪用18世纪的力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加以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2023-08-14
但他并没有正面论证人类生命本身的道德价值,最主要的出发点反而在于一种惩罚技术的考量。因此,贝卡里亚主张废除死刑的背后,实际上是由一套精打细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和丝丝入扣的惩罚权力技术所支配的。刑罚作为一种“惩罚技术”,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生理恐惧,而不是去激发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所以,尽管贝卡里亚的刑罚理论中到处可见“人道”精神的彰显,但事实上,他一以贯之的只有一套精致的惩罚技术。......
2023-08-14
在贝卡里亚看来,这个标准只能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刑罚所关心的不仅是控制犯罪,而且还关心制止犯罪的比例性和对称性。但是,贝卡里亚关于罪罚对称的理论中有一个矛盾,他一方面主张一个严格对称、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另一方面又提出要采取一种个案化的原则,根据每个罪犯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刑罚措施。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和刑罚实践的要求来看,它无疑是与罪行对称原则相矛盾的。......
2023-08-14
贝卡里亚反叛了封建刑罚理论,以罪刑法定反对罪行擅断主义,以罪刑均衡反对酷刑威吓主义。由此,贝卡里亚在解构封建刑罚的基础上,为现代刑罚原则和刑法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贝卡里亚看来,酷刑威吓作用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因此,贝卡里亚指出,要想有效的预防犯罪,刑罚应该舍弃这种酷刑威吓主义,让刑罚的强度和犯罪的大小始终保持均衡。对于贝卡里亚而言,这三类规范本质上是不同的,所承担的职责也是迥异的。......
2023-08-14
但是,贝卡里亚给出的刑罚方案在有效惩罚犯罪的同时,也亲手把人类推向了“技术统治”的深渊,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面临着贝卡里亚始料未及的“惩罚合理性”难题。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这一论著中,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刑罚理论,为现代刑罚制度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仍有学者还对贝卡里亚用宽和的刑罚精神取代了严刑酷罚,指明了现代刑罚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丰功伟绩赞不绝口。......
2023-08-14
以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建设为标志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经济法上分权理论的有益实践。从分论角度研究分权,进而上升到总论的文献也很少。如果继续聚焦,进而观察“省—市—县/区”级,会发现落实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中一项现实紧迫而常被忽略的问题——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问题。能力的问题在各级政府都多多少少存在,而现阶段在“省—市—县/区”级尤为突出,表现为对金融风险难以掌握、难以判断、难以应对。......
2023-08-14
巴士底狱把精确时间带入了监狱,贝卡里亚也试图把时间作为刑罚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工具,主张依靠自由刑实现刑罚的有效化和人道化。所不同的是,伴随历史洪流的发展,巴士底狱的大钟已然成为博物馆的历史遗物,而贝卡里亚所提倡的自由刑这一刑罚技术却成为刑罚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对时间的精确分割和计算,刑期制度最终得以产生。最后,贝卡里亚的自由刑方案,实质上暗含了一套颇为精致的心理技术学。......
2023-08-14
但无论是采用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的方式,司法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司法公正,因此笔者假设案涉协议被识别为民事合同,并对可能的诉讼结果作一考察。假设案涉协议被识别为民事合同,从管辖法院来看,民事诉讼的一审管辖法院为四川省大英县的基层人民法院,而行政诉讼的一审管辖法院是四川省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本案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例如行政机关或许会因为行政案件败诉而被追究依法行政考核责任。......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