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实验室”飞行期间,正是太阳活动并不太剧烈的时期,太阳面上的冕洞总面积竟然达到20%的样子,其中小的也许只占1%,而大的可达5%。从“天空实验室”对太阳所作的精细观测表明,日冕经常发生突如其来的、相当猛烈的抛射现象,大量物质一下子从冕洞排山倒海般地向四面倾泻,使附近的日冕部分发生明显的改变。......
2023-08-14
旱涝是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大范围与持久的旱涝,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损失。明代崇祯时,大旱连三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1975年8月河南南部特大暴雨,3天的降雨量比过去全年的降雨量还大,以致大水冲垮几个大水库,淹了几个县,经济损失约有5亿元。
因此,人们早就在研究旱涝的规律与成因,以求能早作预报与预防。旱涝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有些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有些则是随机的。当然,这里说的周期,并不是严格的周期,而是准周期。比如,我国降水变化大约有30~40年的周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平均周期为35年(35年为著名的布鲁克纳周期)。黄河流域的大干旱具有80~90年周期。渤海的严重冰情大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等等。
我国的水文、气象学界十分重视对旱涝规律的研究。由于旱涝主要决定于气候演变,追根溯源,就是作气候演变规律的研究。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水文、气象、物候的记事,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个优势是外国所不具备的。
研究表明,气候的若干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比如长江年径流量变化具有约22年周期,淮河有约10年周期,而西江、黄河、永定河与松花江流域有40年左右的周期。这些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基本周期颇为一致。
近500年来,我国东半部地区的干旱指数具有2~3年、8~10年、22~26年的明显周期,这些周期跟太阳活动的几个周期很接近。
除了周期对应之外,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流域,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长江下游地区,太阳活动峰年与谷年附近,旱涝次数比其他年份要多。特别是,在峰年附近,涝的次数比旱的多;而在谷年附近,旱的次数比涝的多。如果就整个长江流域来说,也大致是这个情况。即在太阳活动峰年附近雨水多,易涝;在谷年附近雨水少,易旱。近500年来黄河流域的水旱情况,存在有“强湿弱干”的规律,也就是太阳活动强时,雨水较多;在太阳活动弱时,雨水较少。不过这种关系仍然很复杂,在太阳活动峰年时不一定有大水,而可能在活动峰年过后一二年才发生大水。
北京地区在近250年中,多雨的年份一般在太阳活动的谷年和峰年及其后一年,而少雨的年份则在谷年与峰年前一二年。
有人还研究了以耀斑爆发为主的太阳短期活动与天气的关系,也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结果。比如在四川盆地,太阳强耀斑后,常有多雨或大晴天天气出现,而在普通耀斑后,常出现比较异常的天气,如突然下冰雹等。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太阳活动对大气、气候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同样是太阳峰年,有的地区是涝,而有的地区却是旱。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不一样。
在研究太阳活动与大气、气候的关系时,人们也在探讨勺什么有这种关系?究竟太阳是怎样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7可是至今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
大家知道,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热(以“太阳常数”为代表)。如果太阳总辐射发生变化,就能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发生干旱或洪涝。理论上估计,太阳常数变化1%,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地面观测以及近年来通过人造卫星的观测,所得的结果都表明,太阳常数基本上保持不变。因此,这条路就被堵死了。
人们提出了几个间接的原因来说明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一个是“大气臭氧的屏蔽作用”的假说。在地面上空20~30公里的大气层中,臭氧的含量特别丰富,因而被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使人类与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而遭到伤害,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就存在不了。
臭氧是由太阳紫外线辐射产生的。在紫外辐射强时,臭氧含量就多;在紫外辐射弱时,臭氧含量就少。所以,臭氧含量多少或臭氧层厚薄,跟太阳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在太阳活动峰年时,紫外辐射最强,臭氧含量达最大;在谷年时,臭氧含量最少。
臭氧层对紫外辐射进入低层大气和到达地面有明显的屏蔽作用。臭氧多时,进入低层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减少,地面温度也因之有所降低;反之,则增高。这就会导致大气的反常变化。但是其中详细的机制等情况,仍然是不清楚的。更有人提出,全球臭氧含量与太阳活动关系是反相关的,即在太阳活动峰年时,臭氧含量反而达到最小。这方面的分歧是很大的,所以对于臭氧的屏蔽作用仍要进一步弄清。
近年来,由于大气电过程的观测与研究比较深入,所以有人提出“雷暴事件的触发”假说。地球大气中经常发生雷暴。雨云中带正电荷的部分与带负电荷的部分相遇,就发生雷鸣闪电,下起瓢泼大雨或暴雨。研究发现,雷暴事件与太阳活动有关系。太阳活动强时,耀斑比较多。耀斑产生的大量高能质子能穿到大气的低层(20公里以下),触发雷暴的发生。观测发现,耀斑发生后4天,全世界范围的雷暴增强和欧洲雷暴事件的发生达到极大。
另外,宇宙线也能穿到大气低层,促使大气发生电离。宇宙线也是雷暴的源泉之一。地面宇宙线的强弱都受到太阳活动的调制,所以,雷暴事件与太阳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目前对于雷暴的过程,以及大气如何影响大气变化,导致旱涝,仍然没有研究清楚。不过,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通过大气电的过程影响于天气,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未来,在弄清了太阳活动与大气、气候的关系后,人们也许可能通过太阳活动来作比现在准确得多的天气预报。
有关探索太阳的秘密的文章
“天空实验室”飞行期间,正是太阳活动并不太剧烈的时期,太阳面上的冕洞总面积竟然达到20%的样子,其中小的也许只占1%,而大的可达5%。从“天空实验室”对太阳所作的精细观测表明,日冕经常发生突如其来的、相当猛烈的抛射现象,大量物质一下子从冕洞排山倒海般地向四面倾泻,使附近的日冕部分发生明显的改变。......
2023-08-14
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这一事件后,海洋污染成为海事的重要问题。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2023-10-28
在爆炸现场,斯塔瓦斯救治了5个人,其中4个幸存下来。研究表明,创伤事件发生后,多数人变得更利他。斯托布开始关注大范围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利他主义提升,比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战争。实际上,助人似乎能消除创伤事件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在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中,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00名介于18~89岁的美国人,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于他们而言,压力事件和健康无关。再一次,关怀创造了韧性。......
2024-01-19
事件影响范围可以直接反映交通事件发生后交通拥堵的扩散程度,它也是评价交通事件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另外,为了具体描述交通事件引发的拥堵规模,将ILmax 定义为路段交通流恢复自由流状态前所能达到的最大事件影响长度,而该影响长度值对应的时刻即为最大影响时刻kmax。......
2023-09-26
交通事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交通流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其一,减少可用车道数;其二,导致驾驶人作出观望、减速、换道及更改出行路径等行为。调查发现,交通事件是引起交通拥堵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明确描述交通事件的影响,本书结合偶发性交通拥堵的特征,并基于疏导策略的需要,采用以下指标构建交通事件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023-09-26
②车距控制信息由于处于预警区内的路段距离事发路段较远,可以利用的分流节点较多,对信息的诱导强度要求相对于处置区与控制区而言也较低。应通过处于白纸坊桥及广安门桥处的VMS 发布前方的拥堵路段,令前往拥堵路段方向的出行者提前作出适当选择。......
2023-09-26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可归纳如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以交通流密度作为状态变量,针对交通事件发生的不同位置,调整了元胞的划分方式,将特征差异较大的事发路段与正常运行路段进行区别分析,重新确定了事件影响下各个元胞的发送函数及接受函数,并以实际采集的交通事件下的检测器数据为依据,构建了交通事件影响下的网络交通流模型,真实描述了事件发生后各路段的交通流状态,有效弥补了CTM 模型精度较低的固有缺陷。......
2023-09-26
之后,Roberg[39]又利用仿真模型研究分析了在理想网络中以转弯禁限为主的交通事件疏导策略。之后,Sheu 等[45]又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交通事件响应匝道协调控制的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并借助微观交通仿真手段对各种模拟事件引起的拥塞情况进行了数值研究,相应的数值结果均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2023-09-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