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作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成功之道还在于治家教子有方,而其核心理念则是“家和福自生”。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曾氏不仅告诫家人要“以习苦为第一要义”,戒除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还亲力亲为,时常反躬自省。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曾国藩的这些思想反映到对长辈晚辈的言行中则尤为突出地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是治家事务上注重“勤、敬、谦、和”。曾氏曰:“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曾国藩将勤敬谦和视为治理家务的守则,要求家人共同遵守,并多次将“以谦勤二字为主,戒傲戒惰”上升为保家之道。这种勤劳持家、和睦兄弟的践行方式在今天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消费主义社会语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反思意义。
二是治家方略上力行“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诀。在勤俭持家、孝亲睦邻上,曾国藩更是教育家人要识得大体、持家有道,而其要诀在于“书、蔬、鱼、猪”与“早、扫、考、宝”,即“家中种蔬”“屋门首塘养鱼”“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以看书为上”,而“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可见,曾国藩家书在男耕女织、识文断字、孝悌俭德上是十分用心的。
三是告诫晚辈“戒骄横之心”“清白做人”。曾氏时刻告诫子弟切勿骄奢淫逸,言“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而子者,败家之道,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而尽孝悌、除骄逸的关键还在于清白做人,不忘本分,更不可说利害话。曾氏常反思曰:“余生平在家在外行事,尚不十分悖谬,惟说些利害话,至今愧悔无极!”可见,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戒骄戒躁,不说利害话,同样是先贤告诫后人要成为有德有才之人上之人的重要法则。
典故三
勤俭持家,孝亲睦邻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
第一贵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不知,以至今冬三河之变,嗣后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凡吾有过失,澄、沅、洪三弟各进箴规之言,余必力为惩改。三弟有过,亦当互相箴规而惩改之。
第二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及兰、惠二家。又父母坟域,必须改葬,请沅弟作主,澄弟不必过执。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将此二字切实做工夫,至今愧憾,是以谆谆言之。
——《曾国藩致诸弟》
解读:今人常言“富不过三代”,其内含之意或在于说明富贵家庭易养尊处优、骄奢淫逸,故而久之则日损。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则恰恰提倡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其目的正在于戒除骄奢、倡导节俭,立避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毛病。曾氏告诫子女不要睡懒觉,要少睡多做,学会烧茶煮菜,种地纺纱,针线女工,其“不忘本”的家教意图十分值得今人学习。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其实,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族命运是十分关心和关切的,他多次点明家族的命运并非靠个人官运亨通即可告成,而是需要整个家族齐心努力。因而,其“贵兄弟和睦”“贵体孝道”“实行勤俭”的家庭守则就不仅是个人仕途官运的写照,更是对整个家族的殷切期许。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道者是思想修养符合自然无为的人,比喻修养相近的人易于成为合作者。从长远来看,确定自己的理想是无价之宝,是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这一理想是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是真正爱好产生的理想,不是外在压力和利益驱动等有为之心产生的短期目标。这种求同存异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3-08-14
寓言八大德不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老子认为,自古以来德行最高的人纯净无私、忘我忘德,惟其如此才能拥有大德;相反,德行不高的人患得患失,结果只能是背离大德。因此,道缺失则德兴盛,德缺失则仁兴盛,仁缺失则义兴盛,义缺失则礼兴盛。......
2023-08-14
相关推荐