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将个人信息置于人格权编中,且与隐私权作了区分,这一体系安排印证了个人信息作为新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但需要思考的是,在《民法典》颁布后,这些立法论视角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法典的规定,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法典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任?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民法典》中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从解释论的视角切入,探讨法典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2023-08-14
当前,个人信息已不再简单起到标记个体、促进沟通等社会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显现,同时个人信息又天然地与人格利益紧密联系,学界关于个人信息性质的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并逐步产生了多种学说,以下将主要检讨个人信息的法益说和财产权说,指出这两种学说与《民法典》规定之间的冲突。
1.个人信息法益说
个人信息的法益说认为,基于个人信息的基本属性以及促进信息流通利用等原因,不宜采取过于刚性的手段将其权利化,而应当将个人信息视为一种民事法益来加以保护。[6]法益说一方面赞同个人信息应当得到民法的保护,另一方面又无法准确界定个人信息的法律性质,故而提出这种了这种折中办法,期望能衡平各方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111条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法益说的观点,因为该条尽管被安排在了“民事权利”这一章,但却并没有直接以“个人信息权”的字样来表述个人信息,这就给支持个人信息法益说的论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民法总则》第111条较为含糊的表述为法益说提供了解释空间,同时《民法典》第111条也延续了这样的规定,然而《民法典》却并不能继续为法益说提供“生存土壤”,从《民法典》中无法解释出个人信息是一种法益。理由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出发,个人信息是被放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下的,这一编的内容应当全部属于人格权的内容,并且个人信息的规定是与隐私权并行规定的,可以认为隐私权与个人信息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都属于人格权的一种,而不仅仅是一种法益。第二,从我国立法传统来看,尽管民事立法中有过关于民事法益受到法律保护的规定,但却从未有过大篇幅的规定,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2条提及民事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用了6个条文详细阐述个人信息的定义、利用规则等事项,足见个人信息并不单纯是一种民事上的法益,而是内涵清晰、规则明确的民事权利。综上所述,个人信息的法益说与《民法典》的规定并不契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考虑更为刚硬的权利模式。
2.个人信息财产权说
对企业而言,个人信息可以被深度挖掘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有学者提出个人信息具有财产属性,应当被设计成一种财产权。[7]该理论认为,根据科斯定理,在各方当事人都愿意交易的情况下,采取任何归责都是可行的,而从交易成本角度考虑,采取财产权的模式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更为有效。[8]
将个人信息设计成财产权,借助市场的力量来调整个人信息流动与利用,通过付费交易的方式允许个人与企业之间合法交易数据,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一个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即信息来源于个人,但利用数据产生的收益却归属于企业。但从我国立法趋势和当前《民法典》的规定来看,将个人信息设计成一种财产权还存在较大障碍。
首先,尽管学界呼吁个人信息财产化的声音不在少数,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较为丰硕,产生了包括个人信息物权化[9]、个人信息新型财产权说[10]等理论,总体而言,这些财产权的设计方案是沿着允许个人信息自由交易的方向在前进。但实际上,从目前我国的立法现状和立法趋势来看,法律和政策并不鼓励信息的买卖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第44条禁止非法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53条更是将出售、非法向他人出售个人信息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些规定无疑表明了立法者对个人信息的一个基本态度,即要加强保护,控制无序流动,严禁买卖交易。因而,个人信息财产权说试图将个人信息构造成一种可以自由流通、交易的财产尚存在制度障碍。其次,从当前《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的体系安排来看,个人信息是被安排在人格权编这一部分的,也就是说立法者更偏重于个人信息的人格属性,有意将个人信息推向民法的人格权体系中。民法理论历来遵循物权、债权、人格权的体系划分,人格权属于与人身、身份有关的权利,尽管肖像权等人格权因其利用价值逐步发展出了财产属性,但总体而言人格权与财产权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从体系的角度来看,既然个人信息被安排在了《民法典》的人格权编中,则不宜认为个人信息属于财产权。最后,财产权讲求客体明确、主体特定,但尝试将个人信息构造成人格权,却并不符合这样的基本要求。个人信息作为交流沟通的要素,难以固定,没办法说作为财产的个人信息的标的是什么;而个人信息所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又决定了很多人都可以获取它,难以解决作为财产的个人信息的主体是谁。
有关贸大法学(第5卷·2020)的文章
《民法典》将个人信息置于人格权编中,且与隐私权作了区分,这一体系安排印证了个人信息作为新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但需要思考的是,在《民法典》颁布后,这些立法论视角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法典的规定,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法典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任?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民法典》中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从解释论的视角切入,探讨法典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2023-08-14
依据该条的规定,侵犯个人信息需要依据《民法典》及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民事责任认定。综上所述,尽管《民法典》第179条详尽地规定了各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但对于侵犯个人信息案件来说,因为其性质上的特殊性,只能适用其中的部分责任形式,包括恢复原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023-08-14
但无论是采用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的方式,司法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司法公正,因此笔者假设案涉协议被识别为民事合同,并对可能的诉讼结果作一考察。假设案涉协议被识别为民事合同,从管辖法院来看,民事诉讼的一审管辖法院为四川省大英县的基层人民法院,而行政诉讼的一审管辖法院是四川省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本案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例如行政机关或许会因为行政案件败诉而被追究依法行政考核责任。......
2023-08-14
在贝卡里亚看来,这个标准只能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刑罚所关心的不仅是控制犯罪,而且还关心制止犯罪的比例性和对称性。但是,贝卡里亚关于罪罚对称的理论中有一个矛盾,他一方面主张一个严格对称、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另一方面又提出要采取一种个案化的原则,根据每个罪犯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刑罚措施。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和刑罚实践的要求来看,它无疑是与罪行对称原则相矛盾的。......
2023-08-14
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回到外卖送餐系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本身。[7]第二,认为人工智能算法的内部决策过程难以被外部观察者察觉,构成了“算法黑箱”,因此具有不透明、不接受审查和无须解释的特点。换言之,就是作为开放和使用主体的外卖平台对智能算法进行公开,对其运行逻辑进行解释,并正面接受、采纳骑手的反馈,修正系统的不足。......
2023-08-14
贝卡里亚给出的刑罚方案在有效惩罚犯罪的同时,也亲手把人类推向了“技术统治”的深渊,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面临着贝卡里亚未曾设想的“惩罚合理性”难题。比如,技术不断嵌入惩罚犯罪和社会治理中。此时,暴力早已退场,象征文明与进步的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独掌全局。在技术理性支配下,现代社会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同质化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惩罚技术和治理技术消灭个体性,使个体淹没于虚无,个体若有若无。......
2023-08-14
但他并没有正面论证人类生命本身的道德价值,最主要的出发点反而在于一种惩罚技术的考量。因此,贝卡里亚主张废除死刑的背后,实际上是由一套精打细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和丝丝入扣的惩罚权力技术所支配的。刑罚作为一种“惩罚技术”,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生理恐惧,而不是去激发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所以,尽管贝卡里亚的刑罚理论中到处可见“人道”精神的彰显,但事实上,他一以贯之的只有一套精致的惩罚技术。......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